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教育時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對全體(ti) 教育工作者而言,築牢人才之基是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和光榮使命。
千秋偉(wei) 業(ye) ,人才為(wei) 先。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yang) ,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zheng) 優(you) 勢。”“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有各項事業(ye) 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yang) 造就大批優(you) 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我們(men) 要有這樣的決(jue) 心、這樣的自信。”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使命在肩。作為(wei) 培養(yang) 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jun) 和“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國家隊,廣大高校應當不斷深化對人才事業(ye) 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自主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自覺與(yu) 自信。要充分認識到走好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應主動適應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相結合,推進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和高水平科技創新聯動發展,同向同行。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高校應高度重視基礎學科的發展,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培養(yang) 高水平複合型人才。縱觀當下科技發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提高對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的重視與(yu) 投入,鼓勵廣大學生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給予基礎研究人才更大的發展空間,方能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投身基礎學科,提高基礎學科發展水平,提升“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還需要高校積極強化交叉融合、協同創新。麵對未來競爭(zheng) ,符合國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應該是具備國際視野的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化人才,這就需要高校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以更加科學的設計、更加靈活的機製,精心設計人才培養(yang) 方案,打破學科壁壘,提供交叉平台,提高人才視野的高度和廣度,充分激發人才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各高校精心謀劃、係統推進。有的從(cong) 打破院係藩籬,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入手;有的積極推進產(chan) 教融合,下大氣力破解“兩(liang) 張皮”難題,切實提升學生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能力;有的在厚植情懷上動腦筋、想辦法,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還有的積極推進“從(cong) 遊”“同遊”文化,引導師生教學相長,繼承創新。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ye) ;人才蔚起,國運方興(xing) 。期待廣大高校培養(yang) 造就更多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拔尖人才,為(wei) 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築牢人才之基、匯聚磅礴力量!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4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