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次內(nei) 蒙古之行,曆時四天,兩(liang) 地調研、兩(liang) 次開會(hui) 。在黃河逶迤而過的巴彥淖爾,6日下午召開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總書(shu) 記評價(jia) “具有標誌性意義(yi) ”。
巴彥淖爾位於(yu)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千百年來,林在較量沙,水在滋養(yang) 田,日升日落,繁衍生息。
把鏡頭拉長。中國版圖上,一條西起塔裏木盆地、東(dong) 至鬆嫩平原西部的萬(wan) 裏風沙帶,正是中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攻堅克難之地。
“三北”工程始於(yu) 改革開放那一年,立誌化“萬(wan) 裏風沙”為(wei) “綠色長城”。披荊斬棘四十五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調研後作出論斷:
“實踐證明,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jue) 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範。”
芒種時節。《周禮》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座談會(hui) 事關(guan) “澤草”,亦是全局之計、國家之策。“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它為(wei) 占中國陸域國土麵積近一半的三北地區,種下新的希望。
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yan) 峻。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方向、謀思路、作部署,發出了“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時代號召。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guan) 我國生態安全、事關(guan) 強國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對“國之大者”,總書(shu) 記時時放心不下。
“一張藍圖”裏的“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關(guan) 乎長遠。站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看見多遠的過去,才可能預見多遠的未來。
生態問題,考驗的是曆史眼光。
時時放心不下,黨(dang) 的十八大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次來內(nei) 蒙古考察調研。每次,都會(hui) 講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這一次,他再次強調,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nei) 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
調研,座談,這一主題貫穿始終。
5日,自北京抵達巴彥淖爾,先去烏(wu) 梁素海,看水;再到烏(wu) 梁素海南岸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看田。
6日,到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看林;隨後前往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看渠。
當日下午,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召開,來自三北地區6個(ge) 省區、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有關(guan) 部門的主要負責同誌參會(hui) 。
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呼和浩特,深入中環產(chan) 業(ye) 園,看綠色轉型、創新發展。
8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hui) 上,總書(shu) 記重點強調的工作裏,高質量發展、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仍是“首要”和“導向”。
一路上,目光所及,黃與(yu) 綠交織著、也較量著。翱翔的鳥、鹽堿地改良後長出的苗、紮根沙地堅韌挺拔的樹,還有引黃灌溉渠織成的網……無不講述著這塊土地昨天經曆的,和今天正在發生的。
一葉知秋。三北大地的每一天是古老的,也是嶄新的。
古時沃野千裏,草原肥美。
曾幾何時,人口劇增、掠奪式開發的喧囂聲,氣候變遷、沙塵漫天的呼嘯聲,漸漸多了。綠色褪去,黃色接踵席卷,土地沙化,溝壑縱橫。
上世紀70年代,三北的模樣,令人憂心。
“三北”工程開始實施的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之際,隻爭(zheng) 朝夕的時代大潮下,黨(dang) 中央卻極富戰略定力和曆史遠見地將目光鎖定至下個(ge) 世紀的2050年,擘畫了一個(ge) 跨度73年的宏大工程。
這一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區13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等的725個(ge) 縣,總麵積400多萬(wan) 平方公裏。
時間之長、地域之廣、難度之巨、決(jue) 心之堅,世界罕見!
