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易地搬遷,“搬”來幸福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3-02-22 16:17:00來源: 人民網-湖南頻道

 

  雪峰、武陵兩(liang) 大山脈交匯之所,沅水、酉水合流之處,一座古城新韻入畫來,這就是湖南沅陵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沅陵置縣,迄今已曆2200餘(yu) 年。

  群山環抱、秀水纏腰的沅陵,美得令人心痛。然而這裏地無三尺平,抬頭隻見半邊天,也曾窮得讓人心顫。該縣緊緊圍繞城鎮做文章,規劃建設34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534戶17047人從(cong) 偏僻山區,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2月14日,在距沅陵縣城約4分鍾車程的太安社區,52棟樓房在春日暖陽下熠熠生輝,來自沅陵縣20個(ge) 鄉(xiang) 鎮1359戶5206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在這裏安居樂(le) 業(ye) 。

  沅陵縣憑借試水蹚河的探索精神,精準實施“五強五興(xing) ”(強“產(chan) 城融合”、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致富,強“人才育送”、興(xing) 就業(ye) 促增收,強“文化鑄魂”、興(xing) 鄉(xiang) 風促文明,強“人居治理”、興(xing) 生態促安居,強黨(dang) 建賦能、興(xing) 組織促善治)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模式,搬遷戶致富能力穩步提高,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顯著提升。

  進山難,山上苦,那就搬下來

  大山的巍峨壯美,給人以執著與(yu) 信念。然而也受滯於(yu) 大山阻礙,一些大山深處的人們(men) 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偏僻山村難以插上致富的翅膀。

  劉銀香的老家在大合坪鄉(xiang) 荊竹溪村山窩裏的一個(ge) 半山坡上,距縣城100餘(yu) 公裏,千百年來,一條蜿蜒山路是他們(men) 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該村9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隻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er) 童,加之這裏土地少,土質貧瘠,群眾(zhong) 就醫、就學困難,生產(chan) 生活條件差,出行極度不便。

  這種情況不是個(ge) 例。縣域萬(wan) 峰青山既形成了76%的森林覆蓋率,也造就了沅陵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縣域911條河流既打造了豐(feng) 富的水資源,也成為(wei) 鄉(xiang) 村與(yu) 縣城之間的通行阻礙。因“貧窮”二字,沅陵十幾萬(wan) 勞務大軍(jun) 常年在外,人戀故土鳥戀巢,誰願意舍棄故鄉(xiang) 漂泊在外?隻因“一方水土養(yang) 活不了一方人”。

  山裏進來難,山上生活苦,那就搬下來!自此,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沅陵打響。

  圍繞“怎麽(me) 搬”和“搬後怎麽(me) 辦”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沅陵縣製定出台計劃,配套製定了產(chan) 業(ye) 發展、教育發展、就業(ye) 創業(ye) 等多項推進措施,解決(jue) 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的問題。

  “人民群眾(zhong) 搬遷是頭等大事”。沅陵縣由主要領導同誌牽頭負責搬遷安置,有的村在縣裏幫扶下建起新社區,有的村子不需要大規模搬遷,但也在駐村幹部的帶領下保留民族特色、修建宜居新房。

  2月13日,午休時間,沅陵縣太安社區幼兒(er) 園裏靜悄悄,380名孩子正在休息。

  太安社區幼兒(er) 園三層樓房寬敞明亮,塑膠跑道、滑滑梯等文體(ti) 設施一應俱全。“這是沅陵縣最好的幼兒(er) 園。”太安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鄭濤介紹道。

  沅陵縣以山地為(wei) 主,平地很少,上百畝(mu) 的連片平地更是稀罕。太安社區地勢平坦,離縣城又近,曾有開發商來對接洽談,希望合作開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後,縣裏決(jue) 定犧牲財政收入,辦好貧困群眾(zhong) 的民生實事,將這塊平地用於(yu)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占地143畝(mu) 的太安社區是全省麵積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獲評全國“十三五”美麗(li) 搬遷安置區。

  沅陵縣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圍繞城鎮、產(chan) 業(ye) 園區做文章,規劃建設農(nong) 民新村,使貧困人口向基礎設施較好、文明衛生程度較高、環境保護效果明顯的城鎮聚集,建成34個(ge) 集中安置點。

  與(yu) 此同時,沅陵縣按照“布局集中、產(chan) 業(ye) 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的思路,編製易地扶貧搬遷總體(ti) 規劃,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成為(wei) 農(nong) 民新村。全縣18個(ge) 集中安置點住房建設由實力雄厚的中標單位湖南建工集團三公司統一承建,讓貧困群眾(zhong) 住上“放心房”。

