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束光,在創新中持續閃亮
湖北武漢未來科技城,128米高的“馬蹄蓮”形狀的大樓,是光穀地標。
極目智能公司的仿真實驗室裏,主管研發的副總經理王述良正和同事緊盯電腦,手打方向盤,適時調整數據。“通過自主研發的視覺技術,一個(ge) 攝像頭,就能實現標準L2級智能駕駛。”王述良說,憑借這樣的最新技術,企業(ye) 成功打開海外市場。
“這裏是匯集國際一流人才的‘光穀大腦’,創新與(yu) 全球同步,必須爭(zheng) 分奪秒。”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中國光穀,也即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這裏誕生了中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ge) 光電傳(chuan) 輸係統,成為(wei) 唯一以“光”命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3年、2018年、2022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赴光穀考察,指出“湖北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
光穀之“光”是什麽(me) ?“獨樹一幟”靠什麽(me) ?孜孜追光35年,這束光在新時代為(wei) 何更耀眼?
走進光穀可以找到答案。
一束激光,變身“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華工科技激光工藝研究實驗室,工程師王熙澤啟動機器,激光束濺起火花。101秒後,薄度0.6毫米、周長3.5米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焊接完成,“這是國內(nei) 首套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激光焊接係統,攻克了一係列技術難題。”
一根光纖,不斷刷新光通信傳(chuan) 輸紀錄。中國信科集團烽火通信公司,智慧光網絡通信設備調測實驗室裏,研發人員匡立偉(wei) 正在測試信號,“這個(ge) 係統全球領先,一根光纖上,能支撐超千萬(wan) 用戶同時高清視頻直播。”
一條產(chan) 業(ye) 鏈,“卡脖子”堵點躍升全鏈條國產(chan) 化。登上30米高的拉絲(si) 塔,全球最大尺寸的光纖預製棒懸於(yu) 頂端,頭發絲(si) 粗細的光纖輕盈飛瀉。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鄭昕介紹,“過去裝備、工藝、原材料都在別人手裏,如今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一根光棒,拉出1萬(wan) 公裏長光纖。”
一塊顯示屏,不久的將來能像紙張一樣“打印”出來。走進武漢國創科光電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魁率研發團隊正持續攻關(guan) 。新型顯示噴印裝備工藝將助力中國在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屏上實現彎道超車,“下一步,瞄準更大尺寸新裝備。”
一束光,變幻出萬(wan) 千創新因子。
全國首個(ge) 400G相幹商用矽光收發芯片、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存儲(chu) 芯片、全國首台最大功率10萬(wan) 瓦的工業(ye) 光纖激光器……518平方公裏的光穀,“創新濃度”不斷提升,催生中國最大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獨樹一幟”的這束光,正代表“國家隊”積極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話語權、主動權競爭(zheng) 。
創新湧動的背後,是思想的力量。
“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新發展理念,創新是第一位的”“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新時代10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3次到光穀,在不同階段、關(guan) 鍵時刻,為(wei) 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10年前,華工科技從(cong) 海外采購一台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忍痛掏了800多萬(wan) 元。
“‘一個(ge) 國家隻是經濟體(ti) 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總書(shu) 記的話一下子震醒我們(men) !隻有自立自強,才能突出重圍。”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當時就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實現激光裝備核心部件的完全國產(chan) 。
千難萬(wan) 難,研製出第一批萬(wan) 瓦國產(chan) 激光設備,“退貨潮”兜頭澆了盆涼水。
為(wei) 啥?
“市場不認可,覺得我們(men) 的設備不如國外的好。”
牢記囑托,關(guan) 鍵時刻,華工科技人咬緊牙關(guan) ,堅持創新不動搖,10年投入30多億(yi) 元。他們(men) 最新推出的全國產(chan) 化第三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國內(nei) 熱銷,海外訂單也紛至遝來。
華工科技隻是縮影。在光穀采訪,遇到的每一家企業(ye) ,都能講出沐光、追光、聚光、發光的故事。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統籌“兩(liang) 個(ge) 大局”,識變應變求變,科技創新既是題中之義(yi) ,也是關(guan) 鍵支撐。
思想之光照亮創新之路。
“無人區”跋涉,“深水區”闖關(guan) 。2022年,光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9.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多。
創新延鏈,產(chan) 業(ye) 強鏈。“光芯屏端網”全麵發力,1.6萬(wan) 家企業(ye) ,總體(ti) 產(chan) 業(ye) 規模超5000億(yi) 元。
迎難而上,化危為(wei) 機。光穀經濟韌性愈發強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上台階:2020年首次突破2000億(yi) 元;2021年增至2400億(yi) 元;2022年達到2643億(yi) 元。
這束光不斷聚集、裂變,鍛造武漢產(chan) 業(ye) 結構和城市氣質,成為(wei) 湖北譜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關(guan) 鍵變量。
“獨樹一幟”的這束光,靠什麽(me) 持續閃亮?
“今天的光穀,麵臨(lin) 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處於(yu) 創新動能加速重塑、特色產(chan) 業(ye) 加快聚集、新城建設加力提質的戰略機遇期。”東(dong) 湖高新區管委會(hui) 主任張勇強說。
眺望前路,光穀人底氣十足:堅持自立自強,把科技創新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36歲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宇,上個(ge) 月剛申請通過一個(ge) 1500萬(wan) 的光電融合研發項目。走進評審現場,不少人這才發現,評委席上有專(zhuan) 家,有企業(ye) 負責人,有投資機構代表。“我們(men) 就是要推動形成產(chan) 學研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ti) 係。”湖北光穀實驗室副主任唐江說。
原始創新、體(ti) 製創新、金融創新、協同創新……牽住創新“牛鼻子”,加速追光的“中國光穀”,闊步邁向“世界光穀”。
來到光穀,必須看看這束光的起點。
南望山下,東(dong) 湖之濱,武漢郵科院故地風景依舊,趙梓森院士拉出第一根光纖的簡易實驗室,卻遍尋不到。
兜兜轉轉,一扭頭,瞥見驚喜——“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坐落於(yu) 此,大廳裏醒目陳列的,是全球單片速率最高的1.6Tbit/s矽光互連芯片。總經理肖希分享新進展:“4月26日,我們(men) 剛剛發布國際最高速的矽基相幹光收發芯片,單片淨速率1.4Tbit/s,可解決(jue) 高端光電子芯片‘卡脖子’問題。”
創新熱土,光的傳(chuan) 奇一刻不停。
(本報記者喻思南、範昊天參與(yu) 采寫(xie) )
(相關(guan) 報道見第六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