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生走上來專家資源沉下去 江蘇積極構建能上能下分級診療體係
日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發展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ti) ”“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加強鄉(xiang) 村兩(liang) 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等。分級診療紮不紮實、醫生能力夠不夠、社區病人留不留得住……都是考驗醫療衛生共同體(ti) 的“金標準”。近年來,我省基層醫療機構持續擴容增能,充分利用分級診療基礎,緩解二、三級醫院的救治壓力,在疫情大考中分級診療製度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的分級診療製度是否變得更加紮實?記者進行了探訪。
走上來 提升技能,讓百姓信得過
2月16日早晨,南京明基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室前不少病人正在候診。診室內(nei) ,該科副主任醫師張義(yi) 娟正在忙碌,而她旁邊的“助手”則有點特殊,是來自建鄴區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邱曉宏,他正在明基醫院進行為(wei) 期3個(ge) 月的進修。
“坐這裏,檢查一下。”安排患者坐在檢查椅上,張義(yi) 娟拿起鼻咽喉鏡,邱曉宏“騰”地一下跟著老師從(cong) 椅子上站起來,也圍在患者身邊仔細查看。“拿鏡子的時候手要注意在這裏固定一下,看這個(ge) 鼻腔還是有些水腫的。”“你也上手摸一下,這個(ge) 頸部的包塊要首先觸診看看大小、軟硬度和是否會(hui) 活動。”……在整個(ge) 門診過程中,張義(yi) 娟循循善誘,邱曉宏則一直探著頭細看,時不時用手機拍照記錄,一旁的筆記本已經是密密麻麻。
邱曉宏工作已經近20年,原本在一家二級乙等醫院急診科工作,去年才轉到社區醫院。“社區原本有一位醫生負責眼科和耳鼻喉科,考慮到百姓對耳鼻喉診療的需求不斷上漲,我被派出來學習(xi) 。”但對邱曉宏而言,這是全新的領域,挑戰不小。
6點15從(cong) 家裏出門,7點50到科室聽晨會(hui) 業(ye) 務交流,8點半跟專(zhuan) 家門診,13點半到鼻咽喉內(nei) 鏡室再學習(xi) 內(nei) 鏡下診療,晚上到家後再“挑燈夜戰”,他的一天十分充實。
早在來進修之初,邱曉宏就陸續跟帶教主任們(men) 進行了交流,坦白自己有哪些方麵的欠缺。老師也會(hui) 在門診中通過提問的方式,根據邱曉宏回答的熟練程度和操作情況了解他的進度。“我常常說自己的能力可能就比實習(xi) 生稍微強一些。”邱曉宏謙虛道,他從(cong) 頭學起,利用空閑時間惡補理論知識,把教科書(shu) 背得滾瓜爛熟。“教科書(shu) 多年未更新,很多內(nei) 容不甚詳細,老師的用藥劑量、診療手段我要及時記錄作為(wei) 補充。”
“對基層醫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常見病的識別與(yu) 診斷,還有輕症的用藥治療,所以我在帶教中更注重實際的應用與(yu) 操作。”張義(yi) 娟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各個(ge) 基層醫療單位都在積極組織骨幹醫護人員參加進修,提升基層醫護人員醫療技術水平。2月中旬,我省下發《關(guan) 於(yu) 選派基層骨幹醫護人員參加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務實進修的通知》,“我們(men) 要求每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選派1名臨(lin) 床經驗豐(feng) 富、有積極性、學習(xi) 能力強,能在今後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骨幹人員參加,為(wei) 基層應對後續可能出現的疫情做好充分人才儲(chu) 備。”省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處處長薑侖(lun) 表示,要讓基層首診發揮巨大作用,必須通過不斷進修提升其醫療水平。
沉下去 駐紮基層,讓百姓更便利
“彩超提示宮腔內(nei) 有息肉,建議做個(ge) 宮腔鏡檢查。”“片子上看盆腔有一個(ge) 較大的腫瘤,要住院治療了。”早8點,記者在南京市溧水區婦幼保健院的婦保科門診見到江華時,她正在給患者和家屬仔細解釋檢查報告。
江華是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婦保科的主任醫師,2021年12月作為(wei) 管理和臨(lin) 床保健專(zhuan) 家來到距離南京主城區60多公裏的溧水區,支援溧水區婦幼保健院。“這裏有40多萬(wan) 居住人口,新生兒(er) 每年有3000左右。女性患者和兒(er) 童患者醫療需求巨大,當地醫療服務能力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江華介紹,“剛到這裏的時候,溧水區婦幼保健院還是一家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婦兒(er) 保健體(ti) 檢為(wei) 主的醫療單位,缺少接診疑難病人的能力。”
引進軟硬件資源、開設專(zhuan) 家門診、進行技能培訓、查房、帶教……來到溧水區的這一年多裏,江華一刻也沒有閑著。在她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天的工作安排,時間甚至精確到分。
“以前生小孩以及一些婦科手術,我們(men) 都要往市區走,很不方便。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專(zhuan) 家了。”家住溧水區永陽街道的謝女士今年57歲了,她告訴記者,兒(er) 媳就是在家附近接生的,“而且這裏的產(chan) 檢和產(chan) 後康複也做得越來越好了。”
