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門:“文明創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文明是城市軟實力的體(ti) 現。近年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湖北省天門市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創新文化服務模式,實施數字文化工程,推動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讓天門人民享有了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水準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了文明城市創建活力。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明創建+”主場。近年來,天門市累計投入資金約10億(yi) 元,建成了博物館、體(ti) 育中心、天門劇院、陸羽紀念館、茶經樓、城市規劃館、工人文化宮、婦女兒(er) 童活動中心、革命曆史紀念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市、鎮、村三級文化場館全部達標,圖書(shu) 館、群藝館被評為(wei) 國家一級館,共建成鄉(xiang) 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6個(ge) ,建設村(社區)悅讀驛站13個(ge) 、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21家、農(nong) 村文體(ti) 小廣場384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621家,“三館一站”覆蓋率達到136%。農(nong) 家書(shu) 屋覆蓋率達到100%,健身場地、設施和活動覆蓋率達到90%。
創新文化服務模式,打開“文明創建+”市場。以標準化推動均等化,製定出台相關(guan) 服務標準,公共文化場館實行免費開放。持續舉(ju) 辦獨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動,開展“書(shu) 香天門”“竟陵讀書(shu) 會(hui) ”等全民閱讀活動,圍繞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打造“一鎮一節”,形成了一批鄉(xiang) 村文化旅遊品牌,推動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互聯互通,每年送戲下鄉(xiang) 100餘(yu) 場、戲曲進校園170餘(yu) 場、送電影下鄉(xiang) 近萬(wan) 場、送圖書(shu) 下基層4萬(wan) 餘(yu) 冊(ce) 。大力開展文化幫扶,幫助經濟薄弱村建設文體(ti) 廣場119個(ge) ,並配套完善文體(ti) 服務設施,在4個(ge) 鄉(xiang) 鎮開展文旅項目幫扶行動,惠及困難戶56戶57人。健全特殊群體(ti) 服務項目,在圖書(shu) 館、群藝館、博物館配備標準化殘疾人設施,在圖書(shu) 館設置盲人閱覽室,有效滿足特殊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
實施數字文化工程,強化“文明創建+”磁場。統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了基層網點全覆蓋。數字圖書(shu) 館、文化館建設不斷完善,新增數字圖書(shu) 資源2TB,上傳(chuan) 省數字文化館資源30G、資訊動態信息167條,數字化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2022年,市級公共文化場館充分利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和網絡直播平台開展服務,市群藝館開展線上舞蹈、鋼琴、古箏、聲樂(le) 、合唱、美術、書(shu) 法、普通話培訓和非遺、美術書(shu) 法攝影展覽活動,全年服務3萬(wan) 人次以上;利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發布舞蹈、音樂(le) 、美術、書(shu) 法、攝影等“每日一學”教學課程視頻144個(ge) ,線上服務5萬(wan) 人次;利用官方抖音平台上傳(chuan) 省級及以上獲獎精典文藝作品27部,線上服務2萬(wan) 人次。市花鼓戲劇院線上花鼓戲服務23場,服務觀眾(zhong) 18萬(wan) 人次。
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提升“文明創建+”氣場。出台相關(guan) 政策,充分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公共文化建設。鼓勵社會(hui) 文藝團隊參與(yu) 各類公益性服務,全市現有廣場舞團隊1120支、民間文藝團隊143家,5支民間劇團被評為(wei) “湖北省百佳社會(hui) 文藝團隊”,每年大小演出近萬(wan) 場。充分發揮文化誌願者協會(hui) 作用,組建30支市、鄉(xiang) 兩(liang) 級專(zhuan) 業(ye) 文化誌願服務隊伍,總人數近1500餘(yu) 人,群藝館、博物館、圖書(shu) 館誌願服務時長連續兩(liang) 年位居全省前列。鼓勵在外成功人士積極投身家鄉(xiang) 文化建設,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dong) 升先生捐資1000萬(wan) 元建設天門市圖書(shu) 館,企業(ye) 家宋開榮先生捐建多寶鎮悅讀驛站,企業(ye) 家王必昌先生在張港鎮龔王村投資建設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被人民日報譽為(wei) “最美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
下一步,天門市公共文化服務戰線將繼續堅持高品位的文化追求,高效率的均衡發展,高水平的改革創新,高能級的數字轉型,全力推進天門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開創文明創建新局麵。(程文倩 楊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