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回鄉創業 大有可為(青春日記)

發布時間:2023-02-20 16: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8年前大學畢業(ye) 時,我本有機會(hui) 謀到一份城裏的工作,後來還是決(jue) 定返回家鄉(xiang) 甘肅省蘭(lan) 州市皋蘭(lan) 縣石洞鎮,發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

  當時,親(qin) 朋好友鮮有人看好我的創業(ye) 前景,父親(qin) 更是堅決(jue) 反對,他希望我能在城市安家立業(ye) ,不要回來折騰。多年過去,我在老家創辦的公司已成長為(wei) 年銷售額近千萬(wan) 元的新銳企業(ye) ,並帶動周邊村民共奔富裕路。

  萬(wan) 事開頭難。我的大學專(zhuan) 業(ye) 是會(hui) 計學,跟農(nong) 業(ye) 八竿子打不著,可我從(cong) 小便愛往鄉(xiang) 下跑,跟隨父輩種莊稼、收小麥,對農(nong) 業(ye) 既熟悉,又有感情,深知農(nong) 產(chan) 品要想受歡迎,必須從(cong) 源頭把好質量關(guan) 。起初,我信心滿滿地流轉了800畝(mu) 土地,全部種植家鄉(xiang) 的特色小麥。然而由於(yu) 土地分散、管理粗放,3年下來賠了10多萬(wan) 元。痛定思痛,我帶領團隊成員找差距、尋幫助,最終敲定訂單種植的合作模式,由種植大戶承包經營,每年按時保量完成種植任務。合作帶來的結果是雙贏,農(nong) 戶吃下“定心丸”,銷路穩定有保障;我們(men) 原先擔心的原料品質得到提升,可以專(zhuan) 心負責生產(chan) 加工和市場開拓。

  創業(ye) 路並不好走。剛開始,公司隻能磨麵粉、壓麵條,生產(chan) 多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產(chan) 品缺乏競爭(zheng) 力。我外出考察學習(xi) 了一圈,回來後決(jue) 定重新投資700多萬(wan) 元引進設備,徹底升級改造生產(chan) 線。現在,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70%以上實現自動化,小麥從(cong) 入庫到包裝成產(chan) 品,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為(wei)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公司在密閉車間安裝了新風係統,避免自然通風帶來的蚊蟲和揚塵汙染。冬天,村裏的氣溫最低能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我們(men) 又增設了地暖,使車間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從(cong) 而保證麵條筋道的口感。

  創業(ye) 若想成功,除了產(chan) 品質量過關(guan) ,還要受到市場認可。在省內(nei) ,我們(men) 推動產(chan) 品進商超、入糧油市場。在省外,我們(men) 轉變思路,逛展會(hui) 、開麵館,馬不停蹄地談合作、找項目,慢慢打開銷售局麵。目前,我們(men) 每年能賣出近20萬(wan) 箱長壽麵。

  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讓我們(men) 回饋村民的底氣更足。近些年,我們(men) 與(yu) 周邊農(nong) 戶累計簽訂了5200畝(mu) 的訂單種植合同,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集麵粉、麵條、麥片、胡麻油為(wei) 一體(ti) 的生產(chan) 園區,吸納40餘(yu) 名村民參與(yu) 進來,實現家門口務工,人均年收入突破4萬(wan) 元。在政府幫助下,我們(men) 還去農(nong) 科院學習(xi) 、到高校培訓,利用項目幫扶資金,持續豐(feng) 富產(chan) 品種類。如今,公司研發的40多款新產(chan) 品陸續上市,廣受市場青睞。

  8年一路走來,我感觸頗深的是:農(nong) 村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wei) ,我會(hui) 堅定留下來,努力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排頭兵。現在除了我,公司還有兩(liang) 名大學生,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未來,我們(men) 計劃推出一些方便食品,抓好“糧頭食尾”和“農(nong) 頭工尾”,進一步延長產(chan) 業(ye) 鏈,做大做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拓寬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增收渠道。

  (作者為(wei) 蘭(lan) 州麥粒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本報記者趙帥傑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9日 第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