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鄉村振興(一線調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撐”。
近年來,一些高校將學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探索科技小院學生培養(yang) 模式,強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撐。目前,全國已有30餘(yu) 所涉農(nong) 高校陸續建立了300多個(ge) 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師生們(men) ,協力將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wei) 農(nong) 民可用的田間技術,提升科技直接服務種田的能力;農(nong) 戶通過接受農(nong) 技培訓、參與(yu) 科普活動、提升科學素質,真正成為(wei) 當地的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本報記者深入探訪河南第一家科技小院河南禹州小麥科技小院,記錄科技小院師生和當地農(nong) 戶的幫扶故事,調研科技小院如何更好地服務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科技和人才如何更好地攜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編 者
碎秸稈、犁耙地、施化肥、播麥種,今年10月底,河南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農(nong) 民王雷收完玉米,搶著種上了16畝(mu) 新麥。他抽空就到地裏轉轉,在缺苗斷壟處補種……
王雷種田勤快,以前一直覺得“肥多產(chan) 量高”,但總是不見成效:“一畝(mu) 地用掉100多斤化肥,但效益並不好。”王雷說,投入越來越大,收成卻打了折扣,這咋辦?後來按科技小院的建議,每畝(mu) 先用50斤化肥,然後再追肥30斤,“不僅(jin) 減少了化肥使用,還增了產(chan) 。”
王雷所說的科技小院,是中國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河南禹州小麥科技小院,2012年由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牽頭、以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為(wei) 依托建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實際問題。王雷,就是受益的村民之一。
目前,全國已有30餘(yu) 所涉農(nong) 高校建成300多個(ge) 科技小院,為(wei) 農(nong) 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今年7月底,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ge) 單位的780個(ge) 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推動科技力量支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為(wei) 農(nong) 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的科技服務。在河南,從(cong) 禹州輻射全省,已建成60個(ge) 科技小院,涉及小麥、花生、辣椒等多個(ge) 產(chan) 業(ye) 。“種地有疑難,科技小院來幫忙”,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
農(nong) 技培訓、田間出診
幫助農(nong) 民掌握實用的農(nong) 業(ye) 技術
“一看地裏豐(feng) 收了,科技小院的學生們(men) 就馬上來取樣、測產(chan) ,對比施肥效果,比我們(men) 忙得還起勁!”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村民李文濤,看著在田裏忙碌的年輕人,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李文濤一家原本隻有3.6畝(mu) 地,糧食產(chan) 量低,“出去幹倆(lia) 月,頂種一年地”,但丟(diu) 下土地又舍不得。2012年科技小院入駐康城村,第一任科技小院負責人、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2011級碩士生劉海坤建議他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李文濤動了心,但心裏也打起了鼓:“村裏人多地少、地塊分散,搞規模經營到底能不能行?”
