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大家談·強國複興有我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本期大家談,我們(men) 邀請3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zhuan) 家,分享科技攻關(guan) 經曆,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編 者
圓夢航天新跨越
屠海超
2022年是我國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7月24日,載著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一飛衝(chong) 天,圓滿完成任務。前不久,夢天實驗艙也已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近年來,管理、使用文昌航天發射場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緊盯現實需求,按照國家航天發展規劃,持續加強核心能力建設。作為(wei) 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自建成使用以來,具備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成為(wei) 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場、我國深空探測的重要橋頭堡。
回顧發射場建設發展曆程,我們(men) 經曆過長征五號首飛成功背後驚心動魄的3個(ge) 小時,也承受過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的無奈和遺憾。900多天攻堅克難,最終實現了長征五號火箭一飛衝(chong) 天、勇奪佳績。
成績令人振奮,征途未有窮期。從(cong) 南海之濱的發射塔架到椰林掩映的指控中心,航天人在追尋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勇擔使命、不懈奮鬥,一定會(hui) 讓太空閃耀更多中國衛星。
(作者為(wei)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程師)
尋找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新路徑
王 源
人工智能技術對傳(chuan) 統計算係統的算力、功耗和智能化需求越來越高。尋找新的計算架構和芯片技術來解決(jue) 這些難題變得尤為(wei) 關(guan) 鍵。2017年,黃如院士帶領我全力投入類腦計算芯片這一全新科技領域,尋找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新路徑。
類腦計算芯片,顧名思義(yi) ,就是希望通過集成電路技術實現一個(ge) 類似人腦的計算係統。相比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類腦計算技術在實時處理、小樣本學習(xi) 、聯想記憶等高等級智能任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當時國內(nei) 研究基礎相對薄弱,我們(men) 從(cong) 生物腦解析的基本原理出發,與(yu) 生物學、神經計算學、計算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men) 日夜奮戰。曆時5年,我們(men) 研製成功了類腦計算芯片,在“感知—決(jue) 策—控製”等應用領域顯示了顯著的優(you) 勢。
馳而不息,篤行不怠,我們(men) 一定能在人工智能這一領域搶占高峰,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
用科技守護糧食安全
孔令讓
記憶中,小時候家裏總是變著花樣吃地瓜,偶爾吃點粗麵饅頭,隻有過年才能吃上白麵餃子。高考時我把農(nong) 學作為(wei) 第一誌願。自那以後,我在小麥育種領域不懈探索,努力用科技為(wei) 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赤黴病是一種世界性小麥病害,中國是受其危害麵積最大的國家。從(cong) 抗赤黴病基因初步定位到精細定位,再到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製解析,再到把它轉移到小麥品種中,我和團隊花了20年時間。小麥育種工作多數時間在田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們(men) 每年在試驗田要完成約15萬(wan) 枚小花的授粉。靠著每個(ge) 人的勤奮、努力、專(zhuan) 注以及彼此的緊密合作,我們(men) 最終育成了首個(ge) 攜帶抗赤黴病基因Fhb7的小麥新品種。
如今,中國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生活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製200餘(yu) 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小麥種質材料發放全國育種利用;參與(yu) 研製40個(ge) 小麥新品種,推廣麵積9000餘(yu) 萬(wan) 畝(mu) ……深耕在田間沃野,我們(men) 農(nong) 學人將繼續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而不懈努力。
(作者為(wei)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