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山島的故事(逐夢)
一
晨曦點亮他的夢境,並未喚醒他,喚醒他的是浙江省玉環市雞山島漁船“突突突”的馬達聲,此起彼伏,由遠而近,灌滿他的耳蝸和夢境。其實,比晨曦和馬達聲醒得更早的,是漁村石頭屋頂的一縷縷炊煙;比炊煙醒得更早的,是石頭屋裏的一盞盞油燈;比油燈醒得更早的,是即將出海的漁夫們(men) ,以及他們(men) 勤勞的妻子。
阿貴記憶裏的漁船馬達聲一直回響在他漂泊異鄉(xiang) 時的無數個(ge) 夢境裏,他在夢的泥塗灘上摳沙蟹,手掌插入細膩的海泥裏,任望潮的須爪翻上來纏住他的手臂,有微微的讓人興(xing) 奮的刺痛。
一個(ge) 夜晚,他無意中在網絡視頻上看到了他的“夢境”和“自己”——和他年紀相仿的討海人,麵對手機鏡頭現場直播討小海,釣魚抓蟹,幾萬(wan) 網友圍觀、購買(mai) ,剛出水的小海鮮供不應求。
我也可以直播啊!剛過而立之年的阿貴回到了雞山島這個(ge) 孤懸於(yu) 東(dong) 海之濱、玉環漩門灣之外、麵積隻有一點六平方公裏的小島上。一台直播設備、一條小船、一條叫小黑的大黑狗,伴隨他開始了新的人生。
海上起霧被困,腳被礁石劃傷(shang) ,大冬天脫光衣服跳進海裏撈回被風浪打下海的手機,洗地籠洗到天亮……這些都是常態,阿貴黝黑的臉龐永遠掛著笑,眼睛兩(liang) 旁很深的六道魚尾紋看起來很喜慶,他自嘲說:“凡事不要慌,先發個(ge) 朋友圈。”
最原始的大海氣息,剛從(cong) 海裏撈起來的小海鮮,日出日落,春暖花開,都通過他的視頻分享給天南地北的人們(men) 。開播一個(ge) 月,粉絲(si) 便過十萬(wan) 。素昧平生的網友們(men) 喊他“海島阿貴”,喜歡他的率真、誠信,喜歡他的海島式幽默和口音很重的浙普話,喜歡他的魚幹、海螺、野生黃魚等海貨。
每一次撒網、每一次拉網,他都會(hui) 默默感恩大海的饋贈。回鄉(xiang) 創業(ye) 不僅(jin) 賺了錢,還結識了天南地北的朋友,其中一些朋友還找到了雞山島,請他帶著去海釣,去荒島上撿海螺,撈潮水退去後礁石水坑裏留下的魚蝦螃蟹,高興(xing) 得像孩子。
火車村沙灘旁一塊岩石上,坐落著白色平房,那是阿貴租來準備開民宿用的。出海回來後,他會(hui) 慢慢走上山坡,推開插著鑰匙的木門,看看裝修進度。站在灑滿陽光的平台看向大海,他在海風裏仿佛聽見了自己小船馬達的聲音,看見了素不相識的朋友們(men) 上了他的小船去趕海,一船的歡聲笑語。他看見自己很忙碌,給他們(men) 燒海鮮和土菜,看他們(men) 坐在沙灘上吹著海風大快朵頤。他想,等生意好了,一定要把年紀相仿的同村兄弟們(men) 攏過來一起做。
除了周末妻子兒(er) 子會(hui) 從(cong) 岸上過來陪他,平時都是阿貴一個(ge) 人住在這裏。但他並不感到孤獨,和兒(er) 時一樣,當漁船的馬達聲灌滿耳蝸,那種焦慮感便蕩然無存,他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還要帶遠方的朋友們(men) 一起享受。
午後,我在沙灘上等阿貴駕船回來,看看他今天有什麽(me) 收獲。阿貴從(cong) 小船上依次將零零散散的幾隻螃蟹、小梅童魚、蝦狗彈往岸上碼,說今天收獲很小。說話時,他黝黑的臉上又漾起六道魚尾紋。
阿貴喊:“小黑!走,去兜一圈!”