  穩得住,有就業(ye) ,逐步能致富

  “拓展七種就業(ye) 增收渠道,培育就業(ye) ‘亮色’。”沅陵縣委書(shu) 記劉向陽表示,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ye) 就是穩民生、穩人心。為(wei) 此,沅陵開辟並拓展勞務輸出、幫扶車間就業(ye) 、本地園區就業(ye) 等7種渠道。

  “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不僅(jin) 幫我搬了新家,還幫我找到了致富門路。”春節前夕,楠木鋪鄉(xiang) 村民李良方一邊喜滋滋地在蜂桶取蜂蜜一邊感歎。

  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是楠木鋪鄉(xiang) 搬遷戶的後續扶持產(chan) 業(ye) 。該鄉(xiang) 做到搬遷群眾(zhong) 養(yang) 蜂全覆蓋,成立養(yang) 蜂合作社,統一質量、包裝和銷售,搬遷戶年人均增收1200元。搬遷戶李良方主動申請養(yang) 蜂40餘(yu) 箱,年產(chan) 蜂蜜400多公斤,僅(jin) 此一項年收入就增加4萬(wan) 元,他成了致富模範。

  “搬”隻是第一步,“安”才是更關(guan) 鍵的一步。易地搬遷不僅(jin) 是幫群眾(zhong) 建新房、安新家,還包括重塑生活。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穩定、生活穩定,易地搬遷才算完成了任務。

  2月14日早晨,太安社區搬遷戶江東(dong) 把小孩送到離家300多米遠的社區幼兒(er) 園後,來到社區裏的扶貧車間上班。江東(dong) 表示:“一個(ge) 月能拿到3000元工資,安居又樂(le) 業(ye) ,過上了好日子。”

  政府為(wei) 社區配套了10項服務,解決(jue) 了就學、就醫、就業(ye) 、交通、購物等多方麵的不便。“車間就在樓下,多勞多得。”正在“德雲(yun) 服飾”幫扶車間上班的符辰英說,上樓生活,下樓做工,賺錢、顧家兩(liang) 不誤。

  沅陵縣把就業(ye) 作為(wei) “五強五興(xing) ”後續幫扶的重點,開辟勞務輸出、幫扶車間就業(ye) 、本地園區就業(ye) 等7種渠道,全縣安置區建設13家幫扶車間,解決(jue) 搬遷群眾(zhong) 200餘(yu) 人就業(ye) ,年人均增收3000元。引導1300多名搬遷群眾(zhong) 到本地園區就業(ye) ,人均年增收2000元。開設幫扶特崗和公益性崗位,解決(jue) 搬遷群眾(zhong) 494人就業(ye) 。堅持各類創業(ye) 就業(ye) 優(you) 惠政策向搬遷群眾(zhong) 傾(qing) 斜,幫助525名搬遷戶自助創業(ye) 。充分挖掘城區學校、醫院、企事業(ye) 單位用工需求,為(wei) 搬遷戶提供公共崗位400多個(ge) 。

  與(yu) 此同時,沅陵構築“縣有產(chan) 業(ye) 園區、安置點有產(chan) 業(ye) 基地、村有產(chan) 業(ye) 合作、戶有增收項目”的後扶產(chan) 業(ye) 增收體(ti) 係,搬遷群眾(zhong) 人均收入達18039元,比搬遷前翻一番。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製造等“六大臨(lin) 港產(chan) 業(ye) 鏈”,將後扶產(chan) 業(ye) 統籌納入,做強產(chan) 業(ye) 特色,讓搬遷群眾(zhong) 進城有就業(ye) 、能致富,拉動搬遷群眾(zhong) 增收。打造集蔬果種植、休閑觀光、綜合批發、冷鏈物流、“產(chan) 城融合”於(yu) 一體(ti) 的太安現代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搬遷群眾(zhong) 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增收,結牢“利益鏈”,人均年增收1400元。

  增強安置區“一區一產(chan) 業(ye) ”增收動力,對18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項目追加投資,直接帶動237戶808名搬遷群眾(zhong) 增收。創新“三合一體(ti) ”分紅模式,建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733家,實行山林田土資源租賃、礦產(chan) 到戶資金入股、參與(yu) 勞務用工收入、電商合作消費幫扶、金融互助產(chan) 業(ye) 分紅、農(nong) 家樂(le) 旅遊合作等六種利益聯結方式,人均年分紅200元。

