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內外熱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這為(wei) 江蘇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何下好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這盤棋,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連日來,會(hui) 場內(nei) 的代表委員和會(hui) 場外的江蘇各界人士積極建言獻策。
把握發展重要機遇,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時代新征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是江蘇的重大戰略機遇。”全國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說,省科技廳第一時間召開專(zhuan) 題黨(dang) 組會(hui) ,對相關(guan) 工作進行研究安排,立足江蘇、著眼未來,科學謀劃、係統謀劃、精準謀劃,把握階段性特征、抓住突出性矛盾,找準戰略定位和路徑,提出務實任務和措施。
徐光輝說,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牢牢扭住江蘇製造業(ye) 根基,攻堅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整體(ti) 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水平,實現科技、產(chan) 業(ye) 、人才有效聯係和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集成推進一批關(guan) 鍵技術研發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大力發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chan) 業(ye) ,建立健全頂尖人才培育新機製,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開路先鋒。“我們(men) 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加強與(yu) 省市有關(guan) 方麵協調對接,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前沿科技和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重大平台升級、企業(ye) 創新能力提升、高新園區提質增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開放協同創新、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等專(zhuan) 題開展調查研究,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要求,以實際行動助力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優(you) 良的創新生態。“作為(wei) 江蘇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試驗田’,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為(wei) 江蘇現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持續提供技術供給,支撐服務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製造、能源環保等重點領域,江蘇產(chan) 研院布局建設了72家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和重點領域集成創新平台,研發人員合計超1.2萬(wan) 人,著力突破影響產(chan) 業(ye) 安全的重大技術問題,形成技術創新持續供給能力。截至目前,轉移轉化技術成果7000餘(yu) 項,衍生孵化企業(ye) 超過1200家,累計服務企業(ye) 超過2萬(wan) 家,為(wei)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科技體(ti) 製改革‘試驗田’的優(you) 勢,以初步構建的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ti) 、產(chan) 業(ye) 需求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遴選一批專(zhuan) 業(ye) 研究所、產(chan) 出一批技術領先的標誌性成果,在全球範圍內(nei) 引進優(you) 質創新資源,集中組織研發力量精準攻克製約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與(yu) 國內(nei) 外高校聯合培養(yang) 高質量的技術創新人才。”
蘇州產(chan) 業(ye) 基礎好、創新實力強,為(wei)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蘇州正全力構築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吳慶文說,近年來,蘇州不斷強化創新人才引育,營造適合人才發展的最優(you) 環境,目前已集聚高層次人才34萬(wan) 人。蘇州還不斷優(you) 化整合人才政策體(ti) 係,著力從(cong) 強化金融支持、加大獎勵力度等方麵同向發力,大力引育頂尖人才、創新創業(ye) 領軍(jun) 人才、重點產(chan) 業(ye) 緊缺人才等。
“要進一步發揮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性支撐作用。”吳慶文說,蘇州將全麵落實教育優(you) 先發展戰略地位,創新政產(chan) 學研金聯合發展模式,大力培養(yang) 複合型科技領軍(jun) 人才。支持頂尖科學家聚焦四大重點產(chan) 業(ye) ,牽頭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產(chan) 業(ye) 化前景好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高標準辦好第十五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ye) 周暨第四屆蘇州科學家日活動,努力打造歸國人才首選城市,全麵打響“人到蘇州必有為(wei) ”工作品牌。
高效配置各方資源,
產(chan) 教融合共建產(chan) 業(ye) 集群
高校是科技和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身處“物聯網之都”無錫,江南大學主動對接無錫市物聯網產(chan) 業(ye) 和長三角智能製造行業(ye) 需求,圍繞無錫國家傳(chuan) 感網創新示範區建設,率先在全國成立物聯網工程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開展“軟件+硬件+器件”三位一體(ti) 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區域物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