一開始,李文濤生怕種不好那麽(me) 多地。科技小院師生多次召集田間觀摩會(hui) ,組織村民參觀科技小院示範田,展示新品種、測土配方施肥、一噴三防等技術集成的效果,幫助農(nong) 戶算經濟賬。在科技小院的支持下,他嚐試流轉了120畝(mu) 地。
科技小院師生全程幫扶,為(wei) 李文濤解決(jue) 種田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流轉土地的第一年,李文濤的小麥畝(mu) 產(chan) 達到1237斤,遠超之前的畝(mu) 產(chan) 800斤。他種地種出了信心,2014年擴大承包麵積,達到230畝(mu) 。
地多了,種啥好?前幾年,李文濤隻知道種小麥、玉米。後來,科技小院師生研究發現,順店鎮有些年份嚴(yan) 重幹旱,部分地塊因地勢原因無法灌溉,導致糧食大幅減產(chan) 。於(yu) 是,小院師生建議改變傳(chuan) 統的小麥、玉米輪作方式,引入更加耐旱的作物——穀子。在小院師生的建議下,李文濤改種150畝(mu) 穀子,不但產(chan) 量高,價(jia) 格也比玉米高。
種糧,到底該咋施肥?剛承包土地時,李文濤聽說有一種營養(yang) 劑,每畝(mu) 噴灑成本大約100元,可以增產(chan) 200多斤小麥。“用過營養(yang) 劑的麥子,葉麵看著肥碩。可一問小院的專(zhuan) 家才知道,這隻是一種葉麵肥,不能增產(chan) 。”李文濤改用了科技小院的施肥技術,每畝(mu) 小麥產(chan) 量從(cong) 800多斤增加到1200多斤,施肥量卻從(cong) 120斤降到100斤以內(nei) 。
受益的不隻有李文濤這樣的種糧大戶,還有接受科技小院培訓的普通農(nong) 戶,小院實實在在地為(wei) 農(nong) 民解決(jue) 了不少田間技術難題。科技小院第四任負責人、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2017級碩士生付文介紹,小院每年開展數十次農(nong) 技培訓,主題包括小麥春季管理、夏玉米高產(chan) 栽培等,打通了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最後一米”。截至目前,河南禹州小麥科技小院開展農(nong) 技培訓420多場、培訓村民5萬(wan) 餘(yu) 人次,田間出診800多次,幫農(nong) 戶解決(jue) 實際問題3000多個(ge) ,技術指導覆蓋麵積超500萬(wan) 畝(mu) 。
禹州市樂(le) 君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張繼紅說,她家有5口人、2畝(mu) 地。2015年,流轉承包了430畝(mu) 地。從(cong) 調整種植結構,種小麥、玉米、大豆、穀子,到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和品質,再到防病提醒、田間出診,科技小院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現在,她建起了豆腐加工廠,修了糧食倉(cang) 庫,實現了致富增收。
把實驗室搬到田地裏
紮根一線培養(yang) 複合應用型人才
幫助村民種地、解決(jue) 種田難題的科技小院,究竟是怎麽(me) 來的?
在康城村,一個(ge) 農(nong) 家院裏,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葉優(you) 良回憶起10年前的過往——
2012年9月,在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的動員下,葉優(you) 良牽頭在河南建立科技小院,“河南是農(nong) 業(ye) 大省,農(nong) 民對農(nong) 業(ye) 技術的需求很大。農(nong) 業(ye) 科研必須瞄準‘解決(jue) 田裏的事兒(er) ’,建立科技小院,一方麵可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另一方麵可以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
科技小院建在哪兒(er) ?
“禹州是典型的小農(nong) 戶種植區,很有代表性。”正在康城村做配方肥效果驗證試驗的葉優(you) 良,看到當地迫切需要農(nong) 業(ye) 科技支持,馬上租下了一個(ge) 農(nong) 家院,開辦了河南第一家科技小院。
農(nong) 家院裏有一座兩(liang) 層小樓,樓下作宿舍,樓上當培訓室。由於(yu) 長時間空置,電路老化、地板翹裂,他們(men) 重新鋪設電路、地板,找來桌椅、床鋪,購置被褥、炊具。“經費緊張、條件艱苦,但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葉優(you) 良回憶說。
科技小院建起來了,葉優(you) 良卻皺起了眉頭,“村民不認可,不相信我們(men) ……”
怎麽(me) 贏得信任?
碩士生劉海坤主動請纓,和同學們(men) 一起入戶走訪。剛到一戶村民家門口,就遭到了婉拒。
“我們(men) 是科技小院的大學生,免費給老鄉(xiang) 們(men) 提供農(nong) 技服務。”“還有這種好事?不會(hui) 是推銷農(nong) 藥、化肥的吧?”
