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桌上的大食物觀
原標題:四川人桌上的大食物觀
“剛采的筍子,不能放在外頭曬太久哦!”3月30日下午,陳雷招呼工人加緊把剛采收的竹筍清洗、預冷。按照約定,清明節前,這位內(nei) 江隆昌市界市鎮王家寺村的竹子種植大戶要向成都和重慶分別供應鮮竹筍20噸。
瞅準鮮竹筍這個(ge) 行業(ye) 的前景,界市鎮以王家寺村為(wei) 中心,打造出全省首批竹業(ye) 產(chan) 業(ye) 現代園區和3萬(wan) 餘(yu) 畝(mu) 的筍用竹基地。眼下,這片“川東(dong) 竹海”每年能提供春筍1.5萬(wan) 噸以上。
不隻是竹筍。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開局起步之年,四川積極開展係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力讓“天府糧倉(cang) ”更豐(feng) 富、更多元、更多樣。
四川這樣做的動力和底氣是什麽(me) ?開展係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還要補齊哪些短板?在記者近日的采訪中,問號逐漸拉直。
壓力與(yu) 動力
糧食增產(chan) 增收潛力逼近上限,需要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助攻”
“積極開展係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是四川現實所需。”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特色產(chan) 業(ye) 處有關(guan) 負責人看來,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背景下,四川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嚐試更多向森林、草原、河流和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有著多重現實的考量。
其中,讓糧倉(cang) “多裝糧”和讓農(nong) 戶“得票子”是主因。先看“多裝糧”。穀非地不生。眼下,全省有耕地麵積1億(yi) 畝(mu) 左右,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全國二分之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坦言,想要在有限的耕地麵積和現有的科技水平下,大幅提升四川糧食總產(chan) 量並不現實。
記者注意到,此前印發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cang) ”行動方案》提及,到2025年,全省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730億(yi) 斤左右。因此,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四川除了穩定增加糧食產(chan) 量,還要多渠道開發食物來源。
再看“得票子”。“多渠道開發食物的過程,也是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過程。實踐證明,通過產(chan) 業(ye) 促農(nong) 增收,某種程度上就是通過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促農(nong) 增收。”省委農(nong) 辦有關(guan) 負責人透露,受人工投入居高不下等因素影響,四川絕大部分地區每畝(mu) 水稻的每季種植收益僅(jin) 300元左右,且仍在收窄。
在這一背景下,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扮演了促農(nong) 增收主力軍(jun) 的作用。去年,全川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5964.3億(yi) 元,畜禽、水果和蔬菜貢獻率超過八成。在去年全省農(nong) 村居民收入構成中,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收入的貢獻率僅(jin) 次於(yu) 勞務收入。
為(wei) 何多渠道開發食物來源能夠更明顯地促農(nong) 增收?
“因為(wei) ,主食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市場對於(yu) 非糧食食物需求越來越大,並且,這種趨勢仍在持續,為(wei) 四川培育壯大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帶來了更多的需求端利好。”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食物與(yu) 營養(yang) 谘詢委員會(hui) 主任陳萌山介紹,從(cong) 1978年到2022年,全國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原糧(主糧)消費量已由247公斤下降到130公斤,“蔬菜和肉蛋奶魚消費量等卻在大幅增長。”
優(you) 勢與(yu) 底氣
有曆史傳(chuan) 統和資源稟賦,15種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居全國首位
“四川人的餐桌從(cong) 來就很豐(feng) 富,這也塑造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藍紅星介紹,多渠道開發食物資源,四川有著悠久的傳(chuan) 統。
例如,三星堆的考古發現證明,巴蜀先民很早就開始捕魚、狩獵以供果腹之需。同時,曹操在《四時食製》中,特別記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wei) 醬”,被認為(wei) 是四川“稻漁綜合種養(yang) ”的早期版本。而聞名天下的四川火鍋,更是將四川江河湖泊、山林田間所產(chan) 的菜肴囊括其中。
延續傳(chuan) 統,四川以多渠道開發食物來源的底氣是什麽(me) ?“首先,農(nong) 業(ye) 資源富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徐芝文表示,四川集齊了除海洋和沙漠之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在獨特的氣候條件下,四川成為(wei) 全球34個(ge)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農(nong) 產(chan) 品種類多樣。這些為(wei) 多渠道開發食物來源提供了可能。
在水產(chan) 養(yang) 殖上,作為(wei) “千河之省”的四川,一直是全國主要淡水魚類供應基地。此外,四川還是全國三大林區之一——西南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全省擁有森林2.92億(yi) 畝(mu) 、可利用天然草原麵積2.65億(yi) 畝(mu) ,是全國有名的森林食品產(chan) 地和畜牧主產(chan) 區。換言之,四川有著向森林草原河流要熱量、要蛋白的先天優(you) 勢。
除了先天優(you) 勢,四川多渠道開發食物還有著良好的產(chan) 業(ye) 基礎。
