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四代相傳,風箏伴著夢想飛

發布時間:2023-01-06 15:07:00來源: 陝西日報

 

  手畫齒軸,屈伸竹木紙板。匠心獨運,飛禽走獸(shou) 栩栩如生,皆能騰空而起。

  目及遠方,盡是浩瀚蒼穹。胸懷廣闊,航空報國牢記於(yu) 心,不負藍天之誌。

  85歲的張天偉(wei) 將畢生精力融入動態風箏的製作與(yu) 創新中。他對夢想的堅持,深刻影響了他的孩子們(men) 。

  ■ “風箏世家”的創新者

  2022年11月14日,記者來到張天偉(wei) 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工作室裏靠窗擺放的半張乒乓球桌,這就是張天偉(wei) 的工作台。

  工作台上擺放著酒精燈、膠水、絲(si) 線、鑽頭、鑷子、刻刀等工具,這些工具已伴隨張天偉(wei) 數年。雖已八旬有餘(yu) ,張天偉(wei) 對風箏的熱愛依然不減,經常在這個(ge) 工作台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拉鋸的時候不要用蠻勁,而是要順勢取巧勁。”張天偉(wei) 回憶起十幾歲時,父親(qin) 一邊做著風箏一邊告訴他的話,“做任何事情,不要看別人做起來簡單,就覺得自己也可以,而是要親(qin) 手去做,才能得到經驗。”

  張天偉(wei) 與(yu) 風箏結緣已久。父親(qin) 張煥江畢業(ye) 於(yu) 上海藝術專(zhuan) 科師範學校,精通音樂(le) 、繪畫,尤喜製作風箏。正是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張天偉(wei) 開始學習(xi) 風箏製作技藝。

  20世紀50年代,張天偉(wei) 最喜歡去西安市和平門外的麥田裏放風箏。天空中,風在歌唱,風箏隨之起舞。張天偉(wei) 的風箏近兩(liang) 米長,圖案是照著家門上的年畫畫的,中間的竹骨選取了家裏掃帚上的竹枝。“要是風箏能自己動起來就好了。”張天偉(wei) 想。

  這個(ge) 念頭自那時起就深埋在了張天偉(wei) 的心底。每次看到有人放風箏,他總能想起自己的動態風箏夢,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實現。

  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前往濰坊進行風箏表演。看到這些精彩的表演,張天偉(wei) 深埋在心底的夢想像煙花一樣“嘭”地炸開了,他下決(jue) 心以後也要去參加國際風箏節。

  彼時,47歲的張天偉(wei) 已經是西安互感廠技術科的一名機械師。他不斷問自己:“何不將機械和風箏結合,讓風箏真正動起來?”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經過仔細研究和不斷探索,張天偉(wei) 終於(yu) 設計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動態風箏:“仙鶴”造型的動態風箏會(hui) 轉動脖頸,發出叫聲;“豬八戒”造型的動態風箏會(hui) 張開嘴巴吃西瓜;“螃蟹”造型的動態風箏會(hui) 伸出眼睛、揮舞鉗子。1987年,張天偉(wei) 設計的一隻眼珠會(hui) 左右轉、下巴會(hui) 開合、舌頭會(hui) 伸縮的動態龍風箏被加拿大友人收藏。

  ■ 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張天偉(wei) 將齒輪、曲軸、連杆等機械傳(chuan) 動裝置與(yu) 竹紮紙糊、絲(si) 線相連的傳(chuan) 統手藝巧妙結合,進而製成了各式各樣的動態風箏。

  “做手藝活的時候,首先你不能欺騙自己。風的動力經過齒輪傳(chuan) 導會(hui) 變得很小,而且所有的機關(guan) 都是聯動的,一個(ge) 機關(guan) 出現故障會(hui) 導致整個(ge) 風箏動不起來,所以每一個(ge) 環節都要精益求精。”張天偉(wei) 告訴記者。他正在製作一個(ge) 古代士兵駕駛馬車的動態風箏。