農(nong) 戶不理解不信任,他們(men) 就苦口婆心地解釋;田裏有技術難題,他們(men) 就跟著農(nong) 戶去實地解決(jue) ……經過不懈努力,師生們(men) 終於(yu) 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他們(men) 通過走訪了解到,康城村的糧食產(chan) 量、農(nong) 民收入都不高,但小麥施肥量大、氮磷鉀配比不合理、病蟲害多發……
3個(ge) 多月後的一天,葉優(you) 良接到村幹部電話,說請他到家裏吃飯,原來是10個(ge) 村民小組的負責人想邀請科技小院的師生幫忙進行技術指導。
這是科技小院發展的一個(ge) 轉折點。“村民從(cong) 懷疑到信任,逐漸開始依賴小院。”葉優(you) 良說。
趁熱打鐵,科技小院馬上推出“科技趕集”活動,把農(nong) 業(ye) 技術宣傳(chuan) 擺到了集市上。同時,製作農(nong) 事提示牌,打造科技長廊、科技胡同,開通技術服務熱線、農(nong) 事提醒短信、科普網站,不斷加大宣傳(chuan) 力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試驗,請農(nong) 戶到試驗田觀摩,比較農(nong) 作物長勢,為(wei) 村民提供實用的農(nong) 業(ye) 技術……
下到農(nong) 田收集數據
科研選題方向瞄準種田難題
“找什麽(me) ?”
“電測負壓計。”
9月下旬的一天,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碩士生胡雪鈴撥開長長的玉米葉子,鑽進了地裏。兩(liang) 名本科生楊國印、上官龍生,拿著試驗器材緊隨其後。他們(men) 約摸穿行10分鍾,在玉米地裏找到了一根鐵杆,上下掛著兩(liang) 個(ge) 鐵箱。打開箱門,讀取數據,將水注入負壓計……3人分工合作,開始試驗。
“電測負壓計的感應部件埋在地下0.9米到1米,可以測量土壤中水的分布和狀態,再綜合地下水氮濃度,計算出氮肥損失量,進一步改進施肥技術。”胡雪鈴說。
測定葉綠素含量,再帶上3株玉米,3人返回科技小院。
“株高2.73米、穗高122.6厘米、直徑18.48毫米……”將玉米擺在地上,他們(men) 測量數據,認真記錄。之後,戴上手套,拽斷葉子,拿出刀具,劈開玉米稈,切斷玉米穗……
“用烘箱烘幹分離葉、莖、穗,然後粉碎、稱重,回實驗室分析測定氮磷鉀含量,記錄相關(guan) 數據。”楊國印介紹。
翻看科技小院1500多篇工作日誌,“取樣、稱重、配製試劑、處理氨揮發裝置內(nei) 的海綿片”等字樣高頻出現。過去10年,禹州小麥科技小院的師生先後做了“氮肥用量與(yu) 雜草生長變化試驗”“甜糯玉米專(zhuan) 用肥試驗”“冠層光氮匹配試驗”“玉米幹旱脅迫試驗”“強筋小麥抗倒伏試驗”等數十個(ge) 試驗,有力地支持了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我的畢業(ye) 論文研究的就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相關(guan) 技術難題。”科技小院現任負責人、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2020級碩士生田培雨說,近年來,河南為(wei) 提高小麥品質、增加農(nong) 民收入,調整了小麥種植結構,擴大了優(you) 質強筋小麥的種植麵積。然而,康城村卻沒有大麵積種植強筋小麥,原因在哪?田培雨把研究重點放在施氮量對不同筋型小麥產(chan) 量、品質、抗倒伏的影響上,選擇了6個(ge) 小麥品種進行試驗,借以幫助農(nong) 民選種。
田培雨打開電腦,找出30多篇論文:《不同氮水平下小麥植株的碳氮代謝及碳代謝與(yu) 赤黴病的關(guan) 係》《施氮量與(yu) 密度對玉米光氮分布、光合特性及群體(ti) 生產(chan) 力的影響》……“這些年,師兄師姐發表的論文,都與(yu) 生產(chan) 中的問題密切相關(guan) ,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了大地上。”田培雨說。
融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踐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人才支撐
西紅柿炒雞蛋、辣椒炒豆芽、木耳炒肉,三盤菜加一盆麵,科技小院的午餐簡簡單單,卻有滋有味……
“到小院,第一關(guan) 是生活關(guan) 。自己買(mai) 菜、做飯,洗衣服,開三輪車下地‘出診’,樣樣都得學。”在科技小院學習(xi) 的徐皓暉說。
徐皓暉是河南信陽農(nong) 林學院畢業(ye) 生。去年,他的父親(qin) 聽了葉優(you) 良講課,決(jue) 定讓兒(er) 子到禹州小麥科技小院學習(xi) 農(nong) 業(ye) 技術。徐皓暉感慨:“在田裏學農(nong) 學,和在學校的感受很不一樣。以前學的一些知識,總是不能深入理解,到了田裏,解決(jue) 了實際問題,才真正體(ti) 會(hui) 了其中的意義(yi) 。”
