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學者共探職業教育發展:要接地氣、重實踐、拒“躺平”
人民網福州12月2日電 (林盈)“我們(men) 也被‘卷’過,知道‘坑’在哪,所以希望這些經驗能讓大陸的職業(ye) 教育發展少走一點彎路。”日前,在第十四屆海峽論壇·海峽兩(liang) 岸職業(ye) 教育論壇舉(ju) 辦之際,一位台灣教師在“福聚眾(zhong) 智·職通兩(liang) 岸”台灣教師座談會(hui) 上如是說道。
這是一場由福建省中華職業(ye) 教育社舉(ju) 辦的座談會(hui) ,十餘(yu) 位來自全省本科和高職院校的台灣教師代表與(yu) 福建院校教師圍桌而坐,交流大陸和台灣職業(ye) 教育在升學體(ti) 係、學生管理、專(zhuan) 業(ye) 設計等方麵的多元模式,為(wei) 職業(ye) 教育領域人才引進、課程設置和行業(ye) 文化傳(chuan) 承等工作提出建議對策。
當前職業(ye) 教育要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才?又該如何培育?當天的探討從(cong) 兩(liang) 個(ge) 問題展開。來自台灣的教師們(men) 帶著自己對福建職業(ye) 教育現狀的觀察各抒己見。
一位台灣教師指出,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側(ce) 重是職業(ye) 教育的特點,因此職業(ye) 教育要接地氣、重實踐,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領會(hui) 。
這種看重腳踏實地、實操實練的觀點獲得多位台灣教師的認同。有教師建議,要在師資引進時更多地重視從(cong) 業(ye) 經驗而非學曆文憑。“就拿建築專(zhuan) 業(ye) 為(wei) 例,它需要大量的實操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光有理論而缺少實務經驗是不夠的。”一位建築學專(zhuan) 業(ye) 的台灣教師提出自己的觀點,“要讓沒有很高的學曆,但有精湛技術的人,也可以成為(wei) 教授。台灣的‘技術教師’就是這樣的。”
座談期間,多位教師回顧台灣職業(ye) 教育發展曆程,總結了若幹“避坑”建議。“職業(ye) 教育真正需要引進的是熟練掌握技術的人,要更加接地氣而不是‘唯博士論’。”一位參會(hui) 教師指出,台灣職業(ye) 教育也曾經曆過“唯學曆論”時期,但隨著行業(ye) 發展,人們(men) 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實操經驗的重要性,並隨之調整人才引進策略。
也有台灣教師總結在大陸教學工作的經驗,建議台灣老師在理解尊重大陸高校處理問題的方式與(yu) 流程之餘(yu) ,按照自己的優(you) 勢和特點,把自己能力發揮到更加合適的地方,真正幫助到學校。
在教學內(nei) 容方麵,有教師結合在大陸任教的親(qin) 身經曆表示,福建對職業(ye) 教育發展的重視直接體(ti) 現在硬件升級上,“福建高校在政策扶持上的力度比較大,無人機、元宇宙等實踐基地建設很與(yu) 時俱進。而台灣許多院校由於(yu) 經費較緊張,實訓室建設相對困難。”
但同時也有教師注意到,福建職業(ye) 教育在“軟實力”上還有一定提升空間。近年來,福建職業(ye) 技術院校著力推動了一批機器人、元宇宙等新專(zhuan) 業(ye) 落地,但相應配套的教師團隊、教材更新還未成形。教學中,對學生工匠精神、實操應用能力的培養(yang) 力度,以及職業(ye) 教育教師的服務意識都要進一步提高,使教師真正掌握學生生涯規劃的專(zhuan) 業(ye) 技能,並且要注重家庭職業(ye) 指導教育,為(wei) 學生的多途徑的職業(ye) 選擇提供良好的平台。
座談會(hui) 上,福州軟件職業(ye) 學院教師柯建琳作為(wei) 大陸教師代表,分享了自己的體(ti) 會(hui) 。他認為(wei) ,海峽兩(liang) 岸同文同種,台灣在職業(ye) 教育理念、發展路徑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等方麵參考借鑒性很強。
參會(hui) 教師們(men) 一致認為(wei) ,兩(liang) 岸在學界業(ye) 界的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他們(men) 還建議,兩(liang) 岸應多舉(ju) 辦高校間的職業(ye) 技能競賽,促進技術、學術上的交流,讓學生能以賽代練、以賽促學。同時,還能推進閩台高校在招生方麵的雙向合作。
這場熱鬧的座談隻是多年來閩台職業(ye) 教育交流的一個(ge) 縮影。2015年,福建省人大常委會(hui) 頒布施行《福建省促進閩台職業(ye) 教育合作條例》,從(cong) 立法層麵推動職業(ye) 教育閩台合作,開大陸省份之先河。
近年來,福建已與(yu) 118所台灣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實施師資聯合培養(yang) 計劃,建成4個(ge) 海峽兩(liang) 岸教師發展中心、7個(ge) 海峽兩(liang) 岸職業(ye) 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培訓教師3000多名。通過實施台灣教師入閩工程,已累計引進台灣教師1187人次,補充、引入台灣地區優(you) 質的職業(ye) 教育資源。
福建省中華職教社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每一名在大陸的台灣教師,都將成為(wei) 兩(liang) 岸雙向交流的橋梁和窗口。作為(wei) 連接兩(liang) 岸,促進兩(liang) 岸交流的橋梁紐帶,中華職教社將繼續發揮“民間性”特色,推動閩台職業(ye) 教育深度交流合作,促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