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台州三門連下村“人蟶共棲”啟示錄(上)

發布時間:2022-10-31 15:06:00來源: 台州日報

 

  10月19日,秋高氣爽,台州三門縣花橋鎮連下村的外海灘塗,平如鏡麵。

  “再過4天,就要迎來我們(men) 村最重要的日子——‘霜降’節氣。”站在海閘上,連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陳孟火,看著1800餘(yu) 畝(mu) 外海灘塗一臉自豪,“這可是我們(men) 的聚寶盆,靠它村裏每戶每年都有幾十萬(wan) 元收入。”

  從(cong) 祖輩開始,這片灘塗就仿佛跟大海簽訂了“協議”似的,每年“霜降”前後幾天,潮水都會(hui) 在固定時間帶來野生蟶苗,饋贈連下村。

  如今,在這裏“人蟶共棲”,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開——

  大自然的“禮物”

  縊蟶,為(wei) 中國和日本特有的廣溫性貝類。它生活在鹽度因子變化較大的河口地帶,對鹽度適應比較廣,對溫度適應性較強,在水溫8—30℃之間均能生活正常。

  “連下村地處三門縣浦壩港末端,伴隨著潮水而來的野生縊蟶苗,會(hui) 集體(ti) 在這裏著床成長,全國少有。”陳孟火說,連下村柵下片1800多畝(mu) 海塗,是東(dong) 海縊蟶天然的產(chan) 床。

  花橋鎮屬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無明顯的嚴(yan) 寒和酷暑,年平均氣溫16.8℃,地處鹹淡水交匯處,海區鹽度通常在18—32度,海洋微生物等餌料豐(feng) 富,特別適合縊蟶的繁育。

  “柵下灘塗不僅(jin) 有天然縊蟶資源分布,且縊蟶能在無人為(wei) 幹擾下完成一個(ge) 生命周期,表明區域內(nei) 能滿足縊蟶自然生長、繁殖所需要的條件。”三門縣水產(chan) 技術推廣站站長陳麗(li) 芝說。

  2020年調查數據顯示,柵下灘塗的縊蟶苗種豐(feng) 富,平均豐(feng) 度為(wei) 133個(ge) /平方米,生物量為(wei) 4.8克/平方米,殼長範圍為(wei) 0.3—1.5厘米。

  “在縊蟶整個(ge) 生活史中,水溫在20—24℃時,從(cong) 受精卵開始至轉入底棲穴居生活的全部時間,需7—10天。”花橋鎮副鎮長繆勝鋼說,而成熟的親(qin) 貝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特別是水溫驟然下降,會(hui) 引起精卵排放,因此霜降是個(ge) 重要時間節點。

  億(yi) 萬(wan) 年潮漲潮落,每年霜降節氣前後,浦壩港的海水會(hui) 源源不斷地把野生蟶苗送到這片灘塗。

  “據測算,柵下灘塗每年自然出產(chan) 苗種約30億(yi) 顆,苗種年產(chan) 值可達1000萬(wan) —1200萬(wan) 元。該村的縊蟶野生苗種具有品質好、成活率高的特點,用其養(yang) 成的蟶子‘生長快、個(ge) 體(ti) 大、殼薄、色白味鮮、含沙少’,這些特點在縣內(nei) 外享有盛名。”說起連下村的蟶苗,浙江省海洋水產(chan) 養(yang) 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炯明讚不絕口。

  因此,每年來連下村收購蟶苗的商販很多,近的有溫嶺、玉環、寧海、象山等周邊縣(市、區),遠的有山東(dong) 、江蘇、遼寧等省份來采購的。

  “利用自然”之變

  麵對大自然的饋贈野生蟶苗,起初,連下村村民並不知道怎麽(me) 利用——

  “祖祖輩輩的連下村民,都知道柵下灘塗有蟶子,卻從(cong) 來沒有想到去賣野生蟶苗。以前,父輩和自己隻會(hui) 到灘塗上挖些野生大蟶,賣錢貼補家用,或當作菜肴。”今年64歲、連下村村民繆蘇玉說。

  稍有頭腦或願吃苦的,則在灘塗上養(yang) 些大蟶。“年輕時,在灘塗上養(yang) 過大蟶,但一年隻有幾千元收入,不足以維持家用。”今年57歲的陳興(xing) 銀說,34歲時,他改行去杭州賣早餐。

