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楊文鈺:科技興農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

發布時間:2022-10-24 16: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上,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楊文鈺代表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作的報告,感到非常激動和自豪。他在二十大報告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了黨(dang) 中央對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科技的重視,感受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氣。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楊文鈺深有感觸地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和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加快推進,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豐(feng) 收的圖景在華夏大地隨處可見,昭示著黨(dang) 中央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近年來,我的一大感受就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加快轉型升級,其中既有數字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的賦能驅動,又有傳(chuan) 統技術的繼承創新。”楊文鈺帶領團隊經過23年的持續攻關(guan) ,建立起較為(wei) 齊備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理論、技術,並研發出相應的機具。楊文鈺還擔任國家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zhuan) 家指導組組長,大力推廣這項技術。

  據介紹,大豆是固氮作物,玉米是高耗氮作物,大豆相對耐陰,玉米正好遮陽,該技術將高稈的玉米和耐陰的大豆複合種植,不但可以減少肥料的消耗,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實現優(you) 勢互補。

  “我和我的團隊通過攻關(guan) 和定位試驗,實現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全程機械化,土壤有機質提高了18%,農(nong) 藥施用量減少25%。”楊文鈺說,通過這些變革,傳(chuan) 統“汗水農(nong) 業(ye) ”逐步向現代可持續的“綠色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轉變,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質、節本、增效、安全,糧食安全有了長遠保障。

  “這項技術,實現了玉米不減產(chan) 、每畝(mu) 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畝(mu) 地產(chan) 出了1.5畝(mu) 地的糧食,讓老鄉(xiang) 嚐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楊文鈺說。前不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組織測產(chan) 驗收,200畝(mu) 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的示範田裏,玉米畝(mu) 產(chan) 633公斤,畝(mu) 多收大豆165公斤。

  近十多年來,四川大力推廣這項技術,去年大豆產(chan) 量由全國第12位躍居第3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推廣了1500多萬(wan) 畝(mu) ,基本實現了“玉米不減產(chan) 、多收一季豆”的預期目標。國家穩玉米、擴大豆有了新舉(ju) 措、新盼頭。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新的起點上,我們(men) 將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指引,繼續以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為(wei) 己任,堅定不移走好科技興(xing) 農(nong) 之路,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楊文鈺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