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瞄準強農靶心 深耕科創沃土
“係統自動匯總分析土壤濕度和氣象信息,有些幹燥,提示要在3月20日左右進行灌溉。另外,蟲情病情監測係統發現了紅蜘蛛等蟲害,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要著手準備病蟲害防治。”3月10日,安徽亳州種糧大戶焦魁輕點鼠標,電腦顯示屏不斷切換麥田畫麵,各種數據及時顯現。通過智慧管理平台,這個(ge) “無人農(nong) 場”實現耕、種、管、收的無人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種植麵積如今已擴大到1000畝(mu) 。
田地裏,看得見的是攝像頭、遙感器、監測係統、農(nong) 用無人機械,看不見的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種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chan) 作業(ye) 模式,是安徽科技強農(nong) 的生動縮影。
務農(nong) 重本,國之大綱。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穩定糧食生產(chan) 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明確提出“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
安徽是農(nong) 業(ye) 大省,2022年糧食總產(chan) 達到820.02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穩居全國第4位。同時,經過多年努力,安徽科技創新也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1年邁入全國第一方陣。在安徽,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在這個(ge) 春暖花開、萬(wan) 物生長的時節,人民網記者走進春耕一線,帶您一探安徽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新圖景。
擁抱數字時代,“互聯網+”為(wei) 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翅膀
給農(nong) 田安上“智慧大腦”,種田從(cong) “靠經驗”到“靠數據”,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投入應用,安徽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在持續升級。
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三農(nong) ”領域的推廣應用,出台《科技強農(nong) 機械強農(nong) 促進農(nong) 民增收行動方案(2022—2025年)》《加快“數字皖農(nong) ”建設若幹措施》等重要政策文件,加快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智慧農(nong) 業(ye) 轉變。
依托天長市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滁州天長市不斷完善數字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等涉農(nong) 數據資源,搭建大數據中心和涉農(nong) 電子資源“一張圖”,實現對基地內(n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土地資源、種植資源、農(nong) 機資源、勞動力資源等信息的管理數據化。
在蕪湖,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探索農(nong) 藝、農(nong) 機、農(nong) 場經營等深度融合,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實現智慧農(nong) 業(ye) 賦能的水稻全程標準化種植。目前,這種模式與(yu) “蕪湖大米”產(chan) 業(ye) 集群深度融合,已完成逾20萬(wan) 畝(mu) 的技術服務覆蓋。數字化技術賦能的“蕪湖大米”,銷售價(jia) 格從(cong) 3元/斤提高至6元/斤,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有了規模經營,農(nong) 業(ye) 科技才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近年來,安徽不斷推動土地流轉,目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接近60%,同時還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6000萬(wan) 畝(mu) ,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的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種業(ye) 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芯片”育出新希望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今年更是提出“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足見其戰略意義(yi) 。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打造種業(ye) 強省目標,全麵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ye) 創新攻關(guan) 、企業(ye) 扶優(you) 、基地提升、市場淨化”五大行動,以“組合拳”促進種業(ye) 振興(xing) 。
3月2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公布《國家農(nong) 作物優(you) 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位於(yu) 安徽合肥的豐(feng) 樂(le) 種業(ye) 有6個(ge) 主導品種成功入選。“目錄將推廣品種劃分為(wei) 骨幹型、成長型、苗頭型和特專(zhuan) 型,引導推動品種更新換代,我們(men) 的‘兩(liang) 優(you) 5078’水稻品種就屬於(yu) 苗頭型,在長江中下遊種植,正常管理畝(mu) 產(chan) 可達700公斤,高產(chan) 田都在800公斤以上。”豐(feng) 樂(le) 種業(ye) 水稻研究院副院長吳曉亮說。
目前是水稻種子的銷售旺季,在蕪湖市南陵縣,“南陵早2號”的供不應求,讓育種專(zhuan) 家程太平很振奮。
南陵縣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水稻持續穩產(chan) 、高產(chan) 研究,2021年,新稻種“南陵早2號”一經安徽省審定推廣,便迅速引起省內(nei) 及周邊省份的關(guan) 注。
每年7月中旬,短短十幾天時間,長江流域雙季稻種植區的農(nong) 民都要冒著高溫搶收、搶種,非常辛苦,新稻種很好地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
“作為(wei) 特早熟品種,早稻收割、晚稻種植都可以提前或推遲10天左右,‘雙搶’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且還有中熟稻的產(chan) 量。”程太平說,2022年,除了在安徽省內(nei) 種植,“南陵早2號”還在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進行試種,效果很好,有的地方原本隻能種植一季稻,如今也打算開展雙季稻種植,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
據統計,截至2022年,安徽共有育繁推一體(ti) 化種業(ye) 企業(ye) 11家,居全國第二;全國種業(ye) 信用明星企業(ye) 前10強總數居全國第一;13家種業(ye) 企業(ye) 入選國家陣型,總數居全國第六。不但全省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還連續4年成為(wei) 全國水稻種子出口第一大省。
萬(wan) 餘(yu) 科技特派員領著農(nong) 民幹、帶著農(nong) 民賺
氣溫回升,眼下是皖北小麥起身拔節的關(guan) 鍵期,3月1日,科技特派員喬(qiao) 玉強來到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查看小麥長勢,指導村民開展春季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拔節肥追施,夯實夏糧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基礎。
喬(qiao) 玉強是安徽省農(nong) 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在他看來,農(nong) 業(ye) 要發展,農(nong) 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裏”?科技特派員的作用至關(guan) 重要。
“產(chan) 量增加、成本降低,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機械,每畝(mu) 糧食收益可以比周邊農(nong) 戶高出30%,大家一看就心動。”2022年,在張槐村的淙祥現代農(nong) 業(ye)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喬(qiao) 玉強推廣種植作物所研發的新品種“皖墾麥22”獲得大豐(feng) 收,畝(mu) 產(chan) 超過800公斤,引起了很多種糧大戶的關(guan) 注。今年,該品種在沿淮地區種植麵積達到15萬(wan) 畝(mu) 。
領著農(nong) 民幹、帶著農(nong) 民賺,像喬(qiao) 玉強這樣的科技特派員,目前安徽有一萬(wan) 多名。
近年來,安徽不斷鞏固完善科技特派員製度,深入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目前全省已選認17229名科技特派員,實現所有行政村“一對一”服務,培育市級標杆點16個(ge) 、縣級樣板點104個(ge) 、長期幫扶點1205個(ge) ,新建省級科技特派團143個(ge) 、工作站115個(ge) 、示範基地227個(ge) 。
在“幫村扶戶”的基礎上,科技特派員們(men) 開展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服務,與(yu) 服務對象建立利益共同體(ti) ,領辦合作社、農(nong) 業(ye) 企業(ye) 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在生物育種、智慧農(nong) 業(ye) 等領域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項目81項,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千萬(wan) 農(nong) 民家。
“以後的農(nong) 業(ye) ,應該是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的,坐在屋裏就能把地種好。”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描述了他心中的未來種糧場景。已經70歲的他,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深切感知著安徽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步伐。
安徽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安徽全省糧食總產(chan) 達820.02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比全國高3.6個(ge) 百分點;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比全國高10個(ge) 百分點。
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徐淙祥心中的場景,正在逐漸化為(wei) 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