  上世紀80年代,一批玉環人的到來,喚醒了連下人利用自然的方式——

  每年霜降一過,一批批玉環人就會(hui) 到連下村承包灘塗挖野生蟶苗。那時,不懂蟶苗資源價(jia) 值的連下村人,常常整片“毛判”給玉環人,玉環人賺得盆滿缽溢。

  “看到人家挖野生蟶苗賣這麽(me) 賺錢,我們(men) 就學著幹。我是村裏第一批從(cong) 事蟶苗養(yang) 育的,當時與(yu) 我一起有十來個(ge) 人。”今年73歲的連下村老年協會(hui) 會(hui) 長李洪迪說。

  從(cong) 此,少數連下村村民,從(cong) 玉環人那裏學了技術,自發在灘塗上開始養(yang) 育野生蟶苗。

  1999年,連下村在花橋鎮黨(dang) 委、政府支持下,改變灘塗管理機製,實行“統一規劃,集體(ti) 管理,規模生產(chan) ,分戶經營”,集體(ti) 開發灘塗後承包給村民。

  灘塗承包到戶後,看到養(yang) 育蟶苗效益好,連下村柵下片70%的村民紛紛革新技術,開始大規模在自家“責任田”上養(yang) 育野生蟶苗。

  連下村養(yang) 育野生蟶苗致富的路徑,就此被逐漸打開!

  “同樣麵對大自然賜予的資源,利用大自然的觀念和方式不一樣,其結果大相徑庭。”繆勝鋼說。

  村莊因蟶而興(xing)

  “這片灘塗就像個(ge) 大金礦。上世紀90年代初,我家光靠挖野生蟶苗,就有一二十萬(wan) 元的年收入,家裏早早造了3棟6間房子,給3個(ge) 兒(er) 子娶了媳婦。”李洪迪開心地說,他們(men) 夫妻倆(lia) ,每年隻要辛苦4個(ge) 月時間,就有這麽(me) 多收入。

  像李洪迪一樣,依靠大自然的“饋贈”,連下村柵下片村民端上了“金飯碗”,村民從(cong) 事野生蟶苗的養(yang) 育、銷售,人均年收入達4萬(wan) —5萬(wan) 元。

  10月23日,在連下村,記者碰到該村村民陳孟林,他委婉地拒絕了采訪,並給記者指了其他人說,“他是老板,他在那裏有房”,卻不料被其他村民“出賣”:他自己在杭州有房。

  村民間的打趣,得以一窺連下村人的低調和樸素,更可讀懂他們(men) 的財富實力——

  “我們(men) 村有很多人在寧波、杭州買(mai) 房。”陳孟林說,當時買(mai) 房,是因兒(er) 子大學畢業(ye) 要結婚,就給兒(er) 子出了首付,“2015年、2016年蟶苗收入好,買(mai) 房沒壓力。”

  野生蟶苗產(chan) 業(ye) 興(xing) 起後,外出謀生的村民也紛紛回歸。陳興(xing) 銀就是其中一位。

  他告訴記者,在杭州賣了兩(liang) 年早餐後,看到村裏蟶苗養(yang) 育漸入佳境便回來了,“第一年,養(yang) 蟶苗就賺了5萬(wan) 元。以後,每年一二十萬(wan) 元收入都有,最好一年賺了67萬(wan) 元。”

  2019年,陳興(xing) 銀花了200多萬(wan) 元在台州椒江置業(ye) ,給兒(er) 子提前準備好婚房。陳興(xing) 銀坦言,像他這樣水平的,村裏比比皆是。

  “從(cong) 有記憶開始,蟶苗就是家裏開支的來源。村民要是能吃苦,承包養(yang) 殖塘多一些,一戶人家年收入三五十萬(wan) 元都有。”今年35歲、連下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陳俊駿說,6年前,原在杭州上班的他,回到村裏接手了父親(qin) 的蟶苗活計。

  憑著野生蟶苗,連下村柵下片,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房子,開上了小汽車,甚至在城市買(mai) 房置產(chan) 。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而合理利用、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應有之義(yi)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