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道路中國夢)
我是一名放射科醫生。2021年11月,得知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正在選拔隊員,我毫不猶豫報了名。之所以有這份決(jue) 心,離不開成長環境的熏陶。我生長在浙江嘉興(xing) 的南湖畔,聽著紅船故事長大,我的爺爺奶奶還曾參加過抗美援朝。老一輩的言傳(chuan) 身教,在我心中種下了愛國報國的種子。
2022年6月,作為(wei) 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我和同事奔赴中非共和國,開展援外醫療工作。中非的生活環境艱苦,瘧疾一直威脅著當地人民的健康,由於(yu) 不規律治療等原因,瘧疾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初到中非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幫助他們(men) 減少病痛。我們(men) 迅速了解當地危害人群的疾病組合情況,做到盡快熟悉並掌握。受援醫院醫療條件有限,大家集思廣益,製作簡易的器械,尋找可替代的手術方法。一些患者因為(wei) 種種原因,無法支付醫藥費,我們(men) 也會(hui) 在能力範圍內(nei) ,減免他們(men) 的診療、檢查費用。截至目前,醫療隊共完成門急診約2萬(wan) 人次、手術500多台,實施輔助檢查3000多人次。
當地有個(ge) 年輕患者,此前因發熱、咳嗽,到外院就診、治療,但症狀沒有明顯緩解。於(yu) 是,他來找醫療隊尋求幫助。為(wei) 了明確診斷,我們(men) 建議患者做進一步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我們(men) 對患者實施抗感染+蒿甲醚抗瘧治療。由於(yu) 臨(lin) 床治療效果不理想,根據患者身體(ti) 情況變化,經過仔細分析、集體(ti) 討論,3天後我們(men) 調整了治療方案,改用青蒿琥酯治療。過了幾天,患者的高燒退了下來,咳嗽症狀也得到了緩解。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每每聽到患者感謝的話語,看到他們(men) 充滿感激的眼神,就會(hui) 覺得辛苦沒有白費。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認真做好每一項檢查、每一台手術,把情懷和精力傾(qing) 注於(yu) 救死扶傷(shang) ,把醫者仁心踐行於(yu) 援外醫療事業(ye) ,才能擦亮中國醫療隊這塊“金字招牌”。
今年初,我們(men) 11名隊員一起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匯報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提供醫療服務等情況,表達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貢獻力量的決(jue)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很快給我們(men) 回了信,鼓勵我們(men) “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收到回信後,大家感到十分振奮,進一步增強了執行好援外醫療任務的信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日常閱片過程中,我會(hui) 憑借積累的臨(lin) 床經驗,及時指出當地醫生診斷不當的地方並進行調整。同時,為(wei) 他們(men) 講解疾病影像診斷和鑒別診斷的要點,以及當下國際最前沿的標準化影像診斷共識。臨(lin) 床科室也經常邀請我參加多學科會(hui) 診和疑難病例討論,我會(hui) 結合臨(lin) 床資料給出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方式,我們(men) 幫助當地醫生不斷提高醫術,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受援國自身醫療能力的提升。
當地診療需求量很大,援外期間,我和同事們(men) 幾乎每一天都處於(yu) 忙碌狀態。雖然工作比較累,但我們(men) 始終沒有忘記,我們(men) 的使命,就是同有需要的外國朋友分享中國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們(men)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大力弘揚不畏艱苦、甘於(yu) 奉獻、救死扶傷(shang) 、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本報記者竇瀚洋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