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群眾提供更豐富文化產品

發布時間:2023-03-13 09:58:00來源: 河北日報

 

  【閱讀提示】

  在今年的重點工作方麵,政府工作報告在“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hui) 事業(ye) ”部分,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列入其中。

  出席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河北省代表委員表示,應不斷拓展服務內(nei) 容,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塑造文化產(chan) 業(ye) 新優(you) 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煥新業(ye) 態,塑造文化產(chan) 業(ye) 新優(you) 勢

  如何通過產(chan) 業(ye) 化讓非遺文化從(cong) 生活走向市場?全國人大代表、讚皇縣原村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一直在探索。

  2007年,崔雪琴代表成立了讚皇縣原村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她開始思考如何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

  經過多年工作實踐,崔雪琴代表認為(wei) ,旅遊對非遺文化是一種有效的“活化”方式。“非遺文化與(yu) 旅遊的碰撞,是一種有效的活態傳(chuan) 承,可以形成雙向互補的積極作用。合理的旅遊開發能保護非遺的活態性,同時也有助旅遊文化內(nei) 涵的提升。”

  2019年,崔雪琴代表依托原村土布織布技藝,從(cong) 衣食住行等方麵入手,打造了集現代生態觀光、文化傳(chuan) 播、健康養(yang) 老、非遺體(ti) 驗和研學實踐為(wei) 一體(ti) 的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走上“非遺+旅遊”之路。

  將地方文旅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是文旅融合的熱點。但有些地區由於(yu) 特色文化塑造的彰顯度還不夠,存在同質化的現象。

  “每一個(ge) 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發展曆史、人文氣息。”崔雪琴代表建議,因地製宜,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延伸產(chan) 業(ye) 鏈開發高品質非遺旅遊文創產(chan) 品,不斷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接下來,我們(men) 計劃開辦土布文化小鎮,將其打造成主題鮮明、文化元素完備的特色旅遊基地,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高品質文化產(chan) 品。”

  打造特色,破壁出圈,離不開創新賦能。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張淑芬從(cong) 事易硯製作30多年。隨著硯台的實用功能逐漸弱化,觀賞和收藏成為(wei) 主要功能,她意識到,如何讓易硯製作技藝符合現代審美,成為(wei) 硯雕行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一個(ge) 重要課題。

  “硯雕發展需要打破固化思維,緊跟時代步伐,進行改良、創新,創作出具有新時代特點的硯雕精品。”張淑芬代表說,近年來,她帶領研發團隊開發並製作出硯雕的延伸係列新產(chan) 品,如茶海、魚缸、石板畫、石質加濕器等,不斷豐(feng) 富的產(chan) 品種類,使易硯的市場不斷擴大。

  張淑芬代表認為(wei) ,加快行業(ye) 創新步伐,推動更多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高品質文化產(chan) 品,才能讓文化新品走進百姓生活。

  其實,不單以易硯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許多新興(xing) 文化業(ye) 態更是致力於(yu) 創新,特別是通過科技手段推動文化產(chan) 品推陳出新。

  近年來,在深圳文博會(hui) 、北京文博會(hui) 、河北特博會(hui) 等展會(hui) 上,一些創新型文化企業(ye) 嶄露頭角。有代表委員認為(wei) ,新技術為(wei) 文化產(chan) 品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文化與(yu) 科技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yi) ,未來要更加注重科技研發投入,提升文化產(chan) 品的科技含量。

  產(chan) 業(ye) 發展還需要資金保障。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翰鼎雕塑集團首席技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英坡建議,推動銀企合作,創新信貸產(chan) 品,拓寬融資渠道,堅持市場化運作,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化進程。

  群眾(zhong) 點菜,增加文化多元供給

  近年來,河北省持續加大投入和協調力度,已形成覆蓋城鄉(xiang) 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國人大代表,河間市興(xing) 村鎮大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石炳啟說,前些年,農(nong) 村公共文化設施數量較少,且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緩慢。如今,這種情況得到很大改善。近兩(liang) 年,大莊村修建了公共小花壇,建起了小遊園、多功能燈光球場、村民文化綜合服務樓等。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鄉(xiang) 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278個(ge) 、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2082個(ge) ,164個(ge) 縣級文化館建設分館1447個(ge) ,164個(ge) 縣級圖書(shu) 館建設分館1280個(ge) 。

  有代表委員也提到在調研中看到的一些現象——在一些農(nong) 家書(shu) 屋,適合農(nong) 民閱讀的實用書(shu) 籍不夠多;一些城市,文化市場活躍度不高,提供的文化產(chan) 品類型比較單一。

  “要以群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打造群眾(zhong) 愛看、愛參與(yu) 的文化品牌活動,提供‘點菜式’服務。”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認為(wei) ,打造群眾(zhong) 喜歡的文化品牌活動,各地要將地方特有的文化內(nei) 涵融入其中,使品牌活動更具標識化,具有地方文化符號。

  “公共文化服務一定要品牌化、品質化。”韓莉代表說,要讓市民覺得自己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在音樂(le) 廳、大劇院裏麵的一樣精良。

  她建議,要提供可以覆蓋所有年齡段受眾(zhong) 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我們(men) 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就設置了語音導覽係統。該係統分為(wei) 兒(er) 童版本和成人版本,用不同年齡段的語言講故事,提高遊客的參與(yu) 感和體(ti) 驗性。”

  “二人台、秧歌、廣場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石炳啟代表建議,以群眾(zhong) 多元需求為(wei) 突破口,建立健全群眾(zhong) 文化需求跟蹤反饋機製,讓公共文化服務從(cong) “單向輸送”轉變為(wei) “雙向互動”,把公共文化資源盤活用好。

  輸血造血,推動文化產(chan) 品創作茁壯發展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feng) 富了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演員靳靈展說。

  靳靈展代表常年在農(nong) 村、社區、工地演出,對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我們(men) 團每年開展送戲下鄉(xiang) 活動100多場,每場演出都受到現場群眾(zhong) 的歡迎。”靳靈展代表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多了,保護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戲劇文化,促進文化繁榮發展,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靳靈展代表結合多年的基層見聞指出,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後一公裏”,很多時候難在基層缺乏專(zhuan) 業(ye) 文化人才。特別是偏遠鄉(xiang) 村,書(shu) 法、美術、戲曲等領域都缺乏人才。

  靳靈展代表認為(wei) ,在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中,應著力培養(yang) 基層文藝工作者,加大文化下鄉(xiang) 的扶持力度,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創作隊伍中來,讓基層能留得住更多文藝人才,讓文化惠民真正“沉下去”“活起來”。

  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創作隊伍中來,這個(ge) 話題引發了高英坡委員的共鳴。他說,自己從(cong) 事的工藝美術行業(ye) ,目前也麵臨(lin) 從(cong) 業(ye) 人員年齡偏大、青年人才斷代、產(chan) 業(ye) 化發展後勁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他建議,加強特色鄉(xiang) 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在工藝美術資源豐(feng) 富、具有特色手工業(ye) 技藝傳(chuan) 承地區,建設“特色小鎮”“最美鄉(xiang) 村”等,引進有能力、有水平的工藝美術工作者,實現“築巢引鳳”。

  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專(zhuan) 職人才培養(yang) ,讓基層文化場館留得住人。高英坡委員建議,建立一套有扶持資金、有鼓勵政策、有人才發展戰略的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機製,充分動員廣大文化工作者參與(yu) 其中,推動創意文化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記者王璐丹)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