新華林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詳著那些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栽種的樹。根深紮沙地、葉望向蒼穹。總書(shu) 記頗為(wei) 感慨:“像‘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隻有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才能幹成。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ge) 長期的曆史任務,我們(men) 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men) 的祖先和後代。”
“對得起我們(men) 的祖先和後代”,沉甸甸的承諾,在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肩頭扛著。
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ge) 立誌於(yu) 千秋偉(wei) 業(ye) 的大黨(dang) ,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魄力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中孕育形成並指導實踐,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循著總書(shu) 記足跡,看三北。內(nei) 蒙古、河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防沙治沙始終牽掛在心。
這次考察的烏(wu) 梁素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一直惦念著。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在內(nei) 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shu) 記說:“烏(wu) 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現在看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還要久久為(wei) 功。”
久久為(wei) 功,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政績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時間的流淌裏沉澱出大黨(dang) 大國的遠見擔當。
三北的模樣變了,藍天、碧水、綠地,觸目可見、觸手可感。重點治理區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yu) 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日下午的座談會(hui) 上,溯往昔、看今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搞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對得起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對我們(men) 的子孫後代有所交代。對大自然我們(men) 要有敬畏感,要把‘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這件事抓好,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一盤大棋”裏的係統觀念
“這件事不能歇腳,不能鬆懈。”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防沙治沙比喻成“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這裏,防沙治沙麵臨(lin) 土地麵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等重重關(guan) 卡。幹旱少雨、生態災難頻發等,使防沙治沙難上加難。
45年篳路藍縷,工程建設進入到“啃硬骨頭”階段。“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yan) 峻。”總書(shu) 記告誡,要進一步提高站位,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
錨定2050年,深耕2021—2030年。“一盤大棋”,運籌帷幄。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guan) 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
“力爭(zheng) 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
73年的宏闊規劃已過半程,這10年,向沙漠深處挺進,注定關(guan) 鍵,也必定“難啃”。
處理好“整體(ti) 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guan) 係”,“既要注重總體(ti) 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總書(shu) 記的係統觀念,映射的是“一盤大棋”的全局觀,也牽引“以點帶麵”的方法論。
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標誌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liang) 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
從(cong) 地圖上看,拔掉這幾個(ge) 深黃的點,就能串聯起一段段青綠的線,“三北”工程也將因此貫通更加完整而厚重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功能完備、牢不可破”,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2030年“三北”工程的期冀,也是係統觀念下找準要害、以點破題方能實現的目標。
係統觀念,還體(ti) 現在動態平衡的把握裏。
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的水利建設,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體(ti) 血脈般延展擴散的7級灌排體(ti) 係。
從(cong) 橫貫平原的總幹渠,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幾掌寬的毛細溝渠,7級灌排體(ti) 係之下,自然之力終能“為(wei) 我所用”。
“開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總書(shu) 記對這個(ge) 辟開荒漠、潤澤沃野的灌溉係統讚歎不已。
時間不會(hui) 停滯,治理河套隻有進行時。
“下一步還要做什麽(me) 建設?”總書(shu) 記的詢問將視野引向未來。
聽到“現代化改造”的答複,總書(shu) 記叮囑:一是“量入為(wei) 出”規劃投資,二是“多元投入”、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
在新華林場,楊樹、旱柳、檉柳,有些樹種需要更新。
總書(shu) 記叮囑:“荒漠生態係統天生脆弱,牽一發而動全身。既不能在不適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觀望、畏手畏腳。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
叮囑裏,浸潤著統籌平衡的哲思,延展著總攬全局的視野。
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總書(shu) 記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這裏要加一個(ge) ‘沙’字。”
一字之添,卻是係統觀念的深刻詮釋、“六個(ge) 必須堅持”的理念精華。
此行考察的烏(wu) 梁素海,就是明證。
展板前,當地負責同誌向總書(shu) 記報告了治理思路之變:最初“就水治水”,遲遲不見效。遵循總書(shu) 記的係統治理觀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統籌考慮,格局和效果明顯改觀。
接納了河套地區九成以上農(nong) 田排水的烏(wu) 梁素海,曾經蘆葦泛濫、黃藻密布,“病”得不輕。如今,未到岸邊,已聞鳥語,行至湖畔,更見魚翔。“塞外明珠”,再放異彩。
觀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細布局。
