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年年稻麥飄香
春雨落,萬(wan) 物新。眼下正值小麥拔節孕穗期,江蘇各地搶抓農(nong) 時,全力推進小麥春季田管工作,3500多萬(wan) 畝(mu) 小麥孕育著新一輪“豐(feng) 收”的希望。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yan) 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麵積,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
作為(wei) 全國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省之一,江蘇始終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夯實“耕”基,糧食產(chan) 量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yi) 斤以上;糧田變“良田”,奏響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春之歌”;穩產(chan) 保供,一片片“希望田”鼓起農(nong) 民口袋。闊步新征程,江蘇堅定將“農(nong) 業(ye) 現代化”視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不斷提升糧食價(jia) 值增值鏈條和供應鏈能力,為(wei) 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貢獻“一域之粟”。
夯實“耕”基,田野年年稻麥香
淮安市洪澤區三河鎮,2萬(wan) 畝(mu) 連片麥田一望無際、綠意盎然。農(nong) 田裏,自走式噴霧機來回穿梭噴灑農(nong) 藥,農(nong) 技人員指導種糧戶科學使用農(nong) 機管理麥田。生機勃勃的田間地頭,是江蘇穩守糧食耕地、豐(feng) 盈大國糧倉(cang) 的實幹圖景。
小麥是江蘇種植麵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小麥播種麵積常年保持在3500萬(wan) 畝(mu) 左右,這是什麽(me) 概念呢?相當於(yu) 320萬(wan) 個(ge) 標準足球場的麵積總和。”作為(wei) 江蘇農(nong) 科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楊傑的自豪感不言而喻:江蘇水稻播種麵積3300萬(wan) 畝(mu) ,再加上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全省糧食播種麵積常年穩定在8000萬(wan) 畝(mu) 以上,糧食總產(chan) 量穩定在700億(yi) 斤以上,去年更是在應對複雜的外部環境、疫情和極端高溫幹旱情況下,糧食總產(chan) 753.8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
“現在出門就是稻田,我們(men) 的水鄉(xiang) 又回來了。”59歲的王宏濤家住靖江市生祠鎮生祠村。幾個(ge) 月前,村裏原先對外承包的130畝(mu) 耕地不再種植中山杉,而是收回到村辦稻穀種植合作社,重新種上了水稻。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督查激勵通報,靖江因耕地保護工作突出榮列其中。
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希望的田野”才能年年稻麥飄香。尤其是我省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保護耕地”被視作安全紅線、發展底線,從(cong) 前為(wei) 經濟發展打造的草坪、苗木、花卉等被作為(wei) 重點整治對象,通過清理騰退、強化管護等措施,分類推進整治優(you) 化。“保護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穩明天的飯碗,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為(wei) 糧食安全夯實‘耕’基。”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相關(guan) 負責人說,江蘇規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yan) 格執行國家“占一補一、占優(you) 補優(you) 、占水田補水田”等要求,在全國率先堅持“先補後占”,著力提升補充耕地質量,確保占補平衡落實到位。“十三五”以來,全省共形成新增耕地近100萬(wan) 畝(mu) ,有效保障了全省耕地占補平衡的落實。
全力守好“米袋子”,在高基數、高起點上再奪豐(feng) 收。江蘇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堅決(jue) 遏製新增“非農(nong) 化”“非糧化”問題,做好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試點。“今年國家已經下達糧食、大豆和油料生產(chan) 目標,中央還將與(yu) 省委省政府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shu)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近期已下達各市糧食和油料生產(chan) 目標,各地正緊盯麵積產(chan) 量目標任務,充分挖掘糧食生產(chan) 麵積增長潛力,逐級分解落實糧食生產(chan) 考核指標,做到每個(ge) 縣(市、區)糧食播種麵積隻增不減,確保完成中央下達我省的糧食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目標任務。下一步,將嚴(yan) 格落實耕地利用優(you) 先序,堅持良田糧用,盤活利用沿海灘塗鹽堿地、丘陵山區等土地資源。
糧田變“良田”,數字農(nong) 業(ye) 大顯身手
田間有“耳目”、雲(yun) 端有“大腦”,地裏有“醫生”,春耕時節,數字技術讓江蘇的糧田變“良田”,農(nong) 民從(cong) “會(hui) 種地”變成“慧種地”。
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的廣闊農(nong) 田上,無人機、植保機忙忙碌碌,農(nong) 民穿著皮鞋也能下地“種”田。“現在種田和祖輩那時完全不一樣,與(yu) 其說是‘種’田,不如說是‘管理’田。”46歲的“農(nong) 二代”倪清通過流轉承包,今年將完成1300畝(mu) 的水稻、小麥種植。眼下正是春季田間管理的關(guan) 鍵期,大麵積的耕地噴灑農(nong) 藥除草,過去靠“人海戰術”,如今則是“機器人下地”。倪清說:“過去緊趕慢趕,也要做好幾天的活,如今半天就忙完了。”
“農(nong) 業(ye) 機械化、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托穩了種糧農(nong) 民的信心,也吸引更多年輕人紮根農(nong) 業(ye) 一線。”海安市隆政街道聯合村村民於(yu) 清榮感歎。近年來,於(yu) 清榮的家庭農(nong) 場試驗示範推廣稻麥新品種30多個(ge) ,累計投資750多萬(wan) 元推進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添置各類農(nong) 機60餘(yu) 套,倉(cang) 庫擴容至4000多噸,烘幹設施日烘幹能力達80噸,形成稻麥種植、收割、收購、烘幹、倉(cang) 儲(chu) 、銷售等“一條龍”,年產(chan) 值達450萬(wan) 元。
乘著智能灌溉技術的東(dong) 風,如皋市浦東(dong) 社區試點建設泵站、渠道、農(nong) 田“三位一體(ti) ”的節水灌排係統,實現渠道水位恒定和田間自動灌水,同時可通過手機APP進行遠程控製,困擾農(nong) 戶多年的“下遊無水”“溢堤毀渠”曆史問題終得解決(jue) 。如皋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柳傑軍(jun) 深有感觸,田野萬(wan) 象“耕”新——“95後”“返鄉(xiang) 大學生”“新農(nong) 人”帶著新技術、新理念活躍鄉(xiang) 村一線,種糧老手負責田間培管,年輕人負責“指揮”機器、擴大種植規模……如今,如皋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67萬(wan) 噸,其中優(you) 質小麥良種、優(you) 質食味稻米種植占比分別達98%、80%。
