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成縣探索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3-03-10 14:53:00來源: 甘肅日報

  養(yang) 殖池內(nei) 遊魚靈動,時而打挺,時而吐泡;泡沫浮筏上定植的果蔬鬱鬱蔥蔥,長勢喜人;形色各異的多肉植物,擺放於(yu) 四周,引來遊客駐足觀賞……眼下,隴南市成縣陳院鎮梁樓村漁樂(le) 種植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魚菜共生”循環養(yang) 殖基地裏,滿目春意,一片生機盎然。

  近年來,成縣以農(nong) 業(ye) 現代化、智能化推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補鏈、強鏈、延鏈,推動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支持企業(ye) 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高價(jia) 值鏈,提升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新產(chan) 品研發能力,打造豐(feng) 富多元的產(chan) 品體(ti) 係,增強現代農(nong) 業(ye) 市場主體(ti) 帶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能力。

  2021年,該合作社理事長趙利江投資350萬(wan) 元,引進建設了占地麵積1300平方米的新型複合耕作魚菜共生循環養(yang) 殖基地。“在傳(chuan) 統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中,隨著魚的排泄物積累,水體(ti) 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魚菜共生’係統將魚的排泄物通過生物分解轉化成蔬菜所需的營養(yang) ,蔬菜吸收淨化水體(ti) ,然後幹淨的水又排入魚池,形成了閉環模式。”趙利江介紹說,最終實現養(yang) 魚不換水,魚能健康生長,種菜不施肥,菜也能茁壯成長。

  “這是我們(men) 剛剛采收來的水培生菜和油麥菜,中午就能端到遊客的餐桌上。”趙利江邊展示著成品邊介紹。“魚菜共生”一體(ti) 化種養(yang) 模式的核心是將傳(chuan) 統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和無土栽培農(nong) 耕技術實現“無縫銜接”,形成“魚肥水——菜淨水——水養(yang) 魚”的生態循環係統,從(cong) 而實現生態高效種植養(yang) 殖。

  據介紹,目前基地6個(ge) 池塘的產(chan) 能效益等於(yu) 人工池塘大概12畝(mu) 地的產(chan) 能,因淡水魚口感鮮嫩,肉質緊實,售價(jia) 常常高於(yu) 市場價(jia) ,每年能夠帶來72萬(wan) 餘(yu) 元的收益。溫室大棚一年四季可以種植16個(ge) 品種的蔬菜,依靠高品質純綠色蔬菜,基地每年還可實現收入8萬(wan) 餘(yu) 元。

  除了“魚菜共生”農(nong) 業(ye) 種植養(yang) 殖技術,合作社旗下的“漁樂(le) 農(nong) 莊”通過打造漁樂(le) 農(nong) 莊特色招牌菜,實現了吃、住、遊、購一條龍的服務目標。這種可持續循環型低碳新型生產(chan) 模式也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成縣瞄準“生態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的定位,抓住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重點,全力打造鄉(xiang) 村網紅打卡基地、鄉(xiang) 村養(yang) 殖示範基地、鄉(xiang) 村研學旅遊基地等共享農(nong) 業(ye) 延伸項目,進一步壯大集體(ti) 經濟,鼓足廣大群眾(zhong) 的“腰包”,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來基地進行現場體(ti) 驗。他們(men) 在基地采摘果蔬,捕撈遊魚,品嚐自己現捕現摘的淡水魚和青菜,有趣並有意義(yi) 。

  不僅(jin) 如此,因采用循環高效種養(yang) 模式,基地運營在人力資本、肥料及土地資源上節約不少,還帶動了休閑觀光體(ti) 驗與(yu) 基地園區三產(chan) 消費,這樣的產(chan) 業(ye) 模式產(chan) 生的間接收益在100萬(wan) 元以上。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