第二關(guan) 是農(nong) 活關(guan) 。
“想象中的碩士研究生生活,就是做實驗、寫(xie) 論文。沒想到,在這裏真正下地幹起了農(nong) 活。”付文說,自己學會(hui) 了取土、測株高,適應了農(nong) 村生活,科研也更接地氣了。
融入當地,則是第三關(guan) 。
許宇蒙,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2022屆本科畢業(ye) 生。大一、大二期間,他利用暑假、國慶節到禹州小麥科技小院鍛煉學習(xi) ,大三主動申請回老家,參加了蘭(lan) 考科技小院。去年7月,他聯係當地企業(ye) ,成立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發展了700多戶社員,流轉了2000畝(mu) 土地,種植青儲(chu) 玉米、黑小麥。“我們(men)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動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開辦助農(nong) 直播間,在線賣農(nong) 副產(chan) 品,幫助農(nong) 民增收致富,做了不少事。”許宇蒙深感自豪。
葉優(you) 良說,科技小院的學生們(men) ,既是農(nong) 藝師、農(nong) 技宣傳(chuan) 員、培訓講師、實驗員,又是村幹部、司機、廚師、修理工、支教老師。他們(men) 參與(yu) 農(nong) 技培訓、鄉(xiang) 村管理、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組織愛心支教、敬老愛老等誌願活動,與(yu) 村民成了一家人。“剛開始,我擔心小院生活條件差,學生們(men) 不願來。10年了,同學們(men) 不但堅持下來了,還幫農(nong) 戶解決(jue) 了不少問題,自己也得到了鍛煉。”
2022年3月,河南省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開展河南省‘科技小院’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誌願服務活動的通知”,依托全省已建、擬建的科技小院,組織動員100名以上科技小院專(zhuan) 家,帶領千餘(yu) 名研究生、本科生、技術骨幹,開展百餘(yu) 項科技誌願服務活動。
“科技小院師生長期紮根農(nong) 村,開展農(nong) 技培訓、田間出診,彌補了以往農(nong) 技培訓互動性差、針對性不強等缺點。”許昌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主席田秋琴說。
河南省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理事長張紅陽認為(wei) ,科技小院通過“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培養(yang) 人才,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hui) 和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將拿出專(zhuan) 項經費,支持科技小院發展。
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宋安東(dong) 介紹,目前,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確定對河南省29個(ge) 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其中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負責24個(ge) 。2022年,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為(wei) 科技小院招收了48名碩士研究生,確保每個(ge) 小院都有新生力量。下一步,學校將在科技小院探索本碩博貫通模式培養(yang) 複合應用型研究生,在學位點和課題申報、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麵予以支持。
“河南科技小院從(cong) 禹州起步,培養(yang) 了一批批科技農(nong) 民、優(you) 秀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研究生,輸送了大批優(you) 秀人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人才支撐。”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介曉磊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5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