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辦好科技小院的關鍵是“紮下去”(縱橫)

發布時間:2023-05-25 09: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men) 回信,對他們(men) 提出殷切期望。“科技小院”一時成為(wei) 熱詞。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氣”,科技加小院,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科技小院將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是農(nong) 業(ye) 科研、科技服務與(yu) 人才培養(yang) 的創新模式。讓田野成為(wei) 授業(ye) 的課堂、作物成為(wei) 生動的教材,教書(shu) 與(yu) 育人、理論與(yu) 實踐、科研與(yu) 推廣、創新與(yu) 服務,就這樣被“種”進一片片充滿生機的田野。

  辦好科技小院的關(guan) 鍵是“紮下去”。科技小院的“小”,不是作用小、效果小,而是在一個(ge) 院落、幾間農(nong) 房中,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遇到的一個(ge) 個(ge) 具體(ti) 問題。在生產(chan) 種植中,難免會(hui) 碰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農(nong) 民知曉,但很多時候他們(men) 憑借自身力量解決(jue) 不了。苗有啥病?該施啥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men) 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鄉(xiang) 間田野解答一個(ge) 個(ge) 難題。這既是實操也是學習(xi) ,既是“墩苗”也是貢獻。科技小院不僅(jin) 能為(wei) 農(nong) 民答疑解惑、解決(jue) 現實問題,也幫助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解決(jue) 重理論輕實踐、與(yu) 實際需求脫鉤等問題。

  一個(ge) 個(ge) 科技小院如種子般播撒開來,向下紮根、向上生長。2009年,全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到今天,全國已建立1048個(ge) 科技小院,覆蓋31個(ge) 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還得到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推介,逐漸走向世界。氣象小院、花卉小院、蝦蟹小院、驢產(chan) 業(ye) 科技小院……小院覆蓋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方方麵麵,往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升級等方麵深入推進。從(cong) 1.0版的精準幫扶模式,發展至2.0版的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再到3.0版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模式,科技小院不止於(yu) 技術輸出,還要帶動更多主體(ti) 參與(yu) ,給整個(ge) 區域的人、生產(chan) 和生活帶來改變。

  發端於(yu) 上世紀90年代的科技特派員製度,經過開枝散葉,已從(cong) 地方實踐上升為(wei) 國家層麵製度性安排。而科技小院有所不同,專(zhuan) 家的科技幫扶,還將更好帶動青春力量向下紮根。科技小院是有形的小院,也是無形的平台。創新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這裏萌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年輕力量在這裏成長,產(chan) 業(ye) 致富的金點子在這裏生發。新的機製在誕生、新的活力在釋放,農(nong) 業(ye) 這門人類社會(hui) 最古老的產(chan) 業(ye) 和時代的知識創造一次次碰撞,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行穩致遠。師生們(men) 日複一日的堅守、付出,終將一點點生長出收獲和希望。這就是科技小院的動人之處。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宏偉(wei) 目標,需要具體(ti) 的載體(ti) 和抓手。期待更多的科技小院破土冒尖,用豐(feng) 富資源、優(you) 秀人才滋養(yang) 鄉(xiang) 村、播種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5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