上世紀70年代末,風沙危害嚴(yan) 重,為(wei) 了綠起來,有什麽(me) 樹就種什麽(me) 樹,往往十樹七枯。現在,宜喬(qiao) 則喬(qiao) ,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沙則沙,精準防沙治沙。
“要科學選擇植被恢複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qiao) 灌草相結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座談會(hui) 上進一步談到科學精準配置的問題:
“我們(men) 現在規劃生態保護區,有的是經濟發展區,有的是農(nong) 耕區,林地草原都在規劃,都要把它明確下來,這個(ge) 過程中不要簡單化,要考慮千差萬(wan) 別的情況,要辯證看待,因地製宜,統籌考慮。”
“三北”工程,東(dong) 西綿延4400多公裏,放在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國土中考量,它的意義(yi) 則更加宏闊。
理國如張瑟,從(cong) 來都是弦弦相係、韻韻相疊。
這片天空下,國家戰略燦若星辰。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東(dong) 北振興(xing) 等重大戰略的基底,恰是生態。而“三北”工程,是國家生態修複的主陣地。
世界維度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wei) 共識。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三北”工程無法估量的立體(ti) 生態價(jia) 值,成為(wei) “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堅實底座。
“三北精神”裏的久久為(wei) 功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men) 還要繼續鬥下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一次考察中談到古老民族在自然災害麵前的不屈服、不畏懼。
人與(yu) 沙的角力,亦是漫漫征途。
黃沙與(yu) 綠蔭的抗衡,是空間的交鋒,更是精神的對壘。
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講起他見過的那些用一輩子去堅守的治沙人: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
他們(men) 的身影,匯入三北大地,平凡而堅毅。中國造出了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人工林。肩扛、手挖,在防沙治沙這個(ge) 世界級難題前,三北人誓用白發換綠洲。無數雙長滿老繭的手、無數張曬得黝黑的臉,“一茬接著一茬,前赴後繼地幹”,久久為(wei) 功,終將滴水穿石,終會(hui) 黃沙染綠。
一路走來,調研、思索、啟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時常感慨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和力量。
在新華林場,負責人指著沙地裏成堆的小顆粒介紹說:“這叫‘苦豆子’,老農(nong) 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後可以在這裏種莊稼了。”
總書(shu) 記指出:“這是人民群眾(zhong) 在艱苦環境下,不畏難的探索精神。”
在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總書(shu) 記一邊看沙盤,一邊詳細了解全國3個(ge) 特大型灌區之一的河套灌區兩(liang) 千多年的灌溉史。
治理江河是農(nong) 耕文明的重任。在黃河南北改道的曆程中孕育發展,河套灌區擁在陰山山脈的臂彎裏,始於(yu) 秦漢,“引河溉田,得自然之力”,漢“屯墾戍邊”,唐“築城固邊”,清“雁行耕地”,再從(cong) 清朝到民國,“走西口”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墾田修渠,賡續著灌區繁茂。
因一度是沒有閘門控製的自流引水,灌區“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新中國成立後,黨(dang) 中央下決(jue) 心破解難題,建造一首製自流引水灌區。
“萬(wan) 裏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由此落成。新生共和國的千萬(wan) 建設者們(men) ,用低沉渾厚的號子聲,匯聚成水利建設史上的大合唱。
時間又過去了一甲子。沙盤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端詳7級灌排體(ti) 係。總幹渠縱貫灌區,毛細血管般的支渠深入農(nong) 田,每個(ge) 毛細血管上的水位、流量都清晰標注出來。
當地負責同誌介紹說,現在,多泥沙狀態下自流測水的難題,他們(men) 已經研發解決(jue) 了,“下一步還要進行現代化改造”。
“這套係統花的功夫很大,也是值得的。它將來會(hui) 作為(wei) 百年、千年基業(ye) 留下來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感而發,“看到灌渠建設,我很感慨,一個(ge) 是我們(men)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再一個(ge) 是幾千年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創造,非常可貴。”
治水不易,治沙亦難。韌的綿亙(gen) ,還要配上闖的勁頭、創的智慧。
寧夏,被毛烏(wu) 素、騰格裏、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包圍著。植物栽種在這裏,風一刮,無影無蹤。
也正是在這裏,治沙人發明了“中國魔方”——麥草方格,鎖住了水土,讓植綠成為(wei) 可能。
翻開三北地區的治沙手冊(ce) ,寫(xie) 滿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心血和智慧:修梯田、修壩地、修水庫,引水拉沙,鎖邊固沙,螺旋鑽種植法,節水容器種植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座談會(hui) 上深刻指出:“要因地製宜、科學推廣應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來我們(men) 創新探索了寧夏中衛沙坡頭模式、內(nei) 蒙古磴口模式,還有庫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曆史不會(hui) 辜負實幹者。披星戴月,戰天鬥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鹽堿地、荒漠、沙漠沙地,搬走了“沙窩窩”,搬走了“窮窩窩”。“三北精神”因人而鑄就,也改變了人。
總書(shu) 記走到哪,都惦念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田埂上,細問土地的流轉承包是否惠農(nong) ,鹽堿地的改造模式能否複製。糧食安全,事關(guan) 國家戰略安全,也關(guan) 係千家萬(wan) 戶的“米袋子”。
沙地裏,思索著光伏產(chan) 業(ye) 的發展是否可以實現多元經濟的共贏。荒漠化治理的產(chan) 業(ye) 化之路,是篇大文章。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體(ti) 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要求,但不是捆綁在一起像螃蟹一樣誰也動不了,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後半句話不能忘了,‘先富帶後富’。這符合我們(men)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走正道就是這麽(me) 走。”
“雙循環”下的強國建設
時間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今天,三北嬗變令世界驚歎,黃河奔湧揮就新的“母親(qin) 河”故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催人奮進……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擘畫的中國式現代化宏圖裏,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是道必答題。
內(nei) 蒙古有“東(dong) 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礦藏”之稱,17種礦產(chan) 資源查明儲(chu) 量全國第一。是繼續靠山吃山,還是另謀出路?
