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群建設如何實現1+1>2?
學科群一方麵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補性的學科匯聚以解決(jue) 現實問題,培養(yang) 學科領域內(nei) “通才”;另一方麵,也使高校傳(chuan) 統優(you) 勢學科獲得來自其他學科的新鮮血液,使人才培養(yang) 從(cong) 單一學科的“學術圈地”,走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獲得學科創新和突破。
2月上旬,河南省教育廳聯合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公布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幹學科(群)培育建設名單,確定培育建設13個(ge) 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幹學科(群)。
當前,建設學科群已成為(wei) 各高校學科發展的趨勢。據悉,第一輪“雙一流”建設中,除了國防科技大學外,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42所一流大學共提及建設352個(ge) 學科群。如北京大學以“30+6+2”的方式組織學科建設項目,其中重點部署理學、信息與(yu) 工程、人文等6個(ge) 綜合交叉學科群;清華大學構建包括學科領域—學科群—學科三個(ge) 層次的學科建設體(ti) 係,建設建築學科群、土木水利學科群、核科學技術與(yu) 安全學科群等20個(ge) 學科群;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船海工程與(yu) 科學等17個(ge) 學科群……
高校走向“雙一流”的新路徑
學科群是將相關(guan) 學科圍繞某一共同領域有序結合在一起的學科群體(ti) 。一般來說,學科群具有“主幹學科—支撐學科—相關(guan) 學科”三個(ge) 組成部分。其中,主幹學科是學科群的軸心,規定了學科群的主要發展方向;支撐學科和相關(guan) 學科為(wei) 學科群發展提供技術、方法和思維上的有效協同。
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稱,學科群的出現,一方麵是人類知識生產(chan) 組織方式變化的自然產(chan) 物,“個(ge) 體(ti) 的”“無關(guan) 聯”的知識生產(chan) 正向“大規模有組織”的生產(chan) 轉變,通過學科“建群”的方式打破學科壁壘,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補性的學科匯聚以解決(jue) 現實問題,培養(yang) 學科領域內(nei) “通才”;另一方麵,也使高校傳(chuan) 統優(you) 勢學科獲得來自其他學科的新鮮血液,使人才培養(yang) 從(cong) 單一學科的“學術圈地”,走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獲得學科創新和突破。
例如,於(yu) 1973年創辦的日本築波大學,在學科製度建設中取消了傳(chuan) 統的學部製和講座製,而采用學科群的製度結構,建立如基礎學群,生物、文化學群,經營、工學學群,醫學專(zhuan) 門學群,體(ti) 育專(zhuan) 門學群,藝術專(zhuan) 門學群等,發揮綜合化育人、科研及社會(hui) 服務功能,使得傳(chuan) 統學科的邊界逐漸模糊,加快了學科的建設與(yu) 發展。
可以說,學科群已成為(wei) 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走向“世界一流”的另一路徑。
注重問題與(yu) 需求導向
學科群是多學科的有機綜合,但並不是簡單的學科“抱團取暖”。高校通過建設學科群整合資源,以適應知識生產(chan) 方式的變革,並給予傳(chuan) 統學科活力,讓其成為(wei) 提升高校自身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有效途徑。雖以學科為(wei) 基本單元,但學科群的建設卻往往能夠產(chan) 生1+1>2的效果。
學科群作為(wei) 支持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組織結構,愈加需要承擔起促進知識發現與(yu) 交叉融合的內(nei) 在使命。所謂交叉融合,表現在強弱學科可集成互補、輻射帶動,促進學科群內(nei) 強弱平衡、並行發展。組建學科群,可實現學科資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範圍內(nei) 共享儀(yi) 器設備、科研場所、辦學經費、師資隊伍等科教資源,使學術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高峰”帶“高原”的效果,帶動學科群內(nei) 相對薄弱的學科快速發展,進而提高學校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和社會(hui) 服務的整體(ti) 質量與(yu) 水平。
此外,與(yu) 傳(chuan) 統單一學科建設不同的是,學科群的建設格外注重問題與(yu) 需求導向,尤其麵向國家、地方戰略需求以及行業(ye) 前沿。
如圍繞江蘇省化學工業(ye) 高端化的重大需求,南京工業(ye) 大學建設以化學工程與(yu) 技術一級學科為(wei) 核心的學科群,以材料學和工程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交叉領域為(wei) 切入點,聚焦化學化工、高性能膜、生物製造等方向,具有典型的行業(ye) 特色;北京科技大學則結合當前國家科技興(xing) 安的戰略需求,依托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yu) 安全重點實驗室,發揮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與(yu) 材料、機械、信息等重點特色學科群的協同效應,建立了涵蓋礦山安全應急救援基礎理論研究、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救援裝備研發、應急救援人才培養(yang) 一體(ti) 化的綜合研發平台,為(wei) 我國打造國際一流礦山應急救援體(ti) 係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山大學對接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海洋學科群,完善涉海學科學位點布局,建成國內(nei) 首個(ge) 海洋生物天然產(chan) 物化合物庫、超高分辨率地球係統模式及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培養(yang) 深遠海高端專(zhuan) 業(ye) 人才。
學科群建設既可以為(wei) 國家建設與(yu) 地方、行業(ye) 發展造血,也可以將地方、行業(ye) 特色融入學科專(zhuan) 業(ye) ,提高學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打造高校自身的優(you) 勢特色學科。
如蘭(lan) 州大學依托西部特殊生態環境等優(you) 勢,以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等一流學科為(wei) 基礎,組建涵蓋地理學、核科學與(yu) 技術、力學、民族學、敦煌學等7個(ge) 特色優(you) 勢學科群;河北大學重點打造燕趙文化學科群和生命科學與(yu) 綠色發展學科群,成立燕趙文化高等研究院和生命科學與(yu) 綠色發展研究院,提高了科研創新能力,成為(wei) 學校新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學科群建設任重道遠
學科群的重要性日益顯著,但我國高校推進學科群組織建設仍任重道遠。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認為(wei) ,對於(yu) 高水平大學而言,由“一流學科”向“一流學科群”轉變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在科研上改變此前以學科為(wei) 中心的傳(chuan) 統組織範式,更多地嚐試以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為(wei) 中心。
一方麵,可以建立起綜合化的新型內(nei) 部組織架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東(dong) 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將分科大學結構改為(wei) 學部製,形成了“學部—學科—講座”的內(nei) 部結構,使同學部內(nei) 的學科保持連通;另一方麵,可以通過研究中心等組織,采用“學科特區”的方式支持學科群的發展,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建有包括Bio-X研究中心等在內(nei) 的多個(ge) 跨學科研究機構以促進學科群發展,形成了傳(chuan) 統學科組織與(yu) 一批獨立的實驗室、中心和研究所並置的新型科研平台,通過創新載體(ti) 激發學科群發展活力,為(wei) 學科群成長提供契機。
而我國教育部近年來的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建設,集成多學科、多學院以及企業(ye) 等多種力量,圍繞明確的目標任務集成攻關(guan) 、展開布局,正成為(wei) 推動學科群建設的有力抓手。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學科為(wei) 王的時代,學科布局應“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質量與(yu) 特色才是高校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建設好與(yu) 高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群,麵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將學科群建設走深走實,使座座“高峰”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矗立,推進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是高水平大學向“世界一流”邁進的應有之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