“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需要進一步強化創新資源配置的頂層設計,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遴選一批江蘇可為(wei) 、江蘇應為(wei) 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精準實施,重點突破。同時,加強校地合作,進一步完善企業(ye) 與(yu) 高校聯合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的協同機製、育人機製、科技成果轉化機製,進一步強化關(guan) 鍵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表示,為(wei) 更好地實現校企共同開展高水平合作研究,江南大學聯合知名企業(ye) 共建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已形成適應市場競爭(zheng) 要求和企業(ye) 發展需要的產(chan) 學研技術開發體(ti) 係,在校內(nei) 建成“協同創新大樓”,目前已入駐一批國內(nei) 領軍(jun) 和骨幹企業(ye) 。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高校要提供人才的有力支撐。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張曉宏說,針對我國創新科技人才的現狀——具有一流創新能力的科學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我們(men) 要通過大學與(yu) 龍頭企業(ye) 建立創新聯合體(ti) ,匯聚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支撐和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的作用,在聯合體(ti) 內(nei) 實現從(cong) 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到產(chan) 業(ye) 技術一體(ti) 化創新;通過體(ti) 製和機製創新,釋放研究型大學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營造良好的技術創造生態環境,促進大學科研人員從(cong) 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到引領性產(chan) 業(ye) 技術的一體(ti) 化創新;通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ang) 、打造科技商學院等路徑,培養(yang) 高科技技術創新及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多學科交叉人才。
“科技創新包括科學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從(cong) 科學理論創新轉化為(wei) 技術創新需要長期而複雜的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jun) 表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職業(ye) 教育大有可為(wei) ,“我們(men) 既要為(wei) 推進技術創新培養(yang)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又要在促進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精準對接中成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車間’。”王紅軍(jun) 說,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要滿足產(chan) 業(ye) 發展、科技創新需求,這也是職業(ye) 技術大學麵對的挑戰和課題,他期待更多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特別是國有企業(ye) 帶頭,與(yu) 學校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政府也要盡快落實落地支持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的各項政策。
發揮創新主體(ti) 作用,
培育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ye)
江蘇是製造大省,麵向經濟主戰場,江蘇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要聚焦國家產(chan) 業(ye) 安全的重大需求,把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製造業(ye) 研發高地作為(wei) 突破點。這就需要推進產(chan) 業(ye) 技術集成創新,在企業(ye) 層麵,需要培育更多具備生態主導力的企業(ye) ,更好地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
“要發揮民營企業(ye) 在科技創新、推動質量效率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省工商聯主席劉聰表示,企業(ye) 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力量。要動員廣大民營企業(ye) 聚焦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技術、關(guan) 鍵環節,走好“專(zhuan) 精特新”發展之路、“智改數轉”提升之路,以更大力度提升創新能力。尤其是要把握協同創新的脈搏,選準技術創新的領域,向產(chan) 業(ye) 創新、技術突破的製高點發起“從(cong) 有到優(you) ”的新一輪衝(chong) 鋒,以更大魄力突破關(guan) 鍵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產(chan) 業(ye) 與(yu) 科技協同創新,要告別“單打獨鬥”,主打“集團戰”。2021年,盛虹集團牽頭組建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wei) 江蘇第一家國家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兩(liang) 年來創新中心一直努力發揮平台效應,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先進功能纖維領域的創新突破,搭建起以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為(wei) 支撐的技術創新供給體(ti) 係,提升了全行業(ye) 的國際話語權。全國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漢根表示,打造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必須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牽頭行業(ye) 資源,突破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供給瓶頸,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的“死亡之穀”,進一步提升江蘇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
要“耐得住性子”,打“持久戰”。“特鋼是體(ti) 現國家製造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攻關(guan) ,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強做優(you) 特鋼新材料產(chan) 業(ye)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董事長錢剛說,未來,集團在聚焦關(guan) 鍵環節和前沿領域方麵,要強化戰略謀劃和總體(ti) 布局,將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體(ti) 製機製創新,強化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融通發展,推進項目產(chan) 品技術產(chan) 業(ye) 化應用,持續攻堅“智改數轉”、高標準創建全球“燈塔工廠”,為(wei) 企業(ye) 高質量發展蓄積新動能新優(you) 勢,打造世界一流特鋼企業(ye)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胡雅蓓建議,繼續圍繞江蘇重點培育的50條產(chan) 業(ye) 鏈,在產(chan) 業(ye) 細分領域深入實施引航企業(ye) 培育計劃,培育更多掌控全產(chan) 業(ye) 鏈的產(chan) 業(ye) 生態主導型企業(ye) 。集合產(chan) 業(ye) 鏈上生產(chan) 、供需各環節的中小企業(ye) ,形成以“鏈主”企業(ye) 為(wei) 核心的具有協同創新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生態圈,通過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與(yu) 創新平台的有序開放,實現價(jia) 值共創共享。(付奇 楊頻萍 王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