小黑從(cong) 沙灘上飛奔過去,躍進海水,跳上小船。一人,一狗,一船,駛入粼粼的波光裏。
二
白色帳篷如繭,如蚌。蟲鳴聲從(cong) 繭的縫隙裏湧出。躺在雞山島火車村草坡的營地上,蟲鳴聲讓人悠閑安寧。燦爛的星光,旅人們(men) 的竊竊私語,微熱的海風,一起哄人入睡。
客人們(men) 告訴陳麒宇,雞山島這塊向海的草坡,潔淨如繭的白帳篷,連綿的天籟之聲,給了他們(men) 久違的深度睡眠。
父親(qin) 打魚拚得很,哪裏都敢去,從(cong) 小帆船到包下整條大船、整條漁業(ye) 生產(chan) 線,一路“開掛”,在雞山島造了最高的房子。陳麒宇繼承了父輩基因裏的闖勁。他在旅行中結識了幾個(ge) 設計師朋友,回到雞山島後,正好村裏想建民宿,他便將朋友們(men) 請到家鄉(xiang) 。沒想到朋友們(men) 瞬間喜歡上了這個(ge) 整潔、安靜的小島,於(yu) 是有了一宅一畫、望福裏等品質民宿。陳麒宇忽然覺得,在海島創業(ye) 也挺好。於(yu) 是,他在島上做起專(zhuan) 業(ye) 帳篷營地,取名“知野之也”。
來吧,讓心靈“撒個(ge) 野”。自然、空靈、夢幻、舒適的環境與(yu) 體(ti) 驗,是他想要給予客人們(men) 的。獨特,但不簡單。比如為(wei) 了提供最好的住宿品質,他請不同身高、年齡、性別的朋友反複試住。一個(ge) 小個(ge) 子女生說,浴巾架太高了。他說,馬上改。
第一年鄉(xiang) 村風格,第二年海島生活,第三年營地風格,之後升級帳篷裝備……他為(wei) 帳篷營地描繪的五年願景,在時光裏一一呈現。人們(men) 在魚鯗的香味裏沿著石階徜徉,在沙灘上漫步,出海捕撈,圍爐烤茶,為(wei) 家人親(qin) 手做咖啡和蛋糕,在晚風裏聽小型篝火音樂(le) 會(hui) ,聽當地越劇票友的嫋嫋越音,在帳篷裏憩息,靜待銀河從(cong) 海麵上升起。
時間仿佛慢了下來。
客人們(men) 的美好時光和個(ge) 人偏好也被他和小夥(huo) 伴們(men) 一一用心記錄。春節,客人們(men) 會(hui) 收到一份來自“鄉(xiang) 下親(qin) 戚”的驚喜——帳篷營地小夥(huo) 伴們(men) 親(qin) 手做的禮物。親(qin) 子活動時的照片,營地網紅小狗布朗尼的掛件,雞山島魚幹海味等,瞬間喚醒了在海島上的珍貴記憶。
“我們(men) 已經很久沒有像在雞山島那樣牽著手在夕陽下散步了。”
“我覺得這是我近幾年來最舒服的一次旅行。”
…………
陳麒宇曾經到浙西的山村裏旅遊,喜歡上當地人做的草帽、冰箱貼,以為(wei) 很貴,一問之下,都很便宜。他感到,這就是鄉(xiang) 村吸引人的地方,自然、質樸、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他想,這也許是中國鄉(xiang) 村發展不能丟(diu) 棄的寶貴元素吧。
他問過自己,如果不是雞山島人,還會(hui) 回來嗎?雞山島位於(yu) 玉環市東(dong) 部洋麵,距最近的幹江鎮棧台碼頭約3.4公裏,古代為(wei) 海防前哨,後為(wei) 繁盛的漁港。鼎盛時期常住人口近萬(wan) 人,如今常住人口隻有八百人,且大多為(wei) 中老年人。雞山島的文旅項目占了他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收益卻還沒到他收入的百分之五。交通不便,天氣善變,困難確實不少,他卻舍不得這個(ge) 地方,隻因那丟(diu) 不下的熱愛和責任。
