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浙江桐廬開啟現代化農業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3-03-16 11:00:00來源: 杭州日報

  養(yang) 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這是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打造的生態共生農(nong) 業(ye) 新模式。

  在分水鎮小源村塔聯村塘沙的山坳處,浙江某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方炫將記者引入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農(nong) 業(ye) 數字化工廠中,隻見棚內(nei) 采用浮板新技術種植的青菜、芹菜和草莓長勢喜人,一旁8個(ge) 養(yang) 殖池裏鱸魚歡快翻騰。

  其實,生態共生農(nong) 業(ye) 的奧秘就在於(yu) 總容積達800立方米的圓形養(yang) 殖池與(yu) 蔬果栽培區縱橫交錯的進出管道。“你看,這些管道分別是供氧、水淨化和補水係統。經過微濾機過濾、消化池菌種處理等四道科學淨化程序,讓池子裏的鱸魚能喝上循環水,吸上新鮮氧氣。”方炫介紹,“一水雙用”中,關(guan) 鍵是利用微生物菌種和淨化設備降解了養(yang) 殖水體(ti) 的氨氮、亞(ya) 硝酸鹽濃度,實現養(yang) 殖不換水的目標。同時,魚產(chan) 生的排泄廢棄物為(wei) 農(nong) 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yang) ,經農(nong) 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wei) 養(yang) 殖水返回循環利用。

  “明年我們(men) 希望擴大養(yang) 殖規模,這就需要‘數字化’對項目的自動化和精細化控製來實現穩產(chan) ,目前自主研發出的‘魚菜共生’數字化係統也在進一步調整中。”方炫說,正是對池中影響鱸魚生長環境的各類參數進行精準把控,讓鱸魚從(cong) 水花苗生長到成魚的時間大幅縮短,2022年10月24日放的魚苗馬上就到捕獲期了。與(yu) 傳(chuan) 統外塘鱸魚養(yang) 殖相比,盡管項目前期投入較大,但單位畝(mu) 產(chan) 效益卻能提高5到10倍,且魚類肉質更緊實,沒有魚腥味。

  “一旁還將建起鱸魚苗培育中心、生物有機肥培育中心和冷鏈倉(cang) 庫及預製菜加工。”據方炫介紹,該公司是全市最早嚐試“魚菜共生”模式的。項目計劃總投資金額1.6億(yi) 元,分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園、聯合農(nong) 創園和智慧生態田園三個(ge) 階段實施。目前,投資上千萬(wan) 元的現代農(nong) 業(ye) 園項目一期大棚有16個(ge) 養(yang) 殖池,8個(ge) 已投入使用,每個(ge) 池養(yang) 殖鱸魚5000—7000斤,水培果蔬十萬(wan) 斤,預計每年可帶來1200餘(yu) 萬(wan) 元的經濟收入。另一邊,通過對植物生長的溫度、光照和二氧化碳及水肥環境控製,大棚可實現四季高效連續的精準化生產(chan) 。

  “這種魚、微生物、植物共生的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構建了內(nei) 生態循環,形成零排節水的高效農(nong) 業(ye) ,也開啟了桐廬漁業(ye) 養(yang) 殖的現代化發展新模式。”桐廬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水產(chan) 站站長周豔萍說。

  然而兩(liang) 年前,“魚菜共生智慧園”還是一處廢棄的豬場。“村集體(ti) 與(yu) 該智慧園以‘合夥(huo) 人’模式合作,為(wei) 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提供崗位,也是帶動鄉(xiang) 村共富的‘活水’。”分水鎮小源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費彬介紹。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