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特色稻米促產業鏈延伸(經濟聚焦)

發布時間:2023-04-25 16:2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來,天津市津南區改善生態環境,推進小站稻振興(xing) ,持續擴大種植規模,帶動了當地農(nong) 戶增收致富。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當地進一步選育優(you) 良品種,延伸拓展小站稻產(chan) 業(ye) 鏈條,不斷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活力。

  ——編 者

  每天淩晨3點起床,是天津市津南區八裏台鎮種糧大戶李樹增的習(xi) 慣。“4月以來,農(nong) 事越來越多,頭等大事是把種苗育好。”走進育秧大棚,隻見幾十袋稻種浸泡於(yu) 水池之中,每個(ge) 編織袋都被劃開一道細口,池內(nei) 泛起串串氣泡。“這就是我今年重點種植的小站稻品種‘津川1號’。要讓種子‘喝’夠水,苗才會(hui) 長得壯!”李樹增說。

  天津小站稻曆史悠久,因發源於(yu) 津南小站地區而得名。在津南區,當地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大力實施小站稻振興(xing) 計劃,種植規模不斷增大,品種持續改善提升,促進了農(nong) 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天津小站稻品種已全部采用自育品種,‘津原89’‘津育粳22’等品種廣泛推廣,‘金稻919’‘天隆優(you) 619’‘津川1號’等品種麵積逐步擴大。”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天津小站稻種植麵積已連續兩(liang) 年穩定在100萬(wan) 畝(mu) ,優(you) 良品種覆蓋率達100%。

  修複生態環境

  擴大種植規模

  馬廠減河的一泓碧水,沿著廣袤的稻田,自東(dong) 向西蜿蜒穿越津南區,給小站稻提供了豐(feng) 富的淡水資源。

  “小站稻米粒白裏透青,蒸後黏香適口、回味甘醇。我們(men) 每年隻種一季,生長期為(wei) 170天左右。這裏晝夜溫差大,具備種出高品質水稻的自然優(you) 勢。”李樹增說。

  上世紀70年代,受幹旱等多種因素影響,馬廠減河水量持續減少,津南區小站稻種植麵積也從(cong) 最高時的23萬(wan) 畝(mu) ,縮減到上世紀90年代的1000餘(yu) 畝(mu) 。

  李樹增經常逛農(nong) 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看著琳琅滿目的大米品種,卻沒有小站稻,心裏很不是滋味。“小站稻是咱津南區的‘金字招牌’,不能在我們(men) 這代人手裏失傳(chuan) 了。”

  “近年來,由於(yu) 水情條件的持續改善、機械化技術的普及、簡化栽培技術的推廣和部分水利設施的修繕,特別是2012年以來,津南域內(nei) 主要河流水量持續恢複,‘以水定產(chan) ’複種小站稻具備了廣泛的可行性。”津南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副主任石軍(jun) 說。

  作為(wei) 種糧大戶和農(nong) 業(ye) 能人,李樹增複不複種,很多農(nong) 戶都盯著。“解決(jue) 了水的問題就能成,我先種上400畝(mu) 試試!”2012年,李樹增下定決(jue) 心,果斷開工。

  平整土地、挖溝渠、建泵站……李樹增帶著大夥(huo) 兒(er) 大幹一個(ge) 冬天,換得來年400畝(mu) 小站稻的大豐(feng) 收。看到李樹增種稻實現豐(feng) 收,不少農(nong) 戶種植積極性更高了,陸續跟進種植。

  2018年,天津啟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主城區與(yu) 濱海新區之間,736平方公裏土地被劃為(wei) “綠屏”。作為(wei) 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和小站稻產(chan) 區之一,津南區本著“宜林則林、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果則果”的原則,將小站稻大規模複種與(yu) “綠屏”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我們(men) 在持續推動水係連通的基礎上,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石軍(jun) 介紹,津南區打造了高標準小站稻示範區、千畝(mu) 稻田展示區、會(hui) 館小站稻種植區,全區小站稻種植麵積從(cong) 2016年的1.8萬(wan) 畝(mu) ,快速發展到2022年的5.7萬(wan) 畝(mu) ,播種麵積和總產(chan) 量均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

  選育優(you) 良品種

  打造種源優(you) 勢

  “種糧食,一粒好種難求。”李樹增說,大規模複種之前,本地一些農(nong) 戶也曾零星種植小站稻,但受製於(yu) 選種等因素,種出的水稻在品質、口感上不盡如人意。