“四川的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已經整體(ti) 成勢。”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肖小餘(yu) 介紹,近年來,四川一直把培育壯大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促農(nong) 增收和擦亮農(nong) 業(ye) 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抓手。眼下,川果、川菜、川糧油、川牛羊和川魚等均在全國乃至世界產(chan) 業(ye) 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省共有15種可食用的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全國首位。”
其中,在主要初級農(nong) 產(chan) 中,川豬、川油和川菜擁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四川常年出欄生豬6000萬(wan) 頭、占全國十分之一左右,自古有“川豬安天下”的說法。去年,全省油菜籽產(chan) 量突破350萬(wan) 噸,位居全國首位,被業(ye) 界讚歎“菜油看四川”。同時,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冬春蔬菜生產(chan) 優(you) 勢區和“南菜北運”生產(chan) 基地,去年全川蔬菜產(chan) 量超過5300萬(wan) 噸,位居全國第四位。
短板與(yu) 課題
“小散弱”問題突出,“沉睡的資源”待挖掘
“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是一項係統性工程。”在走訪中,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提及:四川若要多渠道開發食物來源,首要在於(yu) “補短板”。
四川的短板是什麽(me) ?在省農(nong) 科院副院長張雄看來,四川當前突出短板有四: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未能用供給側(ce) 引領消費端;經營方式以小規模種植養(yang) 殖為(wei) 主,導致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終端產(chan) 品種類散,導致供給出現結構性短缺或過剩;絕大部分產(chan) 品加工率不高、品牌偏弱,導致缺乏領軍(jun) 型產(chan) 品。
“這些問題組合起來,就會(hui) 影響全鏈條的綜合競爭(zheng) 力和各環節的效益,也會(hui) 影響四川多渠道開發食物的進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舉(ju) 例,綜合氣候等因素來看,四川是全國最有條件發展食藥用菌的省份,截至目前,全川發現581種食用菌、196種藥用菌,但目前進入大規模種養(yang) 階段的隻有32種,僅(jin) 占可開發資源的4.1%。
“過去幾年,小小的羊肚菌、鬆茸都已經風靡全國。在未開發的菌種中,還藏著更多的‘羊肚菌’和‘鬆茸’等待挖掘。”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吳德表示,如何激發這些“沉睡的資源”,仍是今後的重要課題。
不隻是食用菌。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坦言,就算是四川開發較為(wei) 充分、種植養(yang) 殖規模較大的特色產(chan) 業(ye) ,也麵臨(lin) 著“大而不強”的局麵。
不強,主要體(ti) 現在加工和品牌方麵。就川果而言,作為(wei) 全國最大的石榴、獼猴桃和晚熟柑橘產(chan) 區,本該牢牢掌握市 場話語權、定價(jia) 權,但是,卻有不少產(chan) 品淪為(wei) “原材料”。作為(wei) 參照係的水果大省山東(dong) ,“煙台蘋果”“日照櫻桃”“壽光蔬菜”均已形成較為(wei) 完備的“種植—加工—營銷”體(ti) 係。同樣是農(nong) 業(ye) 大省的河南,過去20多年則完成了從(cong) “中國糧倉(cang) ”向“中國廚房”的轉變,牢牢占據著火腿腸、水餃等特色產(chan) 品深加工產(chan) 品的銷售市場。
“可以說,沒有好種子就沒法開發更多食物,沒有加工能力就不能提升銷售半徑,沒有品牌就沒有議價(jia) 能力。”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補短板”應該與(yu) 各渠道食物資源開發同步推進,讓四川的係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之路更快、更穩。
方向與(yu) 路徑
補短板與(yu) 拓渠道並舉(ju) ,讓“川字號”有量有名
如何係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示範創建?“首先是有針對性地補短板。”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市場與(yu) 信息化處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眼下,四川正聚焦生豬、油菜等四川有基礎、有規模、有特色的領域打造種業(ye) 集群,早日實現川種振興(xing) 。同時,以推進農(nong) 產(chan) 品烘幹冷鏈物流全程試點縣建設和打造“天府糧倉(cang) ”省級公用品牌為(wei) 抓手,加快強化加工業(ye) 品牌弱項。
補短板,還要與(yu) 食物多元化開發的渠道緊密結合。
此前四川提出,除穩定增加糧食產(chan) 量之外,還要大力提升果蔬生產(chan) 設施、建設“天府森林糧庫”、發展飼草產(chan) 業(ye) 和設施漁業(ye) 。
具體(ti) 來說,果蔬生產(chan) 設施的提升,重點是實施果蔬生產(chan) 設施提升工程,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chan) 基地,改造提升蔬菜大棚設施設備。鼓勵利用荒山荒坡發展設施無土栽培蔬菜,引導企業(ye) 發展植物工廠,發展省力高效設施果園。
打造“天府森林糧庫”,主要思路是挖掘木本糧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等資源,力爭(zheng) 到2030年,盤活林地1億(yi) 畝(mu) ,生產(chan) “林糧”2000萬(wan) 噸,實現產(chan) 值3000億(yi) 元,打造全國“森林糧庫”建設示範省。
發展飼草產(chan) 業(ye) ,則是為(wei) 川牛羊提供更多“口糧”,並緩解天然草原生態壓力。而發力設施漁業(ye) 的路徑,則是在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yang) 、稻漁種養(yang) 循環基礎上,因地製宜發展“魚稻共生”“魚菜共生”“漁光一體(ti) ”等養(yang) 殖模式。同時,積極發展流水養(yang) 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yang) 殖、工廠化循環水養(yang) 殖。
“四川還會(hui) 繼續探索開辟更多的食物來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舉(ju) 例,在向微生物要食物方麵,加大動物蛋白替代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創製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微生物單細胞蛋白肉、生物培育肉、昆蟲蛋白肉等,以滿足更加多樣化的食物需求。(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成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