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到一線 學本領(一線行走)

發布時間:2022-12-07 09:3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從(cong) “一棵樹”到百萬(wan) 畝(mu) 林海,塞罕壩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到一線學本領,在一線紮下了根

  “林場的陳奶奶曾告訴我,假如她能回到19歲,重新選擇一次,還會(hui) 毫不猶豫選擇塞罕壩!”穿行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綠色發源地——王尚海紀念林,抬頭看著挺拔的落葉鬆,林場技術員劉鑫洋的眼睛放光。

  90後劉鑫洋畢業(ye) 於(yu)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園林專(zhuan) 業(ye) ,她所說的陳奶奶是塞罕壩的“林一代”陳彥嫻。1962年,為(wei) 阻擋內(nei) 蒙古的風沙南侵,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當時這裏是一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幹事創業(ye) 需要人!1964年8月,在河北承德市讀高三的陳彥嫻等6名同班女生,毅然加入塞罕壩的造林隊伍,用青春和汗水譜寫(xie) “六女上壩”的奮鬥故事。

  當年這裏自然條件惡劣,僅(jin) 在紅鬆窪附近發現一棵“活著”的鬆樹,最早一批栽的樹苗,成活率不足5%。為(wei) 了提高林木成活率,塞罕壩的建設者苦拚苦幹,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jia) 。劉鑫洋的父母也在林場工作,她從(cong) 小就聽說過“六女上壩”的故事。2016年大學畢業(ye) 時,很多同學選擇到大城市工作,爸爸卻建議劉鑫洋:“你學林業(ye) 的,應該考慮回林場工作。”“新一代林場工作者中,大學本科畢業(ye) 生越來越多,我們(men) 要用知識和技能再創業(ye) 。”劉鑫洋深思熟慮後,決(jue) 心回到林場。

  離開校園,來到塞罕壩,劉鑫洋每天上班就一頭紮進林子裏,每天至少走2萬(wan) 步,有時會(hui) 走10多公裏。作為(wei) 林業(ye) 技術員,劉鑫洋一直在營林造林一線摸爬滾打,她發現這片林子是青年們(men) 磨煉、探索、提升的課堂。劉鑫洋和工友們(men) 一起,通過撫育、間伐等方法,去掉次樹、選留好樹,利用樹下空間栽上其他樹種,把林子培育成混交、異齡、複層林。通過科學營林,實現森林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劉鑫洋很喜歡這份工作,她說:“舞台足夠廣闊,有多大本事都能使出來。”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從(cong) “一棵樹”到百萬(wan) 畝(mu) 林海,塞罕壩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懷揣夢想、腳踏實地,到一線學本領,在一線紮下了根,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讓塞罕壩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場,構築起了生態屏障。

  (作者為(wei) 本報河北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6日 1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