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旅遊將呈穩開高走態勢
今年以來,文旅消費加速回暖,景區人流不息、酒店預訂爆滿、市集紅紅火火,旅遊從(cong) 業(ye) 者倍感振奮。
“我們(men) 有理由將2023年旅遊經濟預期由‘謹慎樂(le) 觀’上調為(wei) ‘樂(le) 觀’,全年將呈現‘穩開高走,加速回暖’的態勢,季度增速有望環比走高。”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
春回大地,萬(wan) 物複蘇。在春節文旅消費熱之後,旅遊業(ye) 如何進一步提振信心,謀求高質量發展?近日,本報記者圍繞相關(guan) 話題對旅遊業(ye) 專(zhuan) 家學者進行了采訪。
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
今年春節期間,為(wei) 吸引遊客、拉動消費,各地相繼出台景區門票減免政策,航司、酒店和民宿等也推出新春特惠活動。數據顯示,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3.08億(yi) 人次,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3758.43億(yi) 元,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73.1%。
對沉寂了3年的旅遊業(ye) 來說,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的首個(ge) 春節無疑是個(ge) 契機,其良好開端也奠定了2023年向上向好的基調。不過也應看到,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與(yu) 疫情前相比仍有距離。
“要充分發揮旅遊在擴大內(nei) 需特別是最終消費中的突出作用。”戴斌認為(wei) ,旅遊業(ye) 複蘇需要“治愈”與(yu) “自愈”相結合,逐步把遊客的旅遊意願和消費預期調整到應有水平,及時將旅遊工作的重點調整到城市中來,分類分階段激活城鎮居民的都市休閑、周邊旅遊、近程旅遊和中遠程旅遊、出境旅遊需求。
“加強預期管控,釋放消費潛力,持續擴大國內(nei) 旅遊市場規模。”戴斌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節假日為(wei) 節點,以避暑、冰雪、研學、紅色、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支撐,持續釋放城鄉(xiang) 居民旅遊消費潛力,抓住七八月份避暑旅遊和研學旅遊時間窗口期,爭(zheng) 取國內(nei) 旅遊市場盡快進入全麵恢複新通道。
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若山也表示,旅遊業(ye) 界應用好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假日效應,帶動旅遊市場逐步恢複。
在吳若山看來,“囤旅遊”是激發消費潛力的重要途徑。“‘囤旅遊’雖是疫情發生前的產(chan) 物,但近3年持續受到市場關(guan) 注,已成旅遊消費必不可少的選項。從(cong) 消費端看,這種模式更好順應了遊客結構和疫後出遊習(xi) 慣的變化,為(wei) 消費者帶來更劃算、更靈活、更豐(feng) 富的出遊體(ti) 驗和服務。從(cong) 供給端看,在行業(ye) 承壓階段,預售可以幫助商家回籠資金、銷售遠期庫存,對於(yu) 受挫嚴(yan) 重的中小商家來說,預售商品還代表著服務機會(hui) 與(yu) 生意希望,能起到穩信心的重要作用。”
戴斌說,在擴大消費和繁榮市場的同時,還需防止旅遊目的地和市場主體(ti) 為(wei) 盡快挽回損失而“搶跑”,以損害旅遊者權益和降低遊客滿意度為(wei) 代價(jia) 追求短期繁榮。
新產(chan) 品回應遊客需求
2月20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shu) 》(以下簡稱“《藍皮書(shu) 》”)指出,疫情對旅遊偏好的影響將深刻改變旅遊產(chan) 業(ye) 的投資方式。從(cong) 供給側(ce) 來說,疫情迫使多數旅遊投資創業(ye) 機構和市場主體(ti) 改變傳(chuan) 統的投資模式、商業(ye) 形態和業(ye) 務板塊,市場主體(ti) 將在細分市場上加大融合創新的力度。從(cong) 需求側(ce) 來看,疫情使得人們(men) 對遊憩空間的要求更高,錯峰旅遊和反向旅遊受到關(guan) 注。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認為(wei) ,疫情期間,周邊度假產(chan) 品“走紅”,這類小規模、家庭型、戶外的度假消費產(chan) 品,短期內(nei) 仍會(hui) 是主流需求。但從(cong) 長遠來看,周邊度假產(chan) 品要想一直保持生命力,需重視產(chan) 品的迭代和業(ye) 態的更新,同時要向著微旅行、慢休閑、深度假的方向布局。
“從(cong) 2023年看,露營旅遊以及圍繞露營而衍生開展的休閑旅遊消費值得繼續關(guan) 注。在文旅融合之外,可以充分關(guan) 注文體(ti) 旅融合發展,尤其是體(ti) 旅融合,比如在旅遊景區植入新潮運動玩法。”厲新建說。
變化同樣發生在出境遊領域。同程等多家機構研究發現,和3年前相比,遊客的消費行為(wei) 和消費心理發生了變化,傳(chuan) 統走馬觀花式的遊玩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遊客需求,深度遊以及小團、私家團等私密性更好的產(chan) 品更受歡迎。旅遊產(chan) 品的研發應結合市場和遊客需求,順勢而為(wei) 。
“各大出境旅遊批發商、零售商和資源商以及海外旅遊目的地供應商,從(cong) 現在起就要做好專(zhuan) 業(ye) 人員召回與(yu) 培訓、同業(ye) 關(guan) 係重建、資源重組和產(chan) 品研發的準備,迎接入出境市場持續快速回暖。”戴斌說。
目前,中國出境遊市場快速複蘇,在相關(guan) 政策的刺激下,潛在來華旅遊需求也明顯回升。《藍皮書(shu) 》指出,伴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業(ye) 活動的恢複,商務旅行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nei) 入境旅遊恢複的主力支撐。
助企政策應有延續性
“為(wei) 實現旅遊業(ye) 更大程度的複蘇和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中央和地方的綜合性政策支持,需要文化和旅遊係統的專(zhuan) 業(ye) 指導,更需要旅遊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ti) 的創業(ye) 創新。”戴斌建議,國家相關(guan) 部門指導各地利用相對積極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社會(hui) 保障政策和產(chan) 業(ye) 政策,合理運用優(you) 惠、減免、獎補等方法刺激旅遊經濟複蘇增長。
“旅遊市場複蘇需要過程,旅遊企業(ye) 經營情況改善有快有慢。”戴斌指出,要保持助企紓困政策的延續性,避免市場主體(ti) “未複工,先失血”。“以出境遊為(wei) 例,目前試點恢複了旅行社經營中國公民赴20個(ge) 國家的出境團隊旅遊和‘機票+酒店’業(ye) 務,之後相關(guan) 部門可及時發布重啟政策,增強旅行服務商特別是數千家出境旅行社的信心。”
厲新建表示,2023年春節假期旺盛的消費為(wei) 全年旅遊發展開了好頭,但旅遊業(ye) 全年發展還是要立足企穩回升、行穩致遠。旅遊業(ye) 的未來不僅(jin) 需要旅遊市場主體(ti) 進行產(chan) 品創新、服務創新、業(ye) 態創新、模式創新,也需要政府部門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做好公共服務、穩住市場預期。
據《藍皮書(shu) 》預測,2023年全國國內(nei) 旅遊人次和國內(nei) 旅遊收入恢複至疫情前的70%和75%,入境旅遊有望恢複到疫情前的三成。旅遊業(ye) 需要進一步重構發展理念,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從(cong) 托底轉向托舉(ju) ,實現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