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看基層】守護綠水青山,繪就美麗銀川發展高質量畫卷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百裏生態長廊、萬(wan) 頃碧波濕地,漫步在市區內(nei) ,道路兩(liang) 旁綠樹成行,公園綠地星羅棋布,這就是我的家鄉(xiang) ——寧夏銀川市。這些美景賦予了銀川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的水鄉(xiang) 景致和“塞上明珠”的美譽。這得益於(yu) 家鄉(xiang) 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銀川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擘畫美麗(li) 銀川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守護母親(qin) 河,建設幸福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中華文明的搖籃。九曲黃河,浪迭洪波,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銀川市位於(yu) 黃河上遊,因黃河而生,得黃河而盛,依黃河而興(xing) 。被母親(qin) 河滋養(yang) 著的銀川兒(er) 女,應義(yi) 不容辭擔當起保護黃河的曆史使命。如何嗬護好母親(qin) 河,還百姓清水綠岸?銀川市率先在全國以立法形式將每年6月設立為(wei)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chuan) 實踐月”,全市近190萬(wan) 人直接和間接參與(yu) 到主題宣傳(chuan) 實踐活動中來。匯萬(wan) 眾(zhong) 之智、舉(ju) 全市之力,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全域推進、全民實踐體(ti) 係,確保黃河長久安瀾。
來到寧夏銀川黃河外灘國家濕地公園,水天同碧,飛鳥翔集,人們(men) 一邊呼吸著湖畔新鮮的空氣,一邊與(yu) 鳥兒(er) 們(men) 親(qin) 密接觸,一幅和諧美麗(li) 的生態畫卷鋪展開來。這裏曾是寸草不生的河灘鹽堿地,近幾年隨著河灘地的修複和生態保護,華麗(li) 變身為(wei) 鬱鬱蔥蔥的綠洲。
推進生態治理體(ti) 製,夯實綠色根基
近年來,銀川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不斷完善“四減”措施,鞏固提升賀蘭(lan) 山、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修複成果。在賀蘭(lan) 山東(dong) 麓葡萄長廊防護林等重點區域造林25.7萬(wan) 畝(mu) ,對40處賀蘭(lan) 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點和外圍11處非煤礦山、遺留礦坑、無主渣台進行治理修複,恢複治理麵積5500畝(mu) ,植樹造林44.92萬(wan) 畝(mu) ,生態保護修複成果顯著。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zheng) 力城市等榮譽稱號。
驅車來到賀蘭(lan) 山東(dong) 麓山腳下,穿過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眼前呈現的是一處運動休閑公園。讓人想不到的是,之前這裏是一片戈壁,如今看到的這個(ge) 公園是花了3年時間設計建造的。現在看到的樹木也都是後期人工栽植的,小湖也是在砂石采空區遺留沙坑的基礎上做了防滲水之後建成的。“這裏有樹、有水、有運動場,旁邊就是賀蘭(lan) 山,在這裏跑會(hui) 兒(er) 步、打會(hui) 兒(er) 籃球、騎會(hui) 兒(er) 車,呼吸下新鮮空氣,感覺特別好!”來此運動的市民興(xing) 奮地說。
為(wei) 讓天更藍,銀川大力推進藍天保衛戰,讓我們(men) 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享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強化重汙染天氣應對,建成寧夏首個(ge) 大氣超級監測站、8套固定式尾氣遙測設備和大氣汙染“熱點網格”智能監管平台,“銀川藍”已成為(wei) 家鄉(xiang) 最耀眼的生態底色,每一個(ge) 銀川人都是銀川近年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見證者。
為(wei) 了讓水更清,銀川全力打響碧水保衛戰,描繪一幅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畫卷。堅持“五水同治”,河(湖)長製實現全覆蓋,實施汙水處理提質增效、飲用水源替代工程、入黃排水溝綜合治理、人工濕地建設等係統治理措施,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為(wei) 了讓土地更潔淨,銀川持續打好淨土保衛戰,全域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讓我們(men) 住得安心、吃得放心。10年來,銀川市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持續穩定達到三個(ge) 100%,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ti) 保持穩定,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穩步推進,農(nong) 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秋日,行走在典農(nong) 河畔,碧水藍天,微波蕩漾,三五成群的紅嘴鷗在水中嬉戲。在此散步的市民,盡情享受著藍天、白雲(yun) 和清新的空氣。在我的家鄉(xiang) 銀川市,很多地方都能抬頭見綠、低頭望水。這樣的城市美景,得益於(yu) 家鄉(xiang) 政府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舉(ju) 措,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一個(ge) 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清新的生態銀川正闊步走來。(作者:陝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碩士研究生 鮑依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楊文鈺:科技興農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
這項技術,實現了玉米不減產、每畝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畝地產出了1.5畝地的糧食,讓老鄉嚐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詳細] -
餘靜: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按照集聚提升、特色保護、搬遷撤並等類型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讓大灣村景色更宜人、鄉村更美好。[詳細] -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一家四代的教育堅守
鄺文媛說,希望越來越多有誌青年加入鄉村教師這個大家庭,從前輩那裏接續希望之燭,點亮星空、照亮夢想,指引孩子們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