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探索碳交易企業“一鏈管”
“有了這個(ge) 平台,企業(ye) 每個(ge) 月的碳排放是多少,還有多少結餘(yu) 就一目了然了。”嘉興(xing) 桐鄉(xiang) 一家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嘉興(xing) 市生態環境局上線煤樣分析管理平台——“煤樣一鏈管”後,讓減排工作有了數字化依靠,使企業(ye) 在碳排放管理方麵更加準確高效。
“您好!今日煤炭檢測信息未錄入,請及時錄入‘煤樣一鏈管’平台。”12月5日下午4時許,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炳俊的手機響了,他收到一條嘉興(xing) 市生態環境局發來的要求進行煤樣分析的短信。
隨即,劉炳俊換上工作服,來到車間煤炭自動化傳(chuan) 輸管道旁,將當天所用煤炭的樣本送往實驗室檢測。一走進實驗室,一股暖流拂麵而來。劉炳俊告訴記者,由於(yu) 煤炭檢測的嚴(yan) 格要求,實驗室溫度、濕度必須恒定,以保證檢測數據的可靠性。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將送來的煤炭裝入器皿後開始化驗工作。“化驗主要是看碳和硫等物質的比例,這些物質含量的多少決(jue) 定了煤炭的品質好壞。”劉炳俊解釋,品質好的煤燃燒熱值高,且燃燒時排放的汙染物相對較少。
煤樣分析這項工作每天都要進行,而工作的最後一個(ge) 環節,則是將檢測所用的煤炭樣品裝瓶後送入存樣間。隔壁的存樣間,玻璃瓶整齊排列,標注著1月至12月的字樣,因為(wei) 根據工作要求,實驗室每個(ge) 月需要將樣品寄往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核查,以確保煤樣檢測數據的準確性。采樣、製樣、化驗、留樣和送檢……在現場,記者看見工作人員在每一項工作完成後,都會(hui) 將相關(guan) 數據錄入“煤樣一鏈管”平台。
“相較於(yu) 手動抄寫(xie) 輸入,全流程數字化記錄和影像監督,使得煤樣數據實現了‘在線監管’。”嘉興(xing) 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規劃與(yu) 自然生態保護處周赦直言,以往的煤樣數據主要由人工記錄,數據可靠性比較低。此外,在上級部門的核查中,監管部門常常會(hui) 因為(wei) 無據可依變得非常被動。
如何破解難題?今年6月,嘉興(xing) 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建立了全國首個(ge) 煤樣分析管理平台“煤樣一鏈管”,從(cong) 煤樣交接、煤樣分析、煤樣外送到報告生成,整套流程都在數字平台上完成,在保障數據真實性的同時,也方便各方機構在平台內(nei) 查找與(yu) 溯源。
在“煤樣一鏈管”平台上,除了企業(ye) 工作人員每天錄入的煤量、采樣、製樣和化驗等數據以外,平台還開設煤炭消耗總量、排放總量、今年碳配額餘(yu) 量、全國碳市場收盤價(jia) 等模塊。周赦說,除了數字化監管,平台還具備動態核算碳排放功能,這能讓企業(ye) 實時監測到二氧化碳等物質的排放情況,幫助企業(ye) 動態調整煤的使用及管理。
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ye) 每年都有碳排放配額,“煤樣一鏈管”平台在監管煤樣數據的同時,也為(wei) 企業(ye) 在核準每月碳排放上提供參考。如果這個(ge) 月的排放比上一個(ge) 月多了,平台會(hui) 有數據顯示,企業(ye) 可以通過查找原因,以控製下月的排放量。如果年度配額有盈餘(yu) ,還能拿到碳市場上去交易,既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還能獲得收益。
據統計,自“煤樣一鏈管”平台上線以來,目前已經服務企業(ye) 25家,記錄數據2500餘(yu) 條,碳排放數據管理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