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到蘇州灣博物館品絲韻江南

發布時間:2023-02-22 15:3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到蘇州灣博物館品絲(si) 韻江南

  江蘇蘇州東(dong) 太湖畔,兩(liang) 條交織的鋼鐵飄帶纏綿蜿蜒,城市、天空、湖水、遊人在飄帶的連接處相遇。

  這便是蘇州灣文化中心,由“普利茲(zi) 克獎”得主、法國著名建築師包讚巴克設計。位於(yu) 文化中心南區的蘇州灣博物館今年1月正式開館後,就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

  蘇州灣博物館以收集保護、傳(chuan) 承發展、活化利用吳江曆史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使命,集陳列展示、文化體(ti) 驗、公共教育、科學研究、交流合作功能於(yu) 一體(ti) ,致力於(yu) 打造連接古今的吳江文化新空間。博物館地上共6層,建築麵積2.6萬(wan) 平方米,展陳麵積5700平方米。公共空間配有教育活動室、公共閱覽室、學術報告廳以及文創商店等多功能區。

  走進博物館,一道形似山穀的巨大裂隙映入眼簾,象征著人們(men) 開始進入曆史長河探索與(yu) 發現。博物館的外牆上設計了小窗,天氣好的時候,明媚的陽光會(hui) 在展廳裏灑下片片光斑。目前,蘇州灣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wan) 餘(yu) 件,上起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時期,下至明清及近現代,包括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銅器、書(shu) 畫、錢幣等類別。

  吳江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絲(si) 綢、運河、古鎮、江村等文化名片,孕育了一大批曆史文化名人。位於(yu) 博物館四樓的“吳韻江南——吳江曆史文化陳列”是集中反映吳江曆史文化的窗口,分為(wei) “史前與(yu) 先秦時期”“王朝國家時代”“走進現代社會(hui) ”3個(ge) 展區,用442件(套)藏品講述了吳江從(cong) 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7000多年的發展變遷,展現了精雅雋永的江南風韻。

  春秋時期棘刺紋青銅尊是早期吳文化的代表,作為(wei) 長江文化和太湖文化結合的產(chan) 物,見證了長江下遊早期文明的發展。不同於(yu) 中原尊的風格,吳文化背景下的尊有著獨特的裝飾——棘刺。此銅尊出土於(yu) 吳江區同裏鎮九裏湖村,腹部布滿棘刺,推測為(wei) 酒器。

  《椿樹雙雀圖》是蘇州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明代“吳門四家”之一唐寅晚年的佳作,為(wei) 國家一級文物,原係吳江黎裏壽恩堂周氏收藏。絹本設色,縱49.3厘米,橫30.6厘米。全圖以“院體(ti) ”為(wei) 本,兼融“文人畫”意韻,工中有放,筆法嫻熟,雙雀刻畫擬宋人筆法,工致精巧,呼應生動。椿樹出枝似鹿角,流暢勁挺,樹葉為(wei) 水墨點厾而成,錯落有致。圖上有唐寅自題七絕一首:“頭如蒜顆眼如椒,雄逐雌飛向葦蕭,莫趁螳螂失巢穴,有人拈彈不相饒”。

  此外,館內(nei) 還有明永樂(le) 青花纏枝牡丹菱口瓷盆、金代磁州窯白釉黑花牡丹紋虎枕等珍貴文物。

  “日出萬(wan) 匹,衣被天下”。近現代的吳江,紡織業(ye) 很發達,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走進現代社會(hui) ”展區入口處以場景複原形式展現了近現代的影院、車站、學校等,影院的大幕上,輪換播放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老電影的片段。

  吳江段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有運河古纖道,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運河的遺產(chan) 點之一。基於(yu) 絲(si) 綢和運河元素,蘇州灣博物館策劃了開館大展“舟車絲(si) 路”,匯集了甘肅省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蘭(lan) 州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166件(套),分為(wei) 古道、商貿、交融、通達4個(ge) 單元,呈現不同時期中國與(yu) 域外、江南與(yu) 漠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講述絲(si) 路運河上的城市興(xing) 衰、經貿往來、風土人情。

  據悉,今年蘇州灣博物館將端出一桌文化盛宴,包括三大係列精品展:展示大國珍寶的“國寶串門”係列,演繹江南文化的“平行江南”係列,凸顯吳江館藏精品的“博雅吳江”係列。同時還將啟動一係列品牌社教課程,包括探尋吳江前世今生的“吳地風韻”主題,探索吳江絲(si) 綢故事的“江南絲(si) 韻”主題,走近吳江風流人物的“博學雅韻”主題等。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