  能融入,有奔頭,生活更幸福

  “政府給每家每戶分配了一塊菜地,種的菜都吃不完。”2月14日,太安社區搬遷戶鄧金蓮說。

  與(yu) 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nong) 民,“洗腳”進城後,對土地的情愫依然難以割舍。太安社區充分利用安置點周邊土地,按照每戶30平方米標準,打造出一塊塊“微菜園”。

  “微菜園”既保障了搬遷群眾(zhong) 的“菜籃子”,節省了生活開支,又緩解了搬遷群眾(zhong) 的鄉(xiang) 土情結。初春時節,“微菜園”裏蘿卜、白菜長勢喜人。除了“微菜園”,太安社區還配套建設了政務中心、超市、銀行、衛生所、垃圾轉運站等,生活出行非常便捷。

  堅持扶智與(yu) 扶誌並舉(ju) ,突出人文“本色”,培育感恩奮進的精神風貌,全麵促進搬遷群眾(zhong) 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習(xi) 慣融入、社會(hui) 融入。

  沅陵在安置區建設感恩文化長廊,召開“屋場會(hui) ”,發揮“五老”“鄉(xiang) 賢”牽頭示範作用,引導搬遷群眾(zhong) 勤勞建設新家園。精心建設“鄉(xiang) 愁館”,留住“懷景懷鄉(xiang) 懷味”的鄉(xiang) 愁記憶,共創美好生活。開展環境衛生、孝親(qin) 敬老等評比表彰活動,精心組織“走進太安”等60多場次文藝活動,豐(feng) 富搬遷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太安社區榮獲湖南省文明社區。

  “都說太安新家好,樓高路寬霞飛彩。月亮夢裏笑出聲,太陽出來照窗台……”春陽溫暖地灑在太安社區,社區廣場上歌聲飛揚。太安社區之歌——《太陽出來照窗台》訴說著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

  “‘搬出山窩窩,遷來好生活。’社區越建越漂亮,越來越和諧,大家安居又樂(le) 業(ye) 。”搬遷戶李西玉不住口地稱讚,“社區之歌唱出了我們(men) 的心聲。”

  “精準升級‘十項服務’,促進搬遷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沅陵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易中華介紹,沅陵縣厚植社區“綠色”,精準升級就學、就醫、物業(ye) 、公益保障等“十項服務”,切實提升了搬遷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同時,沅陵以“百村萬(wan) 戶”示範創建為(wei) 抓手,堅持“五治”工作,對標“五美”,統籌34個(ge) 安置區規劃布局,示範創建一批“美麗(li) 安置區”。

  建立健全責任體(ti) 係,擦亮組織“底色”。太安社區建立黨(dang) 總支,在鄉(xiang) 鎮33個(ge) 安置點設立黨(dang) 小組和村民小組,在安置點派駐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幫扶工作隊,形成搬遷黨(dang) 員帶頭、搬遷群眾(zhong) 參與(yu) 的有效管理模式。健全領導幹部專(zhuan) 抓後扶工作的聯席會(hui) 議製度和責任體(ti) 係,建成網格2160個(ge) 、微網格8560個(ge) ,打造“村居+網格長+微網格長”的黨(dang) 建引領機製。全麵落實黨(dang) 員幹部“五個(ge) 到戶”幫扶措施,對全縣4534戶17047人搬遷戶落實結對幫扶人,並實行網格化管理,加強監測幫扶。

  走進太安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隻見這裏開設了社保、民政等窗口,搬遷戶的切身事項、切身利益,在這裏實現了“前台”辦理,“後台”核實、證明等操作。

  “這裏就是我們(men) 搬遷戶的‘娘家’,有啥困難,來這裏就對了。”龍先勇既是搬遷戶,又是居委會(hui) 主任、網格長。他介紹,太安社區設有5個(ge) 網格長,52個(ge) 樓棟長(微網格長),搬遷戶一個(ge) 電話就可以反映困難或訴求。

  累累碩果盈枝頭。2020年以來,沅陵縣易扶辦榮獲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擔當有為(wei) ”先進集體(ti) ,沅陵縣太安社區榮獲全國“十三五”美麗(li) 搬遷安置區、湖南省省級示範性“青年之家”、湖南省文明社區等等。同時,沅陵易地扶貧搬遷幫扶模式兩(liang) 次被央視報道。

  春風浩蕩滿目新。曆時數載,舉(ju) 全縣之力,沅陵完成了易地搬遷壯舉(ju) ,並成功探索實踐了“五強五興(xing) ”後續扶持模式,1.7萬(wan) 餘(yu) 名搬遷群眾(zhong) 搬來了幸福新生活,實現了安居樂(le) 業(ye) 。(瞿雲(yun) 賀子平 寧茜 戴昆霖)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