  天津市農(nong) 科院農(nong) 作物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2017年之前,天津小站稻優(you) 質稻覆蓋率不足全市種植麵積的25%,優(you) 良品種覆蓋率低成為(wei) 製約天津小站稻振興(xing) 的瓶頸。

  “這是崔晶博士推廣的‘津川1號’,老人們(men) 吃過都說,這就是小站稻原來的味道:入口軟糯,香甜微微。”李樹增指著一鍋新煮的米飯說。

  崔晶是天津農(nong) 學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的首席專(zhuan) 家。多年來,崔晶對小站稻不斷改良,經過反複試驗,培育出優(you) 勢明顯的小站稻新品種“津川1號”。

  2021年,在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崔晶和李樹增相識,兩(liang) 人一拍即合。2022年,李樹增試種500畝(mu) “津川1號”,收成遠超預期,品質很高。

  “隻有培育出優(you) 質、穩定的品種,小站稻才能真正振興(xing) 。”石軍(jun) 介紹,近年來,津南區努力提升育種水平,小站稻育種正在從(cong) 點狀突破向合力推進轉變。

  2017年,津南區整合多家農(nong) 業(ye) 和種子企業(ye) ,成立金穀農(nong) 業(ye) 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力培育小站稻優(you) 質品種。“我們(men) 研發的‘小站稻1號’,如今已經完成了7代選育工作。”金穀集團小站稻培育基地管理員陳越說。

  近幾年,津南區建成後營小站稻種源研發基地、西小站小站稻種繁育基地、小黃莊小站稻種植新技術示範基地,並與(yu) 天津農(nong) 學院、天津市農(nong) 科院等單位深入合作,加快培育小站稻優(you) 良品種,為(wei) 推動小站稻品種繁種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促進農(nong) 旅融合

  提升品牌價(jia) 值

  “對於(yu) 津南區來說,小站稻振興(xing) 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抓手。”津南區委書(shu) 記王寶雨介紹,“在津南區,小站稻平均畝(mu) 產(chan) 超1000斤,農(nong) 民畝(mu) 均純收益為(wei) 400元左右。”此外,津南區還積極推廣稻蟹立體(ti) 種養(yang) 模式,2022年稻蟹種養(yang) 麵積擴充至2.9萬(wan) 畝(mu) ,畝(mu) 產(chan) 河蟹約30斤,畝(mu) 均增收在1000元。

  近年來,津南區將小站稻作展覽館、稻香源千畝(mu) 稻田展示區等稻耕文化旅遊資源串聯成線,打造“農(nong) 業(ye) +旅遊”深度融合的市民近郊出行目的地。津南區還舉(ju) 辦了三屆稻米節,進一步擴大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影響力。2020年,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係統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認定為(wei) 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去年10月,小站稻入選首批國家農(nong) 業(ye) 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跨入了國家級農(nong) 業(ye) 品牌行列。

  在位於(yu) 葛沽鎮的佳沃葛沽農(nong) 業(ye) 現代產(chan) 業(ye) 園,市民劉爽時常帶孩子到農(nong) 業(ye) 科技館參觀。“在這裏,孩子不僅(jin) 能了解小站稻的耕作文化,還能感受現代農(nong) 業(ye) 的魅力。”劉爽說。

  作為(wei) 津南區重點引進的項目,佳沃葛沽農(nong) 業(ye) 現代產(chan) 業(ye) 園於(yu) 2021年7月正式開園,將小站稻稻作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展示水稻發展曆史和種植過程。開園至今,產(chan) 業(ye) 園已累計接待遊客40萬(wan) 餘(yu) 人次。

  以小站稻振興(xing) 計劃為(wei) 引領,津南區促進小站稻農(nong) 旅深度融合,有力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2年,津南區以小站稻種植為(wei) 主要收入來源的31個(ge) 未整合村的村集體(ti) 收入累計超7760萬(wan) 元,其中,村集體(ti) 收入超100萬(wan) 元的有22個(ge) ,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2萬(wan) 元。

  “未來5年,我們(men) 將穩定小站稻種植麵積,不斷推動綠色、生態化種植,提升稻米品質,加快培育關(guan) 鍵品種,奠定小站稻原產(chan) 地種源地位,不斷提升小站稻品牌和產(chan) 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王寶雨說。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25日 第 10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