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中國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權威發布)

發布時間:2023-03-10 10: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shu) ,全麵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實踐成就和經驗做法,介紹中國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努力和成效,介紹中國積極參與(yu)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行動和貢獻。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新時代的十年,中國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讓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也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我國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在加快調整優(you) 化,“十三五”期間累計退出鋼鐵過剩產(chan) 能達1.5億(yi) 噸以上,水泥過剩產(chan) 能3億(yi) 噸;先進製造業(ye) 不斷發展壯大,2021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了15.1%和32.4%,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5.7和4.2個(ge) 百分點。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2021年,我國的鋼鐵、電解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單位產(chan) 品綜合能耗較2012年降低了9%以上,全國火電機組每千瓦時煤耗降到了302.5克標準煤,均處於(yu) 世界領先。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據初步測算,2021年,我國大宗工業(ye) 固廢綜合利用量約21億(yi) 噸,綜合利用率較2012年提高了近10個(ge) 百分點,成效非常明顯。”

  綠色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百萬(wan) 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順利投產(chan) 發電,多晶矽、矽片、電池、組件產(chan) 量全球占比均超過70%,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超過了700萬(wan) 輛,LNG、甲醇等綠色動力船舶的國際市場份額接近50%……我國推進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鏈強鏈補鏈和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成果豐(feng) 碩。

  數字化、綠色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數字技術與(yu) 製造業(ye) 快速融合發展,重點領域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升到了2021年的55.3%。目前5G基站的單站能耗比商用初期降低了20%以上,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持續優(you) 化。

  “下一步,我們(men) 將大力推進工業(ye) 向產(chan) 業(ye) 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chan) 過程清潔化、製造流程數字化、產(chan) 品供給綠色化方向轉型發展。”辛國斌說。

  政策工具激勵引導,中國本外幣綠色信貸餘(yu) 額規模居全球前列

  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提速,離不開財政、稅收、價(jia) 格等政策措施支持。

  運用各類政策工具,發揮激勵和引導作用。十年來,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1000多億(yi) 元支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央層麵年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近2000億(yi) 元。實施50餘(yu) 項稅費優(you) 惠政策,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jia) 格機製。建立綠色產(chan) 品評價(jia) 標準體(ti) 係,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引導促進綠色產(chan) 品消費。

  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技術產(chan) 業(ye) 化。我國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4.9萬(wan) 件,新能源產(chan) 業(ye)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6萬(wan) 件,分別是2017年年底的1.6倍和1.7倍。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製造體(ti) 係,新能源、汙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ge) 領域的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越來越快。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為(wei) 綠色產(chan) 業(ye) 提供資金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推動形成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市場體(ti) 係。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本外幣綠色信貸餘(yu) 額15.9萬(wan) 億(yi) 元,綠色債(zhai) 券存量餘(yu) 額超過1.1萬(wan) 億(yi) 元,規模均居全球前列。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綠色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展現勃勃生機。”趙辰昕表示,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方方麵麵的關(guan) 注和支持,從(cong) 政府層麵,將加大政策引導和推動力度,持續加大對綠色產(chan) 業(ye) 的支持,推動綠色產(chan) 業(ye) 持續健康更好地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過去十年,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men) 從(cong) 堅決(jue) 向汙染宣戰,到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再到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從(cong) 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中國成為(wei) 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水質優(you) 良斷麵比例達到87.9%,實現了固體(ti) 廢物“零進口”的目標,人民群眾(zhong) 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積極開展美麗(li) 中國建設。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和美麗(li) 中國先行區,建設首批18個(ge) 美麗(li) 河湖、8個(ge) 美麗(li) 海灣,在113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ge) 特殊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目前全國已經建設468個(ge)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187個(ge)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美麗(li) 中國的多彩畫卷生動展現。

  促進形成綠色空間格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整個(ge) 陸域國土麵積的比例超過30%;優(you) 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十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yi) 畝(mu) ,防沙治沙2.78億(yi) 畝(mu) ,種草改良6億(yi) 畝(mu) ,新增和修複濕地1200多萬(wan) 畝(mu) ,土地荒漠化趨勢得到了有效扭轉。

  “前不久,‘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修複旗艦項目’,為(wei)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說。

  有力推進全球減碳,中國為(wei) 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成功舉(ju) 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hui) 取得積極成果,深入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新時代十年,中國為(wei) 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趙辰昕說,新時代十年,中國積極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推行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

  優(you) 化能源結構,持續提升可再生能源裝備製造能力。截止到2022年底,全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突破了7億(yi) 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處於(yu) 世界第一;2022年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8%,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國當年新增發電量的55%以上,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設備生產(chan) 規模、2021年清潔能源投資總額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wei) 重點的4.5億(yi) 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順利推進,第一批約1億(yi) 千瓦的項目全部開工,第二批、第三批項目也在陸續推進。

  加大修複力度,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麵積約1/4來自中國。我國在世界範圍內(nei) 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雙減少”;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保持“雙增長”,為(wei) 世界貢獻了更多的“中國綠”。

  “中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jue) 策,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強勁動力。”趙辰昕表示,“中國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yan) 承諾,將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這個(ge) 承諾也是要用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些都將有力地推進全球減碳的進程。”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0日 03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