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懷柔中小學一校一位中科院專家

發布時間:2022-11-15 15:18:00來源: 北京日報

  在懷柔的西部、北部,散落著11所山區中小學,中科院科學家的身影頻頻在學校出現。他們(men) 來這裏並非搞科研,而是作為(wei) 科技副校長,讓山裏娃的“科學知識庫”不斷更新。

  懷柔科學城的日新月異使懷柔的科技、人才資源逐漸彰顯。來自中科院係統的34位專(zhuan) 家,擔綱全區34所中小學的科技副校長,一校一位,各顯其能,在懷柔這片科學的熱土上,架起一座座普通學生與(yu) 前沿科學通連的橋梁。

  科學家師父領進門

  “今天我們(men) 要觀測太陽,大家有誰知道什麽(me) 是‘太陽黑子’?”白老師在台上講得繪聲繪色,台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小小的會(hui) 議室裏,學生坐得滿滿當當,他們(men) 時而“哇”地大聲驚歎,時而凝神仔細思考。這節天文課上,湯河口鎮中心小學的科技副校長王匯娟請來了自己的同事——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白先勇現場授課。

  隨後在學校的觀測點,通過幾台“特殊”的天文科普望遠鏡,學生們(men) 不僅(jin) 直接觀測到了太陽表麵,還準確地找出了太陽黑子的所在位置。

  “我是頭一次從(cong) 天文望遠鏡中這麽(me) 近距離地觀看太陽,它圓圓的就像一個(ge) 大火球,既神秘又漂亮,原來宇宙是這麽(me) 神奇。”湯河口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學生呂紫健說。

  這所小學坐落於(yu) 懷柔北部的群山之中,具備絕佳的天文觀測條件。任職於(yu)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王匯娟成為(wei) 這裏的科技副校長後,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為(wei) 學生們(men) 先後帶來了14次科普講座和實踐活動。

  “這些科技活動對我們(men) 山區小學來說真是破天荒!現在經常有學生追著問我,下次科技活動什麽(me) 時候辦?科技講座時,聽到學生們(men) 提出的問題標新立異,我都很驚訝!孩子們(men) 對科技知識的興(xing) 趣特別濃。”湯河口鎮中心小學科技教育負責人賈倩說。

  山區校把科技“玩出花”

  懷柔山區的中小學已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僅(jin) 學生喜歡上科技課,整個(ge) 學校都有了科技氛圍。”賈倩說。

  獨木不成林。34位科技副校長為(wei) 懷柔區各所學校帶來的不僅(jin) 是趣味課程,還有全新的科技教育發展規劃、獨特的授課思路,甚至請來了自己的科研團隊、院所同事參與(yu) 其中,集思廣益。

  幾年間,西部山區的懷柔區九渡河小學不僅(jin) 辦起了科技節,還多了暑期實踐、科學家講座、線上科普活動等,其中的“小院士評選”由科技副校長親(qin) 自擔任評委,熱愛科學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研團隊”,還能幫助其他同學解決(jue) 難題。

  去年5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範舟帶領團隊在北部山區的長哨營小學設立了全球月食直播觀測點,通過網絡平台向全球直播月食天象,全校學生都成了“小小觀測員”。

  另一所北部山區的寶山鎮中心小學,則開設了天文知識競賽、科技傳(chuan) 播大賽等比賽活動,科技副校長劉鳳山更是將“天宮課堂”帶進校園,為(wei) 學生們(men) 做航天科普,並現場答疑。

  對於(yu) 山區小學,這樣的機會(hui) 前所未有。寶山鎮中心小學校長任龍說,“我們(men) 的自然課、科技課更多的是按照教材講,學生難免覺得枯燥。而科技副校長建立起來的,是校園裏濃厚的學習(xi) 氛圍。”

  未來科學家的搖籃

  依托科學城的建設與(yu) 發展,豐(feng) 富的智力資源正不斷向懷柔聚集,目前已有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18家科研院所入駐懷柔,科研人員超過3000人。懷柔的中小學生擁有了越來越多接觸“科技”的機會(hui) 。

  自聘任首批科技副校長以來,懷柔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展開的教師、學生培訓、講座、指導超過700次,帶領區中小學生走進國科大,物理所、力學所等科研院所100餘(yu) 次,超兩(liang) 萬(wan) 名師生受益。

  懷柔區教委體(ti) 美科科長於(yu) 恒表示,為(wei) 區中小學校選派“科技專(zhuan) 家”擔任學校科技副校長,不僅(jin) 有利於(yu) 提升中小學校科教意識與(yu) 水平,拓寬科教眼界與(yu) 思路,更有助於(yu) 把握科技教育發展方向,促進科教創新工作發展。如今科技副校長全覆蓋,也標誌著懷柔在科普教育方麵達到了新的高度。

  讓懷柔這片科學的熱土上人才細水長流,需要從(cong) 青少年抓起。“作為(wei) 一名科技副校長,我參與(yu) 了學校的課程設計、課程指導、總體(ti) 布局,並提出需要強化的方向。”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懷柔區九渡河小學科技副校長杜令忠說,“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和教師的培養(yang) 。科普可以激發學生的興(xing) 趣,為(wei) 他們(men) 打開一扇門。對教師而言,則需要融入到科技教育體(ti) 係中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科技素養(yang) 的提升需要多方合力,形成校園的‘科技生態’‘創新生態’,這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在科技與(yu) 創新的良好氛圍中長大成人,未來或許有些孩子就能成為(wei) 科學家,更能通過實際行動回饋社會(hui) 、建設家鄉(xiang) ,並去影響下一代。”杜令忠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