鄉(xiang) 村的回歸,關(guan) 鍵是人的回歸,特別是年輕人的回歸。如今,他的團隊小夥(huo) 伴有的是玉環本土的,有的是外省的。他們(men) 都有股份,但這股份不白給,要用錢買(mai) ,這樣他們(men) 才會(hui) 更用心做事。也許有一天,雞山島會(hui) 成為(wei) 這些年輕人安身立命的地方,成為(wei) 他們(men) 安放情感和心靈的地方。
暮色降臨(lin) ,營地帳篷上的天空呈現奇異的粉紅色。陳麒宇閉上眼睛,讓自己成為(wei) 海島的聆聽者。蟲鳴聲漸次響起,一些海風在和風燭說話,一些海風在和剛剛生起的篝火共舞,無數生命在悄悄破土。他想起和小夥(huo) 伴們(men) 在這裏奮鬥的日日夜夜,那種感覺讓人溫暖,讓人心裏踏實,如同那句詩“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
三
他的記憶裏充盈著海鷗的鳴叫聲以及與(yu) 鳴叫聲關(guan) 聯的畫麵:晨曦點亮海島時,千萬(wan) 隻海鷗在飛翔鳴叫。石頭屋的木窗外,突然響起“啪啦啦”的撲翅聲,他偷偷拉開窗簾,看見幾隻海鷗停到窗台上,用鮮紅的喙啄食從(cong) 海灘上叼來的魚蝦,天空澄明,海水澄淨,看得清水底下的礁石。
80後陳毅曾跟著父親(qin) 在北方做過地暖生意,在縣城裏賣過閥門,記憶裏的海鷗鳴叫聲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召喚他回家。雞山島碼頭的房子原來出租給人開店,沒生意,不開了,放著可惜,正好兒(er) 子小寶在老家出生了,他便回來開起了海鮮餐館,取名“海韻”。他告訴自己,這不是心血來潮,更不能半途而廢。頭幾年,海島人氣不旺,生意不好做,一些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年輕人回來後又走了,他卻留了下來,長住島上,慢慢發展,整整六年了。
從(cong) 前喜歡呼朋喚友圖個(ge) 熱鬧的他,仿佛被眼前這片海水洗禮了一遍。一顆躁動的心變得安靜下來,反倒給了他捕捉市場需求、創新菜品的觀察力和行動力。
一年一度的闖海節,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來到雞山島。他們(men) 驚喜地“挖”到了陳毅餐館裏的美食寶藏——剁椒水潺魚、椒鹽皮皮蝦、油燜大蝦、酸湯花蛤肥牛等,迥異於(yu) 傳(chuan) 統的海島烹飪口味,且無比新鮮,以最快速度從(cong) 船頭到灶頭再到舌尖。他們(men) 不知道,廚房裏那個(ge) 大汗淋漓的掌勺大廚,和他們(men) 一樣年輕,每天都絞盡腦汁研究著年輕人的口味。
得空時,陳毅喜歡坐在餐館門前的木頭椅上,看歸航的人們(men) 忙著挑揀魚蝦,有時他自己也去挑;看阿婆阿嬸們(men) 圍坐在夕陽下剝紅蝦,不緊不慢地補網,或飛快地用小鏟子從(cong) 竹篾排上鏟下剛曬幹的小魷魚和蝦幹……眼前的一切使他安寧、自在,也給他力量,讓他做回了那個(ge) 樸素、踏實的海島少年。
兒(er) 子小寶下半年就要去市裏上學了。小寶說:“我想出去認識新的朋友。”
有人問他:“你爸爸一個(ge) 人留在島上怎麽(me) 辦?”
“我爸爸要開酒店賺錢養(yang) 家,將來好送我讀大學!”
年幼的小寶盼望著離開小島認識新的小朋友,而此刻他的父親(qin) 憧憬的是,多年後的某一天,小寶學成歸來,回到雞山島,開餐館、辦民宿,或者辦一個(ge) 幼兒(er) 園、一所學校,幫助無數海島的孩子快樂(le) 成長。這,已成了陳毅常常想象的畫麵。
末班航船隨著汽笛聲在暮光裏消逝後,小島仿佛與(yu) 世隔絕。但我知道,雞山島上的人們(men) 並不孤獨,他們(men) 在安靜地忙碌著,充實地生活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