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創新厚植學風作風基礎
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開講啦》欄目邀請歐陽自遠、杜祥琬、傅廷棟等科學家與(yu) 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對話交流,探討如何傳(chuan) 承科學家精神。這是中國科協、教育部等聯合開展的“2022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chuan) 月”活動的一部分。宣傳(chuan) 月以電視節目、報告會(hui) 、話劇、展覽等多種形式弘揚良好科研學風作風,受到社會(hui) 各界好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良好科研學風作風是科研成果紮根生長不可或缺的土壤,不良學風作風不僅(jin) 影響科技創新的成效和方向,也不利於(yu) 科技工作者贏得社會(hui) 尊重、實現人生價(jia) 值。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中辦、國辦先後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從(cong) 頂層設計層麵為(wei) 好學風好作風築牢製度保障,推動學風作風建設不斷走深走實。今年5月,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正式成立,並啟動“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ye) ”活動。一係列“組合拳”,提升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學風作風素養(yang) ,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撐。
當前,科技創新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人民生活福祉,更加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優(you) 良學風作風,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技創新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不可否認,不良學風作風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些問題雖然隻存在於(yu) 個(ge) 別領域、個(ge) 別人身上,但其負麵影響不容小覷。解決(jue) 這些問題,必須加強學風和作風建設,引導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家精神,立誌做為(wei) 國家、為(wei) 人民的大學問、真學問。
榜樣是最好的示範。腳踏實地、嚴(yan) 謹求實是我國科技界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從(cong) 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到黃大年、南仁東(dong) 、鍾揚等新時代榜樣,一代代科學家以崇高品德和優(you) 良學風形成強大的榜樣力量,引領科技工作者奮力前行。從(cong) 邀請德學雙馨的科學家作學風報告到係好青年師生科研生涯“第一粒扣子”,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近年來堅持創新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倡導科研誠信、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作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強化模範引領、榜樣帶動,講好科學家故事,有助於(yu) 更好提升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科技倫(lun) 理意識,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營造良好氛圍。
樹立“高線”,也要劃清“紅線”、兜牢“底線”,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教育懲戒。隻有不斷完善公平、透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調查處理程序和規則,明確科研失信行為(wei) 的界限和越界處罰,才能用“硬杠杠”推動“軟變化”。形成治理學術不端的長效機製,還需要從(cong) 深層次問題上尋求破解之策。隻有深化改革、強化執行,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堅持學術榮譽屬性,排除非學術因素幹擾,才能使科技工作者成為(wei) 優(you) 良學風的倡導者、踐行者、引領者。
踏上新征程,廣大科技工作者更當砥礪愛國情懷、強化自律意識,自覺遵守學術規範,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讓學術道德和科學家精神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當越來越多人堅守科研道德操守,以純粹誠實之心對待科學事業(ye) ,優(you) 良學風作風便有了堅實的支撐,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便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