農(nong) 技一小步,農(nong) 業(ye) 一大步。農(nong) 業(ye) 現代化,不僅(jin) 讓農(nong) 民有了“聚寶盆”,也讓良田產(chan) 出更多好糧。數據顯示,去年,我省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71.8%,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5%,均高於(yu) 全國近10個(ge) 百分點。
以“數字技術”“數據要素”應用為(wei) 核心的數字農(nong) 業(ye) ,是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未來,江蘇將深入實施智慧農(nong) 業(ye) 升級賦能行動,不斷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自動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首先,強化數字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nong) 業(ye)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水、土、生態等各類信息監測網絡,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其次,強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全麵推進農(nong) 業(ye) “智改數轉”,培育一批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打造一批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化農(nong) 場,創建一批全程貫通的特色產(chan) 業(ye) 鏈數字化試點縣。最後,強化數字農(nong) 業(ye) 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蘇農(nong) 雲(yun)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平台作用,打通數據分割壁壘,拓展一批覆蓋全省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全麵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
穩糧保供,以實際行動端穩“中國飯碗”
雖然我省糧食生產(chan) 總體(ti) 穩定、供給充裕,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糧食供需總體(ti) 仍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實現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壓力依然較大。如何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我省推出一係列實際行動:
提升糧食綜合產(chan) 能,重點在“保”“提”“擴”上下功夫。保產(chan) 量,一手抓主糧和大豆、油料,確保不折不扣完成生產(chan) 任務,穩住750億(yi) 斤糧食總產(chan) ,一手抓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確保全省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120萬(wan) 頭左右、蔬菜播種麵積穩定在2100萬(wan) 畝(mu) 左右;提產(chan) 能,以實施新一輪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為(wei) 契機,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建設一批智慧園區、數字農(nong) 場,打造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提升糧食生產(chan) 精細化水平,示範帶動麵上均衡增產(chan) ;擴來源,樹立大食物觀,通過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如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禽林畜等生態種養(yang) 業(ye) ,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建設食用菌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合理安排設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布局等。
糧增產(chan) 人增收,反過來,人增收勢必更有意願推動糧增產(chan) 。江蘇地處南北氣候過渡的沿海地區,近年來,洪澇、風災、高溫幹旱等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給穩糧保供、農(nong) 民增收帶來巨大挑戰。如何讓種地者安心、種糧者不虧(kui) ?2022年,江蘇省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收入達64.28億(yi) 元,保費規模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為(wei) 全省818萬(wan) 戶次農(nong) 戶提供風險保障1615億(yi) 元。3月30日,江蘇上線“農(nong) 業(ye) 保險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將進一步對自然災害風險提前分析研判,推動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補貼更快到達農(nong) 戶手中。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我們(men) 的政策要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賺、得實惠,糧食主產(chan) 區不吃虧(kui) 、多產(chan) 糧。”揚州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研究院院長陸建飛建議,要製定完善糧食生產(chan) 扶持政策清單,加快構建價(jia) 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ti) ”的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政策體(ti) 係,完善落實促進糧食生產(chan) 的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jia) 等政策,加快推廣“種糧一體(ti) 化”生產(chan) 經營機製,創新糧食訂單生產(chan) 經營模式,實現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確保農(nong) 民種糧掙錢得利;與(yu) 此同時,嚴(yan) 格落實產(chan) 糧(油)大縣獎補政策,加大涉農(nong) 資金分配向產(chan) 糧(油)大縣傾(qing) 斜力度,深入推進優(you) 質糧食工程,推動形成糧食興(xing) 、產(chan) 業(ye) 旺、經濟強的良性循環。(王夢然 王建朋 顏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