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

發布時間:2023-06-06 15:39: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核心提示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內(nei) 蒙古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聚焦到補短板上來,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微觀主體(ti) 活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水平,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

  ●2020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鞏固和拓展產(chan) 業(ye) 就業(ye) 扶貧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推動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發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並同發展文化旅遊、鄉(xiang) 村旅遊結合起來,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切實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

  四季輪回,歲稔年豐(feng) 。

  在祖國正北方的內(nei) 蒙古,春耕喚醒沉睡的土地,夏季的大地生機勃勃,秧苗挺起茁壯的腰身,農(nong) 人的忙碌之中,孕育著新的豐(feng) 收希望。

  這裏是“糧倉(cang) ”:糧食總產(chan) 量從(cong) 2012年的505億(yi) 斤,增至2022年的780.1億(yi) 斤。每年400億(yi) 斤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

  這裏是“肉庫”:肉類總產(chan) 量從(cong) 2012年的246萬(wan) 噸,增至2022年的278萬(wan) 噸,羊肉、牛肉產(chan) 量全國第一。

  這裏是“奶罐”:2022年,奶產(chan) 量位居全國第一,達到734萬(wan) 噸,是全國唯一一個(ge) 突破700萬(wan) 噸的省份。

  這裏是“絨都”:2021年羊絨產(chan) 量達到6110噸,約占全國產(chan) 量的二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

  “升”動的數字,是內(nei) 蒙古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的生動注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2次到內(nei) 蒙古考察,連續5年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每次都提到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村牧區發展,冷暖牽掛,念茲(zi) 在茲(zi) 。

  殷殷囑托激蕩在北疆大地,親(qin) 切關(guan) 懷凝聚起奮勇向前的磅礴偉(wei) 力。全區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為(wei) 內(nei) 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保持戰略定力、答好時代命題,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

  從(cong)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cong) “積累量”轉向“提升質”,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書(shu) 寫(xie) 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日照充分、雨熱同季,“黃金奶源帶”“葡萄酒黃金帶”“馬鈴薯種薯黃金帶”“肉羊產(chan) 業(ye) 帶”“玉米黃金帶”排布在廣袤大地上……發展現代農(nong) 牧業(ye) ,內(nei) 蒙古優(you) 勢獨具。

  作為(wei) 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內(nei) 蒙古緊扣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優(you) 勢謀定、牢記囑托前行,全力做好“地、水、種”和“糧、肉、奶”的文章,推動糧食單產(chan) 再提高、牲畜養(yang) 殖再增效,不斷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chan) 量,努力把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建設得量大質優(you) 。

  運用物聯網技術,輕點鼠標就能種田;綠樹掩映、田園牧歌式的美麗(li) 牧場、生態園區蓬勃發展;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創意農(nong) 業(ye) 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產(chan) 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nong) 牧業(ye) 綠色發展進行曲正在奏響。

  內(nei) 蒙古在觀大勢、定方向、利長遠中把握自身定位,聚焦聚力結構調整、優(you) 勢轉化、提質增效,推動農(nong) 牧業(ye) 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內(nei) 涵型轉變。

  ——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挖掘草原、森林、荒地和戈壁、沙漠潛力,把豐(feng) 富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好。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盤活閑置宅基地,努力創造更多財富。

  ——堅持開源增水和節約用水同時發力,加快解決(jue) 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把設施農(nong) 業(ye) 搞上去,把舍飼圈養(yang) 搞起來,推動糧、肉、奶大增產(chan) 。

  ——在經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nong) 畜產(chan) 品精深加工,加強品牌打造和服務體(ti) 係建設,提高國有農(nong) 牧場的競爭(zheng) 力和帶動力。

  穩住“基本盤”、守好“壓艙石”。從(cong)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cong) “積累量”轉向“提升質”,內(nei) 蒙古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書(shu) 寫(xie) 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錨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內(nei) 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ju) 措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

  5月24日,《中國·內(nei) 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2)》在內(nei) 蒙古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科技活動周上發布。

  一組組數據讓人興(xing) 奮不已:2021年,中國·內(nei) 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達125.85點,較上年上漲4.77%。2022年,內(nei) 蒙古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達到780.1億(yi) 斤,增幅1.6%,總產(chan) 量居全國第六位,實現“十九連豐(feng) ”。

