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圖書館:書院八個"光盒空間"觸摸城市曆史
徐匯區圖書(shu) 館周五以“徐家匯書(shu) 院”全新IP形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
書(shu) 院八個(ge) “光盒空間”觸摸城市曆史
■本報記者 黃尖尖 舒抒
闊別近3年,徐匯區圖書(shu) 館將於(yu) 12月23日以“徐家匯書(shu) 院”的全新IP形象重新與(yu) 公眾(zhong) 見麵。日前,記者提前探營正在緊張收尾階段的徐家匯書(shu) 院,探秘其中可觸摸到的有關(guan) 上海城市曆史的八個(ge) “光盒空間”。
在“光盒”中穿行
漕溪北路158號,毗鄰徐家匯天主教堂及教堂廣場,徐匯區公共圖書(shu) 館新館就坐落於(yu) 此。建築由西岸美術館設計師、曾獲普利茲(zi) 克建築獎的知名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與(yu) 書(shu) 院位置相對的徐家匯藏書(shu) 樓,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近代圖書(shu) 館。一新一舊,遙相呼應。
進入書(shu) 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宏偉(wei) 開闊的巴西利卡風格的中庭空間。中庭高14米、長28米、寬8米,中間矗立著一座巨型“光啟之門”藝術裝置。這是利用3D打印技術重現的土山灣牌樓,設計師運用數字化設計手段,對傳(chuan) 統的土山灣牌樓形態進行解構、抽象化並重新生成,形成網格化鏤空的新牌樓形象,晶瑩剔透的造型體(ti) 現了科技與(yu) 文化的融合。徐家匯書(shu) 院工作人員劉岩透露,未來,中庭內(nei) 還將放置一張長約20米的“海上書(shu) 桌”,可同時容納50人在這裏閱讀。
中庭兩(liang) 側(ce) ,書(shu) 院以平層與(yu) 夾層的空間布局方式,巧妙開辟了八個(ge) 主題不同的“光盒空間”。交錯又相連的空間內(nei) 設有形態各異的融合書(shu) 架,展示了建築、教育、文學、傳(chuan) 藏、工業(ye) 、音樂(le) 、電影等主題的書(shu) 籍。
沿著木樓梯上下穿行於(yu) 不同空間,就像一場探尋上海和徐匯曆史文化的旅程。“‘光盒空間’的設計,正是為(wei) 了讓讀者進入圖書(shu) 館,就能親(qin) 身探秘和觸摸海派文化。”劉岩說。
訴說追光者精神
全新的徐家匯書(shu) 院,為(wei) 何要圍繞“光”的主題來打造?
書(shu) 院中的一個(ge) “鎮館之寶”,是由徐光啟主持測繪的《赤道南北兩(liang) 總星圖》高清電子素材。《赤道南北兩(liang) 總星圖》是現存於(yu) 世的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東(dong) 方皇家禦用星圖。書(shu) 院的導視係統文字也是《赤道南北兩(liang) 總星圖》展覽標題體(ti) 發展而來的光啟明朝體(ti) 。
“徐光啟是一名追光者。我們(men) 希望把‘追光者們(men) ’追求科技之光、文明之光的精神在書(shu) 院裏傳(chuan) 承。”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豔說。
八個(ge) 光盒,左側(ce) 四個(ge) 講述“尋光之人”的故事,右側(ce) 四個(ge) 圍繞“會(hui) 通之地”展開。名為(wei) “光啟”的光盒收藏了“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的譯著和他在數學、農(nong) 業(ye) 、天文曆法等方麵的卓越貢獻。“教思”光盒展出馬相伯、盛宣懷、蔡元培等為(wei) 徐匯、上海乃至中國教育事業(ye) 嘔心瀝血的教育家傳(chuan) 記及文集。“文脈”光盒收集了在徐匯土地上聚集的文學大家們(men) 的原創或翻譯作品。“傳(chuan) 藏”光盒,講述徐匯老住戶張元濟打造的出版事業(ye) ,還有巴金、鄭振鐸、任鴻雋等人發揚光大的文藝雜誌傳(chuan) 播事業(ye) 。另一側(ce) 的“會(hui) 通之地”板塊,則從(cong) 城市發展進程的視角,以百年建築、百年音樂(le) 、百年電影、百年工業(ye) 等區域特色文化為(wei) 內(nei) 核,展現了上海城區史、徐匯衡複風貌區曆史,以及西岸開發十餘(yu) 載的變遷。
登上書(shu) 院三樓,這裏還有一個(ge) 隱藏的“寶藏空間”——“光的年輪”板塊展出了年代較為(wei) 久遠的特色文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套《申報》影印本,讀者可以隨時來這裏翻閱上海的過往足跡。
這裏“有點東(dong) 西”
徐家匯書(shu) 院位於(yu) 軌交徐家匯站上蓋,商圈、景區的交會(hui) 處,在啟動建設前,這裏就像是市中心景區商圈中的一塊“留白”。去年8月,徐家匯教堂廣場完成改造後,市民對一旁建設中的徐家匯書(shu) 院也更加期待。
徐匯區今年提出“建設新徐匯、再造新徐匯”的奮鬥目標,其中一大重點就是通過徐家匯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實現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融合,讓這個(ge) 老牌商業(ye) 中心“逆生長”。
在徐家匯書(shu) 院的入口,有一個(ge) 名為(wei) “東(dong) 西公園”的兩(liang) 層咖啡文創空間,容納了永璞咖啡、木寸野集、海上長廊等品牌,為(wei) 讀者提供咖啡和文創產(chan) 品購物等服務。“東(dong) 西公園”即東(dong) 西文化交流。
“原徐匯區圖書(shu) 館位於(yu) 南丹東(dong) 路,占地5000平方米,環境比較老舊,無法承載這麽(me) 大的客流量。”劉岩告訴記者,2019年底,為(wei) 了完善功能布局、滿足居民多元的閱讀需求,徐匯區圖書(shu) 館啟動整體(ti) 修繕和閉館改造。喬(qiao) 遷新址到徐家匯書(shu) 院後,整個(ge) 空間總建築麵積達到1.8萬(wan) 平方米,分為(wei) 地下二層、地上三層,設有近800個(ge) 閱覽座席,是一座集圖書(shu) 、科技、博物、美術、旅遊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開放的複合型圖書(shu) 館。
除了環境和設施更加完善,書(shu) 院的一大特點是智能化。在地下一樓,有全上海公共圖書(shu) 館中首家啟用的智能書(shu) 庫,藏書(shu) 達8萬(wan) 冊(ce) ,由機器人根據芯片定位來精準取書(shu) 。智能書(shu) 庫主要麵向不到館借書(shu) 的讀者,通過小程序可提前預約自己想借的書(shu) 籍。機器人精準取書(shu) 後,放在位於(yu) B1文創空間或大門口的自助借書(shu) 櫃裏,讀者無須進館就可取書(sh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