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開農機學農技,我在農田挖溝整地

發布時間:2022-10-25 10:26: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開農(nong) 機學農(nong) 技,我在農(nong) 田挖溝整地

  “你這身行頭穿對了。”10月13日一早,當記者穿著長筒靴出現在田埂上時,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四川小麥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技術首席樊高瓊首先給了個(ge) 好評。記者忐忑的心情頓時緩解不少。

  當天記者要在農(nong) 田拜師學“技”,跟著樊高瓊教授,當一回農(nong) 技員助理,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鎮新華村學習(xi) 種小麥。

  四川是全國小麥主產(chan) 區之一。如何提升耕作栽培技術助力小麥高產(chan) 、保障糧食安全?當天,崇州市60多名種糧大戶也來到現場,學習(xi) 稻茬小麥抗濕耕作栽培技術。和“老師傅”們(men) 在一起,記者已迫不及待,想找到提高小麥產(chan) 量的“秘訣”。

  關(guan) 鍵技術助力

  讓小麥播種不怕濕害

  時值四川小麥播種時節,田裏水稻剛剛收割結束,留下低矮的稻茬,幾台農(nong) 機在田間轟鳴作業(ye) ,全力投入備耕備種。

  “樊老師,我們(men) 啥時候可以播種呀?”一下農(nong) 田,記者就躍躍欲試。

  “別慌。”樊高瓊正和兩(liang) 名學生蹲在一塊農(nong) 田裏給土壤做“體(ti) 檢”。她將水分測定儀(yi) 插進土裏後,儀(yi) 表上顯示出數字:水分含量53%。“田太濕了,還不能播種。”樊高瓊解釋,田間含水量大,重型機器下地後會(hui) 陷進去,即使將小麥種子播下去,苗也會(hui) 出不齊、長不好。

  土壤濕害重是全省小麥播種麵臨(lin) 的普遍難題。四川小麥主要采取水稻、小麥輪作模式,水稻在9月至10月上旬收獲,正好是秋汛期,連綿秋雨導致土壤水分過大,影響小麥播種出苗。“要等人踩在田裏不下陷時才能耕作,耕作好了,出苗才好。”樊高瓊說。

  記者在地裏踩了踩,果然,一用力,鞋就陷進了泥裏。

  然而,農(nong) 時一刻也耽誤不得。樊高瓊順手一指:“解決(jue) 辦法就藏在旁邊這塊田裏。”隻見農(nong) 田裏挖出了幾條長條廂溝,約10厘米寬,20厘米深,裏麵還有積水。

  “這是開溝排濕技術,目的就是給農(nong) 田排水。”樊高瓊介紹,排水工作要在水稻收獲後立即進行,按照“田字格”形狀開溝,20畝(mu) 以上田塊,至少要開 4條廂溝,同時還要選用履帶式拖拉機掛接開溝器帶動開溝,從(cong) 而減輕對田麵的碾壓。

  此時,農(nong) 機手任俊傑正在田間進行開溝作業(ye) ,記者趕忙上前“拜師”,想上機一試。

  在任俊傑的指導下,記者登上了開溝排濕機。機器類似於(yu) 一台小型拖拉機,操作室有刹車、油門、擋位、轉向拉杆,機器尾部是像刀輪一樣的開溝器,通過操控拉杆,可以控製開溝器的方向和開溝深度。“掛擋,踩油門,用力向前拉住拉杆。”任俊傑在一旁不斷提示,機器終於(yu) 發動,後方留下了一條長長的廂溝。

  “開溝不太難嘛,跟開車差不多。”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記者有些得意,但很快被澆了一瓢冷水。“開溝位置不對。”任俊傑說,要選擇積水區域開溝,因為(wei) 田塊地勢相對低矮,水就會(hui) 匯流過來,排濕效率更高。

  原來看似簡單的開溝排濕,也有不少學問。“別看機器小,但效率高,一天耕作幾十畝(mu) 完全沒問題。”任俊傑說。

  此時,已在旁邊觀摩許久的崇州市隆興(xing) 鎮文錦社區種糧大戶王茂君忍不住點讚,“這項技術太好了,今年小麥濕害問題可以解決(jue) 了。”