  該指數以內(nei) 蒙古糧食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從(cong) 糧食生產(chan) 、倉(cang) 儲(chu) 物流、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糧食購銷、綜合保障五個(ge) 維度鑄造了一把“數字標尺”,刻畫內(nei) 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水平。

  “指數化”數據,是內(nei) 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的佐證,也是內(nei) 蒙古扛起“中國飯碗”新擔當的最好證明。

  沿著內(nei) 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可以清晰看到內(nei) 蒙古調結構、優(you) 布局、強企業(ye) 、延鏈條的一個(ge) 個(ge) 堅實腳印。

  種業(ye) 振興(xing) 全麵推進。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從(cong) 2017年的3個(ge) 發展到2022年的9個(ge) ,培育的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數量由2017年的5家發展到2022的15家,累計建成5家種公牛站,8家種業(ye) 企業(ye) 被列入國家種業(ye) 陣型企業(ye) ,居全國第7位。全區農(nong) 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麵積穩定在100萬(wan) 畝(mu) 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能力穩居全國第一,大豆製種麵積、玉米製種麵積保持在全國第3位和第5位。

  科技創新和裝備能力不斷提高。農(nong) 機總動力從(cong) 2017年的3484萬(wan) 千瓦提高到2022年的4430萬(wan) 千瓦;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cong) 2017年的83.5%提高到2022年的87%。農(nong) 牧業(ye) 科技貢獻率從(cong) 2017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1%,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從(cong) 2017年的73.7%提高到2022年的86.6%。農(nong) 畜產(chan) 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8%以上,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連續4年保持負增長,地膜、秸稈回收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農(nong) 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錨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內(nei) 蒙古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ju) 措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

  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優(you) 轉型發展關(guan) 鍵增量,瞄準穩與(yu) 進,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新征程上的內(nei) 蒙古活力更加充沛

  機聲隆隆、馬達轟鳴,播種、施肥、壓苗……春播之際,在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蘇沁農(nong) 牧場公司的廣袤農(nong) 田裏,自動導航駕駛係統漸漸代替了人工,幹淨利落地完成了春耕作業(ye) 。

  “隻要提前設置行進路線、行駛速度、播種行寬和作業(ye) 量,機車即可自主作業(ye) ,整個(ge) 過程不需要人工幹預。而且這種安裝了自動導航駕駛係統的播種機播種精確度高,行精準度誤差不超過2.5厘米,不會(hui) 出現重複種、漏種現象,既節省種子,又保障了播種質量。”播種機駕駛員介紹說。

  農(nong) 田裏的“科技範兒(er) ”不止這一處。走進蘇沁農(nong) 牧場公司信息室,技術人員正在忙著分析智慧農(nong) 業(ye) 信息平台匯總的各種數據。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看數據。”該公司信息農(nong) 業(ye) 推廣技術員王宏偉(wei) 深有感觸地說,“這塊大屏幕雖然不起眼,但有著大作用。你看,我們(men) 可以隨時采集地塊的土壤墒情、作物的生長情況、作業(ye) 機車的運行軌跡等,田間數據在此匯總儲(chu) 存,為(wei) 技術人員精準施肥、依墒灌溉等提供了數字化依據,不僅(jin) 省時省力省心,而且精準高效高能。”

  會(hui) 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隻是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轉型升級的一個(ge) 縮影。

  放眼全區,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在悄然改變:從(cong) 家庭智慧農(nong) 牧場的推廣到培育新型農(nong) 牧業(ye) 經營主體(ti) ,從(cong) 探索規模經營機製到擴大農(nong) 牧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革。

  變,是為(wei) 了應變。細品這些變化,寫(xie) 滿了對農(nong) 牧業(ye) 強、農(nong) 村牧區美、農(nong) 牧民富的新期待。

  一粒種子暗藏增收“基因”……

  一根秸稈能夠變廢為(wei) 寶……

  一杯牛奶正在享譽全球……

  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優(you) 轉型發展關(guan) 鍵增量,瞄準穩與(yu) 進,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新征程上的內(nei) 蒙古活力更加充沛。(記者 韓雪茹)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