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兩會的江蘇科學家:勇闖"無人區" 努力搶占科技製高點
“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頂尖科學家提出了殷切期望。江蘇的全國代表委員中有多人是兩(liang) 院院士等領軍(jun) 科學家,他們(men) 紛紛表示,要在新時代加強基礎研究,肩負起科技創新的使命,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學科交叉滲透,
實現“從(cong) 0到1”原創性突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讓作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馬餘(yu) 強委員由衷感慨:“今天的中國正處於(yu) 科技發展最好的時期,今天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今天的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強烈的國家。”在他看來,加強新時代基礎研究工作,尤其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
從(cong) 事軟凝聚態物理研究三十餘(yu) 載,馬餘(yu) 強認為(wei) ,當前國際環境下,基礎研究競爭(zheng) 異常激烈,需要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學者們(men) 擔當起曆史賦予的責任。馬餘(yu) 強的導師龔昌德院士是致力於(yu) 凝聚態理論和統計物理研究的老一輩科學家,從(cong) 教50餘(yu) 年,其嚴(yan) 謹的學風和敏銳的科學直覺對年輕人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馬餘(yu) 強說,南大物理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為(wei)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新形勢下更需要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麵對‘硬骨頭’要沉得下心、甘坐‘冷板凳’,以刻苦勤奮、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
物理學與(yu) 其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是當今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新時代需要更多具備跨學科視野的戰略科學家。“南京大學很早就注重學科交叉,我本人也是學科交叉的踐行者和受益者。”馬餘(yu) 強告訴記者,南大各類交叉研究所、研究院相繼成立,為(wei) 前沿科學的開拓創新、戰略科學家的培養(yang) 以及更好服務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基礎研究平台的建構提供了肥沃土壤。
“我們(men) 將牢記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科學家艱苦奮鬥、科學報國的優(you) 秀品質,把國家所需和江蘇所長緊密結合,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到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去。”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建設空間天氣監測體(ti) 係
“總書(shu) 記要求江蘇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這也是對我們(men) 航天科技的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在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國空間科學領域也要勇挑大梁,走在世界前列。”現場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院士深感責任重大。
王赤介紹,自己和團隊特別關(guan) 注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即空間天氣如何影響人類的航天、通信、導航等活動。“現在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我們(men) 缺少第一手觀測數據,長期依賴國外的數據開展科學研究和應用服務,同時空間天氣探測儀(yi) 器的先進性與(yu) 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製約了我們(men) 充分認識空間天氣過程和規律、開展高水平空間天氣預報的能力和水平。”2022年10月,我國發射了國家第一個(ge) 綜合性探測太陽的衛星“誇父一號”,現在正在和歐洲空間局聯合研製“微笑計劃”衛星,今年將進入正樣階段,預期2025年發射。“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正在建設子午工程二期,這是世界上綜合性最強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預期2024年完成建設。我國空間天氣監測體(ti) 係正在逐步形成,將為(wei) 中國科學家取得日地關(guan) 係研究原創性突破、滿足國家對空間天氣的重大需求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王赤說。
王赤認為(wei) ,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是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保證。“在未來的工作中,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製高點,勇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譜寫(xie) 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新篇章。”
自主創新,
破解內(nei) 河水運關(guan) 鍵技術難題
“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充分體(ti) 現了總書(shu) 記對行業(ye) 科技領軍(jun) 人才的殷切期望。帶領團隊衝(chong) 在科技前沿,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也是科技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胡亞(ya) 安說。
作為(wei) 國際航運協會(hui) 升船機工作組主席,胡亞(ya) 安與(yu) 團隊始終奮鬥在重大工程的第一線,為(wei) 世界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複雜的三峽五級船閘和升船機、世界水頭最高的大藤峽單級船閘、世界內(nei) 河最大的船閘群西江長洲樞紐四線船閘、世界首創中國原創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機等的運行安全與(yu) 能力提升作出應有貢獻。
隨著交通強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水運交通麵臨(lin) 新的技術問題和挑戰。胡亞(ya) 安告訴記者,為(wei) 補齊內(nei) 河水運短板,我國大力打造“四橫四縱兩(liang) 網”的高等級航道網,通過水運大通道的擴能升級、高等級航道的暢通延伸和運河連通工程建設,到2035年實現高等級航道裏程由1.6萬(wan) 公裏增加到2.5萬(wan) 公裏、貨運量由39億(yi) 噸提升至60億(yi) 噸的發展目標。通航建築工程規模越來越大,麵臨(lin) 一係列新的技術難題,必須自主創新。“技術指標要大幅提升,比如未來船閘水頭將由40米級提高至60米級,通航單船達到1萬(wan) 噸;升船機提升高度由100米級向200米級突破、升船機提升重量由常規3000噸普遍提高至1萬(wan) 噸,最高達到1.8萬(wan) 噸。我們(men) 還需要破解全流域航道互聯互通與(yu) 生態協同保護機製、超高水頭巨型船閘高效輸水、超大提升重量升船機運行穩定控製、跨水係運河工程資源集約利用等核心技術難題。”
“大團隊能幹大事情。”胡亞(ya) 安表示,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需要更好地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我所在的團隊負責船閘、升船機、魚道、現場觀測、數模計算、物理模型實驗等研究,數十年如一日一起攻關(guan) 。接下來,我們(men) 將與(yu) 國內(nei) 其他相關(guan) 領域團隊繼續緊密合作,切實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勇闖“無人區”,
加強機器學習(xi) 基礎研究
“認真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們(men) 倍感振奮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誌華表示,人工智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戰場之一。作為(wei) 人工智能科研工作者,要把學習(xi) 領會(hui) 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ti) 行動上,全力投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為(wei) 江蘇人工智能科技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我國人工智能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多作貢獻。
“我們(men) 目前關(guan) 心的重點科學問題主要包括,如何建立數據驅動與(yu) 知識驅動融合的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路線,如何實現流數據開放環境機器學習(xi) 等。”周誌華表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研究水平總體(ti) 位於(yu) 國際前列,整體(ti) 上與(yu) 最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在很多方麵也有特色優(you) 勢。“我們(men) 可能在人工智能‘交叉應用’方麵強調得比較多,但如果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方法關(guan) 鍵算法模型不突破,交叉應用就是無源之水。另一方麵,我們(men) 的許多研究仍處於(yu) ‘跟跑’階段,這樣雖然減少了試錯成本,但總是落後於(yu) 別人。”周誌華建議,機器學習(xi) 基礎研究的考量需要分類評價(jia) ,並引入“試錯機製”,“原始創新探索難免有失敗,‘知道什麽(me) 路走不通’本身就有重要價(jia) 值”。
“20年前,國內(nei) 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水平很弱,在頂級會(hui) 議上國內(nei) 學者論文罕見,偶爾有一兩(liang) 篇,經常被‘剃光頭’,現在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頂級會(hui) 議都有大量的國內(nei) 論文。”周誌華表示,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可以讓國內(nei) 大批研究生接觸和從(cong) 事與(yu) 國際接軌的研究課題。“有些人自然會(hui) 走到前沿,他們(men) 的聰明才智不僅(jin) 會(hui) 促進基礎研究,還會(hui) 促進領域技術創新,成長為(wei) 人工智能業(ye) 界的生力軍(jun) ,為(wei) 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作出貢獻。”(楊頻萍 顧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