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昔日增收“旱改水” 今朝護水“水改旱”

發布時間:2023-05-17 15:12: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3年時間,同一片流域,不同的光景。

  4月末,走在烏(wu) 蘭(lan) 察布市商都縣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機電井都已被覆上50公分見方的水泥塊封停,草場還未返青。令人欣喜的是,所有土地都在植被的覆蓋下,入眼已無“白地”;一彎月牙形的水麵,靜靜躺在草原上。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53隻小天鵝來這裏“做客”了11天。

  與(yu) 記者臨(lin) 湖而立,望著眼前的山水風光,商都縣濕地保護中心主任冀宏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我見證了察汗淖爾的變化,察汗淖爾也見證著我們(men) 治理的過程。”

  察汗淖爾治理是一個(ge) 深度“重塑”的過程。察汗淖爾屬季節性濕地,史稱“漠南鹽池”,在生態安全、涵養(yang) 水源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她是京津冀地區抵禦渾善達克沙地南侵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地圖上看,察汗淖爾濕地橫跨內(nei) 蒙古、河北兩(liang) 省區。流域總麵積7359平方公裏,其中,內(nei) 蒙古境內(nei) 4925平方公裏,占流域總麵積的67%。

  多年前,為(wei) 了增收,這裏進行了“旱改水”。小海子鎮董家村71歲的劉富國說:“2021年以前種的都是甜菜、葵花,而且都是大水漫灌。”村裏40多戶人家基本都和劉富國一樣,種著甜菜等高耗水作物,還不改變灌溉方式。

  長此以往,由於(yu) 幹旱少雨、地下水超采等多重因素疊加,察汗淖爾“病倒了”——流域湖麵萎縮,濕地幾乎消失,草原功能退化,次生鹽漬化,風沙危害多發,生態遭到破壞。嚴(yan) 重到察汗淖爾一“翻臉”,與(yu) 其直線距離240公裏的北京就會(hui) 遭受沙塵之擾。

  作為(wei) 察汗淖爾流域濕地麵積最大的縣域,2020年,商都縣開始“重塑”察汗淖爾,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複工作全麵推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以自然修複為(wei) 主,以‘治塵’為(wei) 重點,分區布局、保護優(you) 先、分類施策、標本兼治。”商都縣副縣長王虎俊說。

  察汗淖爾濕地退化根本原因在於(yu) 地下水位下降,治理重點在增綠抑塵,恢複出路在調整作物。

  內(nei) 蒙古建立了蒙冀兩(liang) 省區察汗淖爾濕地保護和修複專(zhuan) 項協作機製,積極推進察汗淖爾濕地公園建設,同時對流域內(nei) 高耗水企業(ye) 實行限批政策,嚴(yan) 禁擴建項目增加取用地下水。

  同時,將烏(wu) 蘭(lan) 察布境內(nei) 4885平方公裏察汗淖爾流域劃分為(wei) 濕地保護修複區、地下水超采重點治理區、流域涵養(yang) 保護區3個(ge) 區域進行治理——濕地保護修複區內(nei) ,嚴(yan) 禁違法占用、開采、開墾、放牧等人為(wei) 活動;地下水超采重點治理區內(nei) ,機電井全部封停、噴灌圈全部拆除,禁止取用生產(chan) 用水;流域涵養(yang) 保護區內(nei) ,以地下水保護和流域生態修複為(wei) 首要任務,注重提高用水效率,全麵調整種養(yang) 業(ye) 結構。

  “流域內(nei) 耕地90%已經進行了‘水改旱’,引導合作社和農(nong) 戶擴大燕麥、雜糧等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種植比例,壓減蔬菜、甜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麵積。”冀宏說。

  “‘水改旱’之後,農(nong) 戶的收入反而增加了。”劉富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旱地減少了人工、水費等費用的支出,自家打的井封停了還有500元的補貼,綜合下來收入比以前高。

  十八頃鎮豐(feng) 韓村種植大戶夏長青也算了一筆賬:“2016年到2020年,我種玉米的年平均純收入是12.79萬(wan) 元,水改旱當年我的年平均純收入是12.35萬(wan) 元,沒有相差多少。但是意義(yi) 大不一樣,種植結構改變節約了地下水,保護了生態環境。”

  在七台鎮商都縣中心林場,記者看到榆林間的山桃與(yu) 丁香開得正盛。“以前這裏是榆樹林,我們(men) 在這裏實施了退化林改造,將死亡的榆樹砍伐後種了山桃等樹木。”商都縣林草局工程師李全說,這是“增綠抑塵”5項措施之一的生態保護工程。

  3年過去,經過深度“重塑”的察汗淖爾如今山川秀麗(li) ——2022年,植被覆蓋度達到49.6%;草地地上生產(chan) 力達44.85公斤每畝(mu) ;浮沉日、揚沙日數量減少;遺鷗、赤狐等6種動物首次出現;赤麻鴨、鶴等鳥類數量增加……(記者 紅豔 皇甫美鮮 張慧玲 徐躍 劉墨墨 金泉)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