如今,在江華和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專(zhuan) 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溧水區婦幼保健院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來這裏建圍產(chan) 期保健卡、進行產(chan) 後康複婦女保健的人數也逐漸上升。與(yu) 此同時,這裏也逐步建立了健全的兒(er) 童保健學科體(ti) 係。
“提升醫療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醫院管理、醫療技術、人員培養(yang) 、學科建設等方麵,今年還有很多任務要去一項一項推進。”采訪結束,江華合上工作筆記,又開始馬不停蹄地趕赴下一個(ge) 工作崗位了。
記者從(cong) 省衛健委醫政處了解到,江蘇全省13個(ge) 設區市均已製定了本市以醫聯體(ti) 為(wei) 載體(ti) 的分級診療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覆蓋全省全部鄉(xiang) 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分級診療服務體(ti) 係。“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區域醫聯體(ti) 197個(ge) 。”省衛健委醫政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省將1584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管理,明確城市三級綜合醫院對口支援68家縣醫院關(guan) 係,確定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轉診聯絡表,明確專(zhuan) 人負責患者分級診療服務,建立了醫聯體(ti) 內(nei) 醫療機構之間雙向轉診工作流程。
技術賦能 打通基層醫療綠色通道
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遠程會(hui) 診,還將省市級醫院的服務送到縣區百姓家門口。
近日,家住連雲(yun) 港市灌南縣的孫女士來到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就診,醫生經彩超檢查和手術發現,患者有轉移性癌結節,情況複雜,為(wei) 了治療方案更完善,立即申請和連雲(yun) 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遠程會(hui) 診。
會(hui) 診現場,3位市級醫院醫生與(yu) 兩(liang) 位縣級醫院醫生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到場”,由孫女士的主治醫生匯報患者病史,交流意見。因縣級醫院和市級醫院已實現患者信息共享,幾位醫生可以直接調閱醫院HIS係統中患者的彩超等各項檢查、檢驗結果、病曆病程記錄。明確診斷結果後,醫生團隊為(wei) 孫女士迅速製定了一套個(ge) 人診療方案。
孫女士的主治醫生、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葛興(xing) 朋介紹,“這次申請遠程會(hui) 診,主要是因為(wei) 患者情況複雜,也很年輕,我們(men) 希望能參考市裏醫生的意見,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措施,給出最完善的診療方案。”
兩(liang) 院醫生的交流不僅(jin) 限於(yu) 遠程會(hui) 診時,會(hui) 後,醫生們(men) 也在線上探討患者病情,連雲(yun) 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也定期派駐專(zhuan) 家到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開展坐診、手術等,有時市級醫院醫生也會(hui) 來到縣裏為(wei) 患者親(qin) 自開刀。“遠程會(hui) 診讓患者無需多花一分錢,在家門口的醫院就能得到省市級醫生的診療意見,因此得到了許多患者朋友的肯定。”葛興(xing) 朋告訴記者,不僅(jin) 來院患者有了更高的滿意度,縣級醫院的醫生們(men) 也都非常歡迎這項舉(ju) 措,表示在遠程會(hui) 診的過程中,能得到專(zhuan) 家的指導,很有助於(yu) 自身知識的拓展和更新。
像孫女士這樣,“在小縣城看大病”的病人還有很多。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負責人薛梅芝介紹,2018年12月,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便與(yu) 連雲(yun) 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首例遠程會(hui) 診。自此之後,每年開展遠程會(hui) 診40—60例不等,涉及腫瘤科、消化科、神經內(nei) 科等多個(ge) 學科。“我院的遠程會(hui) 診設備,還可以實現與(yu) 其他省級、市級醫院的更廣泛的互連,配備這樣的技術,就是為(wei) 了讓我們(men) 縣區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省市級大醫院專(zhuan) 家的服務!”薛梅芝說。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宋寶香副教授看來,借助現有互聯網醫院體(ti) 係的基礎設施,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區域醫聯體(ti) 建設。她提到互聯網醫院在完善院內(nei) 服務的同時,能積極推進區域醫療協同聯動,促進醫院與(yu) 家庭醫生、基層醫療機構間的醫療協作,促進醫院醫療服務資源的下沉,實現患者在上下級醫療機構就醫服務過程的銜接與(yu) 協作互動,落實分級診療。(王甜 蔣明睿 楊易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