  新型農(nong) 機上陣

  小麥種植省時省力提高產(chan) 量

  開溝作業(ye) 結束,記者隨即趕往下一塊農(nong) 田,學習(xi) 碎草旋耕播種技術。此時,一台碎草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隨著機器碾過,田裏的稻茬被粉碎鋪撒在地上,整個(ge) 田麵平整了很多。

  “水稻收割後,田裏會(hui) 留下大量稻草稻茬,秸稈粉碎還田使得田麵平整,不僅(jin) 方便播種機通過作業(ye) ,還能加快秸稈腐爛,培肥地力。”樊高瓊說,滅茬還能除去地裏的雜草,減少除草劑的施用。碎草之後,結合旋耕整地才能播種,因為(wei) 種子在疏鬆土壤覆蓋下,發芽會(hui) 更快更好。

  播種還要因地因時製宜。樊高瓊舉(ju) 例,如果遇上陰雨天,土壤濕度太大,機器下不了田,則推薦用無人機播種。如果天氣晴好,對播種機械沒有特別限製,但要做好覆土工作,這就像給小麥蓋一層棉被保溫保濕。

  “這麽(me) 多工序,也太麻煩了吧?能否既保證高產(chan) 又省時省力?”麵對記者的疑惑,樊高瓊笑著望向農(nong) 田。

  此時的農(nong) 田裏,農(nong) 機手劉洪學正駕駛著一輛大型播種機作業(ye) ,引來不少種糧大戶圍觀。“這就是秘密武器。”樊高瓊介紹,這是碎草旋耕播種一體(ti) 機,能實現碎草、旋耕、播種、施肥同時進行,一台機器一天可播種100餘(yu) 畝(mu) ,是人工的20倍以上。

  記者迫不及待上機體(ti) 驗。然而,剛鑽進駕駛室,記者就懵了。除了油門、刹車、擋位外,不同功能的拉杆足足有4根,控製台上還有2個(ge) 儀(yi) 表盤,構造比開溝排濕機複雜多了。“現在開農(nong) 機也要考駕照,不能無證上崗。”聽到劉洪學的話,記者趕忙縮回副駕,認真看他操作。

  劉洪學今年51歲,農(nong) 機駕齡已有11年。“現在農(nong) 機質量和作業(ye) 效率比原來高多了,駕駛室還有空調、風扇,一年輕輕鬆鬆就能掙一二十萬(wan) 元。”劉洪學說。

  坐在駕駛艙內(nei) ,隨著機器發動,劉洪學的手在不同的拉杆間靈活切換,換擋、加速、播種……伴隨著機器轟鳴,小麥種子隨著播種機上下翻動,被播撒進田裏。

  看著剛剛播下小麥的田塊,樊高瓊充滿期待:“運用稻茬小麥抗濕耕作栽培技術,每畝(mu) 至少可以增產(chan) 50公斤,接下來我們(men) 還要加大推廣力度,為(wei)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貢獻科技力量。”

  體(ti) 驗心得

  科技讓農(nong) 業(ye) 更有前景

  頭一回開農(nong) 機,興(xing) 奮之情溢於(yu) 言表,但也隻能淺嚐輒止。種地越來越專(zhuan) 業(ye) 化、職業(ye) 化、現代化,隻有愛農(nong) 業(ye) 、懂技術、善經營的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才能種好糧食、種出效益。

  科技改變農(nong) 業(ye) ,也提升了種糧效益。種糧大戶王茂君告訴記者,3年前,他種的小麥畝(mu) 產(chan) 隻有300公斤,近3年因為(wei) 應用秸稈還田、碎草旋耕播種等耕作技術,如今畝(mu) 產(chan) 已提升到400公斤。以小麥單價(jia) 3元/公斤計算,每畝(mu) 增產(chan) 100公斤,就可多賺300元,承包400畝(mu) 地種小麥,一年就可多賺12萬(wan) 元。

  科技讓農(nong) 業(ye) 更有前景,也讓越來越多“新鮮血液”湧入農(nong) 村。在農(nong) 田裏,記者就見到了不少“90後”“95後”農(nong) 機手。有了高科技支撐,農(nong) 業(ye) 的未來更加可期。(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史曉露)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