  為(wei) 了讓馬走動的形態更加逼真,張天偉(wei) 經常觀察小區裏小貓小狗走路的姿態。“設計和創造都需要生活的加持。”張天偉(wei) 說。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物館內(nei) ,陳列著張天偉(wei) 於(yu) 2009年耗時3個(ge) 月製作而成的中華動態巨龍風箏。色彩豔麗(li) 的龍頭參考了中國傳(chuan) 統繪畫,龍身長達60米,通上電源後,龍的頭部有9個(ge) 部位可以活動,並且可以播放《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等歌曲。

  正是憑借細致入微的研究和“吹毛求疵”的態度,張天偉(wei) 被譽為(wei) “中國動態風箏第一人”。作為(wei) 陝西省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天偉(wei) 獲得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張天偉(wei) 對天空的向往遠不止於(yu) 做風箏,他始終關(guan) 心著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e) 的發展。在他家中的一個(ge) 角落,堆滿了《科學畫報》《航空知識》《太空探索》等雜誌,有些雜誌從(cong) 創刊起他就開始訂閱了。

  20世紀60年代,張天偉(wei) 曾在圖紙上精心設計了一個(ge) 人力飛機,並將圖紙寄到《航空知識》編輯部,期望能用所學知識為(wei) 我國航空事業(ye) 作出貢獻。也許因為(wei) 設計存在缺陷,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了。但張天偉(wei) 依然關(guan) 注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e) 的發展,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張天偉(wei) 立即製作出了一個(ge) “衛星風箏”,用自己的方式為(wei) 東(dong) 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喝彩。

  ■ 逐夢藍天的傳(chuan) 承者

  那份寄出的圖紙雖然沒有下文,張天偉(wei) 的愛國精神和對藍天的向往卻深深影響了兒(er) 子張輝。張輝現在是航空工業(ye) 西安飛行自動控製研究所的研究員,參與(yu) 了我國多個(ge) 重點型號軍(jun) 用直升機的研製工作。

  張輝從(cong) 小學習(xi) 非常出色,20世紀80年代初,張輝拿著優(you) 異的高考成績單問父親(qin) 選什麽(me) 專(zhuan) 業(ye) 。張天偉(wei) 建議兒(er) 子報西北工業(ye) 大學航陀螺儀(yi) 設計專(zhuan) 業(ye) ,理由是“輪船、飛機、火箭上都離不開陀螺儀(yi) ,而且我們(men) 國家急需這方麵的人才”。帶著父親(qin) 的期望,張輝踏上了為(wei) 我國航空事業(ye) 作貢獻的光榮之路。

  “我小的時候,西安永寧門外是一個(ge) 廣場,爺爺常帶我來這裏放風箏。因為(wei) 爺爺的風箏很特別,經常會(hui) 有很多人圍著看,這讓我很自豪。”2022年11月9日,張天偉(wei) 的孫子張翔對記者說。畢業(ye) 於(yu)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張翔也成了一名航空人,與(yu) 父親(qin) 張輝一樣就職於(yu) 航空工業(ye) 西安飛行自動控製研究所。“沒有爺爺和父親(qin) 的影響,我可能不會(hui) 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他說。

  除了家人,張天偉(wei) 還把自己的手藝傳(chuan) 授給更多的人,並將動態風箏製作技藝寫(xie) 成論文進行發表,從(cong) 科學的角度闡述了風力、風輪、曲軸、連杆之間的原理和設計。常有高校邀請張天偉(wei) 前去講課,曾經,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中央美術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講課,學生們(men) 聽得津津有味,結束後還有人向他仔細詢問動態風箏的製作知識。

  “風箏能代替我離開地麵,離藍天白雲(yun) 更近。”張天偉(wei) 說,“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實現觸摸天空的夢想,是我最想看到的。”

  張煥江做傳(chuan) 統風箏、張天偉(wei) 做動態風箏、張輝投身航空事業(ye) ,張家人的冀望又在張翔身上得以傳(chuan) 承……

  張家人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渴望藍天的他們(men) ,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將夢想和希望帶入廣袤無垠的碧空……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