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搶抓農時忙“爭春”
春為(wei) 歲首,農(nong) 為(wei) 行先。放眼湖南沅陵廣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feng) 收正在孕育。
“來搭把手,把這塊石頭挪一下。”在沅陵縣筲箕灣鎮野柘村鬥坦坪組的山間,張輝一家四口齊上陣,搶抓農(nong) 時,修補田埂,顯得勁頭十足。張輝去年被暴雨衝(chong) 毀的20多畝(mu) 稻田,如今已經基本修繕完成。
2022年6月,沅陵縣遭遇嚴(yan) 重水災,筲箕灣鎮野柘村是“重災區”,降雨量達110毫米以上,農(nong) 田受損嚴(yan) 重。
水災過後,該鎮黨(dang) 委政府組織鄉(xiang) 、村黨(dang) 員幹部,與(yu) 種植戶迅速開展農(nong) 田重建工作,恢複農(nong) 田1000餘(yu) 畝(mu) ,修複機耕道10公裏、溝渠15公裏,重建防洪堤、攔水壩等基礎設施。
“這裏的每一棵嫩苗都來之不易。”張振齊是村裏有名的種糧大戶,成立野柘村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以來,帶動170名當地脫貧群眾(zhong) 進行農(nong) 事生產(chan) 。他介紹,今年預計種植1200畝(mu) 的水稻和油菜,分4批輪種,預計收入110萬(wan) 元左右。
搶抓當下,蓄能未來,一幅“人勤春暖”的春耕圖正徐徐展開。
“有了科技的助力,我們(men) 農(nong) 民比以前輕鬆多了,以前靠人工可能要一兩(liang) 天才能翻耕完成,現在不到一小時便可全部翻耕完成,省時又省力。”近日,肖家橋鄉(xiang) 清福村六房組村民舒紹斌、李紫香等戶“請”來旋耕機“助陣”,在稻田裏進行翻耕整地。
沅陵共成立23個(ge) 技術指導服務小組,維修技術人員350人,深入23個(ge) 鄉(xiang) 鎮(便民服務中心),組織、引導農(nong) 機合作社和農(nong) 機大戶等農(nong) 業(ye) 機械擁有量大、機具利用效率高的單位和個(ge) 人,對農(nong) 機具進行一次普遍檢查、維修、保養(yang) ,共檢修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2.1萬(wan) 多台。
“油菜冬季抽薹,會(hui) 導致油菜冬季抗寒能力下降,造成葉片、莖稈凍傷(shang) 。”在借母溪鄉(xiang) 油菜高產(chan) 高效創建示範基地,縣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向文慧一邊看油菜長勢,一邊向村民講解油菜種植技術,指導村民做好油菜清溝瀝水,防止油菜菌核病的發生。
沅陵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組織農(nong) 技專(zhuan) 家、基層技術人員走進田間地頭,對農(nong) 戶開展麵對麵、手把手技術指導,為(wei) 春耕備耕把脈問診。
“技術培訓是多方麵的,可以解決(jue) 糧食生產(chan) 中係列技術問題,確保高產(chan) 穩產(chan) 。”沅陵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負責人介紹,沅陵將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推動落實水稻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統防統治等關(guan) 鍵技術,水稻機播、機插等農(nong) 機農(nong) 藝集成組裝技術,廣泛推廣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培訓,同時抓好洪澇、幹旱等自然災害防控和受災補損技術指導服務。
糧食,是國計民生的“壓艙石”。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沅陵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縣和糧油大縣,千方百計抓好春耕備耕工作,始終將“糧食安全”挺在最前麵、放在最中心、落在最基層。
目前,該縣農(nong) 資儲(chu) 備充足,其中,水稻種子20萬(wan) 公斤、玉米種子12萬(wan) 公斤、大豆種子1.5萬(wan) 公斤。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穩步推進,全縣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已完成24萬(wan) 畝(mu) ,今年計劃糧食播麵66.6萬(wan) 畝(mu) ,其中水稻41.9萬(wan) 畝(mu) 、旱雜糧24.7萬(wan) 畝(mu) 。
風雨過後,春來眼底。隨著氣溫回暖,沃野田疇間不時能看到勞作的農(nong) 民,一棵棵頑強的稻苗,長出一片“青色希望”。(瞿雲(yun) 賀子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