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深度融合 滬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要"跨前一步"
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20萬(wan) ,上海的需求量占三分之一,如何破解?
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 培養(yang) 要“跨前一步”
■本報記者 黃海華
“我國集成電路的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都缺人。”日前,在複旦大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市科協主辦的“集成電路創新發展與(yu) 青年人才培養(yang) ”研討會(hui) 上,此語一出,雖不出意料,但還是讓與(yu) 會(hui) 者心裏一緊。
這條產(chan) 業(ye) 鏈很長,從(cong) 設計、設備、製造,到材料、封裝測試、應用,有很多節點。每個(ge) 節點都缺人,意味著應對集成電路人才培養(yang) 問題已迫在眉睫。
人才缺口到底有多大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人才發展報告》,2021年集成電路從(cong) 業(ye) 人員57.07萬(wan) 人。按照2014—2023年複合增長率20%計算,預計到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規模將達15484億(yi) 元。到2024年,全行業(ye) 人才需求將達到78.9萬(wan) 人左右,人才缺口21.83萬(wan) 人。
57萬(wan) 從(cong) 業(ye) 人員中,設計從(cong) 業(ye) 人員21.72萬(wan) ,同比增長8.83%,製造從(cong) 業(ye) 人員增長5.79%,封測從(cong) 業(ye) 人員增長0.99%。“由此可見,人才增長速度跟不上產(chan) 業(ye) 增長速度,並已成為(wei) 製約集成電路行業(ye) 發展的重要因素。”摩爾精英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賴琳暉說。
作為(wei) 國內(nei) 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上海的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四分之一,這裏是否也缺人?“上海對集成電路人才的需求量占全國的32.8%,其中戰略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嚴(yan) 重缺乏。”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道洪說。
高校培養(yang) 不可忽視
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人才培養(yang) 力量。為(wei) 培養(yang) 與(yu) 企業(ye) 真正適配的人才,一些高校正在“跨前一步”。今年9月,複旦科技園集成電路融創中心成立。“我們(men) 將立足複旦創新資源,搭建以集成電路人才為(wei) 核心的泛半導體(ti) 資源融合共創平台,謀求高校和企業(ye) 的合作能夠更加‘接地氣’。”複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盧紅亮說,產(chan) 學研的深度融合能夠給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帶來不竭的動力。
由於(yu) 從(cong) 事設計工作薪酬更高,高校集成電路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對設計青睞有加,而對於(yu) 工藝與(yu) 器件鮮有興(xing) 趣。“光設計出‘衣服’還不夠,得把‘衣服’做出來,這就需要‘裁縫’和‘剪刀’。”他建議,對於(yu) 工藝與(yu) 器件從(cong) 業(ye) 人員予以補貼,這樣可以正向促進更多學生在本科時就開始鑽研工藝與(yu) 器件。
“本科階段要夯實基礎,我們(men) 的課程體(ti) 係強調數理平衡、理工融合、專(zhuan) 業(ye) 突出和前沿交叉。”上海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建華說,學校特別注重實踐,推出了“一次芯片設計”“一次實踐流片”“一次集成分析”“一個(ge) 創新/產(chan) 業(ye) 項目”,以期培養(yang) 集成電路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學校一手抓產(chan) 教融合,與(yu) 20餘(yu) 家上海市集成電路龍頭企業(ye) 建立了產(chan) 學研合作基地;一手抓科教融合,與(yu) 中科院上海分院6個(ge) 研究所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
為(wei) 讓更多“非科班”學生投入到集成電路領域,特別是為(wei) 了吸引與(yu) 集成電路相關(guan) 的材料、機械、工程、通信、計算機、控製學科的學生,上海大學微電子學院承辦了“上海集成電路緊缺人才培訓項目”,2022年此項目開展了5期,吸引了來自國內(nei) 外40多所高校的1000餘(yu) 名學生參加培訓。
打通培訓和產(chan) 業(ye)
集成電路是技術密集型行業(ye) ,近年來,由於(yu) 人才缺口大,集成電路企業(ye) 招聘了大量非對口專(zhuan) 業(ye) 人員,產(chan) 生了不少培訓需求。
“集成電路職業(ye) 技能培養(yang) 最大的問題是師資缺乏,高質量的、有流片經驗的師資太少。”賴琳暉說。他建議,政府可以出台專(zhuan) 項人才資金和培訓補貼計劃,鼓勵優(you) 秀的人才加入師資隊伍,或對有經驗的企業(ye) 人員進行雙聘,甚至一些龍頭企業(ye) 可以主導建設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學校。
針對集成電路實訓環境缺乏的問題,他建議建設一些公共平台。摩爾精英近年來自研了一個(ge) 產(chan) 業(ye) 級的集成電路教學與(yu) 實訓平台,2021年培養(yang) 輸送了兩(liang) 千餘(yu) 位工程師。
“我們(men) 希望打通培訓和產(chan) 業(ye) ,把這兩(liang) 件事變成一件事,因為(wei) 培訓正是為(wei) 了提高生產(chan) 力。”摩爾精英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競揚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