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譜寫飛天夢想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3-04-28 09:5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發布,小小“嫦娥石”為(wei) 中國再添“太空印記”,“羲和”“誇父”雙星逐日,“句芒”就位助力低碳減排……一個(ge) 個(ge) 非凡成就,記錄著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共同鑄就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的航天征程。4月24日是第八個(ge) “中國航天日”。麵向未來,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腳步,將邁得更穩更遠。

  西柏坡、周莊、楊柳青、古田……一個(ge) 個(ge) 閃亮的名字,將永久印刻在火星上。

  4月24日,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yi) 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這份彩色影像圖由“天問一號”獲取的14757幅影像數據處理而成。借助影像,科學家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火星地理實體(ti) ,國際天文聯合會(hui) 根據相關(guan) 規則,將其中22個(ge) 地理實體(ti) 以中國人口數小於(yu) 10萬(wan) 的曆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天問一號”獲取的科學探測數據,為(wei) 人類深入認識火星作出中國貢獻。

  問天,問月,問星河。我國航天發射次數2022年達到64次,再創曆史新高,重大航天工程成就斐然。中國航天人努力拚搏、踔厲奮發,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譜寫(xie) 出飛天夢想的新篇章,為(wei)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中國航天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

  此時,距離地球400公裏的浩渺太空中,“T”字基本構型的中國空間站正在遨遊蒼穹,3名中國航天員正置身其中執行各項科學任務。每隔90分鍾,這個(ge) 人類航天器就會(hui) 從(cong) 我們(men) 上空飛過。

  “天宮”夢圓,鑄就中國航天的時代豐(feng) 碑。就在去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30年;今年也是國家航天局成立30周年。兩(liang) 個(ge) 30年,見證著中國航天的不凡曆程。以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為(wei) 代表,回望過去一年,我國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正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小小“嫦娥石”,映照大夢想。2022年中秋節前夕,我國科學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並命名為(wei) “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也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中國再添“太空印記”。

  “羲和”“誇父”雙星逐日。去年,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創下多個(ge) 國際首次,已觀測到上百個(ge) 太陽爆發活動。“誇父一號”開啟探日之旅,成功發射並發布首批科學圖像。這兩(liang) 顆探日衛星各有側(ce) 重,將共同提升我國在世界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實驗室)成立,助力深空探測事業(ye) 行穩致遠。“深空探測成為(wei) 科技競爭(zheng) 的製高點,要求我們(men) 一步一個(ge) 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深空探測實驗室執行主任關(guan) 鋒介紹,深空探測實驗室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一年來,實驗室緊緊圍繞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支撐探月工程與(yu) 行星探測工程實施,在月球、行星及小行星、太陽係邊際探測等領域研究不斷深入,引領未來深空探測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高分專(zhuan) 項構建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骨幹網,遙感應用服務中國,惠及全球。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我國天地一體(ti) 化的空間基礎設施體(ti) 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在軌工作衛星位列世界第二,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句芒”就位,遙瞰祖國綠水青山,助力低碳減排;商業(ye) 航天捷報頻傳(chuan) ,穀神星一號、天龍二號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實現移植深耕,推動智慧城市、太空育種等新業(ye) 態發展……一個(ge) 個(ge) 非凡成就,記錄著這一年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共同鑄就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的航天征程。

  叩問蒼穹,共同探索宇宙奧秘

  “格物致知,叩問蒼穹”,這是2023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今年主題意在秉承發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鬥精神,倡導公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格物致知,不斷探索宇宙奧秘。

  過去一年,在距離地球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多次開講,中國航天員為(wei) 孩子們(men) 上了一堂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些妙趣橫生的太空授課,在億(yi) 萬(wan) 青少年的心中種下科學和夢想的種子。

  天宮夢想成就於(yu) 璀璨星河,閃耀出更廣更遠的光芒。幾天前,一場別開生麵的“天地對話”展開。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多名青少年代表,和此刻仍在太空執行任務的中國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連線對話,旨在激勵青少年朋友熱愛航天事業(ye) ,攜手並肩探索宇宙,建設人類共同的美好家園。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國人的夢想,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建造中國空間站的目的,正是要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提供科學研究平台。中國的璀璨群“星”,為(wei) 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jian) 表示,中國航天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原則,初步構建了以合作協定為(wei) 指導、合作機製為(wei) 依托、合作大綱為(wei) 抓手的航天國際合作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導、各方參與(yu) 的良好局麵。國家航天局成立30年來,我國已與(yu) 43個(ge) 國家或地區、6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136項航天領域合作文件,與(yu) 9個(ge) 國家航天機構簽署了航天合作大綱,建立17個(ge) 航天合作機製。

  新時代以來,我國與(yu) 國際科學家共同開展月球與(yu) 火星的探測數據分析。長征係列運載火箭迄今已為(wei) 22個(ge) 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52次國際商業(ye) 發射,將70顆各類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嫦娥四號”搭載荷蘭(lan) 、德國、瑞典、沙特4個(ge) 國家的科學載荷,為(wei) 中外科學家提供探索空間、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的平台。國家航天局主導實施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中歐“雙星計劃”、中法海洋衛星、中法天文衛星、中意地震電磁衛星等已成為(wei) 國際航天工程合作領域新亮點。

  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腳步,將邁得更穩更遠

  麵向未來,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腳步將邁得更穩更遠。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wei) 仁院士透露,探月工程四期已經獲得國家立項批複,未來包含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

  “我們(men) 計劃於(yu) 2024年前後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嫦娥六號將從(cong) 月球背麵采集更多樣品,爭(zheng) 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嫦娥七號則計劃2026年前後發射,準備在月球南極著陸,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爭(zheng) 取能找到水。”吳偉(wei) 仁介紹,今後還將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與(yu) 相關(guan) 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嫦娥八號準備在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hui) 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飛躍器以及若幹科學探測儀(yi) 器。”

  從(cong) 今年起,我國“天宮”空間站正式進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根據任務規劃,中國航天員將進行常態化值守。“載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投入較少、發展較快、成果較多、可持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在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進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後,每年將發射2艘載人飛船,1至2艘貨運飛船。

  據介紹,今年5月,我國計劃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10月,將發射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兩(liang) 次載人飛行任務期間,將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和貨物氣閘艙出艙任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教育等活動。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穩健。重型運載火箭、天問三號火星采樣返回、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演示驗證任務等正穩步推進工程國家立項。天問二號發射任務已有具體(ti) 時間表,計劃於(yu) 2025年前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中,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等任務,正在穩步推進。2035年前,我國將建成以北鬥係統為(wei) 核心,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ti) 係,為(wei) 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航天將為(wei)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5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