7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呼和浩特市的中環產(chan) 業(ye) 園。新能源、新材料、新產(chan) 業(ye) ,處處孕育新希望。
園區建設了十多年,入駐的16家半導體(ti) 和光伏行業(ye) 企業(ye) 競相躋身國內(nei) 、國際第一梯隊,這裏也成為(wei) 三北地區探索綠色轉型發展、走創新之路的一個(ge) 縮影。
以光伏板為(wei) 主力發展的光電產(chan) 業(ye) ,是內(nei) 蒙古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一支生力軍(jun) 。站在屏幕前,總書(shu) 記細致詢問沙漠裏的那些大項目,紅線、藍線交織錯落,勾勒出新能源發展的勃勃生機。
“接下來有什麽(me) 計劃?”總書(shu) 記問。
當地負責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誌如數家珍:“預計到2025年,內(nei) 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電量翻兩(liang) 番以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囑他們(men) :“內(nei) 蒙古能源產(chan) 業(ye) 長期以來以煤為(wei) 主、因煤而生。但是產(chan) 業(ye) 太單一不行,多元化發展是方向。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綠色中國。”
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對於(yu) 用短短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之路的中國來說,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大文章,正當時。
一席介紹給總書(shu) 記留下深刻印象:“剛才你們(men) 說,這兩(liang) 三年有的要翻一番以上,有的翻兩(liang) 番以上。內(nei) 蒙古在這方麵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前景很好,看了以後,很是提氣!”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
新時代十年來,三北大地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拓展著“增值”的新空間。
矽片就像光伏板的“地基”。產(chan) 業(ye) 園內(n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生產(chan) 車間,單晶爐如列隊的士兵,一排排頗為(wei) 壯觀。它們(men) 晝夜運轉,產(chan) 出矽棒,之後切片,製作成太陽能光伏板。企業(ye) 負責同誌向總書(shu) 記介紹說:“不僅(jin) 國內(nei) 需求旺盛,還遠銷海外。”
展廳內(nei) ,成績單擺了一排:
2019年首創發布12英寸光伏矽片,推動行業(ye) 技術向前5至10年,光伏度電成本降低6.8%。
現在,正瞄準半導體(ti) 單晶矽國產(chan) 化進行科技攻關(guan) 。
一手抓新能源產(chan) 業(ye) ,一手抓現代裝備製造業(ye) ,內(nei) 蒙古的實踐給人啟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經濟從(cong) 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綠色,不僅(jin) 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到今天的時代課題,也是在風雲(yun) 激蕩的國際形勢下的戰略抉擇。
“現在,我們(men) 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攻克科技難關(guan) 。”總書(shu) 記目光長遠。
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我們(men) 自己的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nei) 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guan) 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men) 開門的時候,我們(men) 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men) 敞開大門,誰來與(yu) 我們(men) 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新時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戰略。
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端詳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的“時與(yu) 勢”,從(cong) 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jue) 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常講常新。這一次,他談及新形勢下的複興(xing) 之路:“一些國家要搞霸權、搞壟斷,想讓我們(men) 當附庸跟著跑。我們(men) 中華民族一定要複興(xing) 啊!我們(men) 要繼續攻堅克難,再上層樓!”
曆史從(cong) 不辜負搏擊者、奮進者。
百年奮鬥,是追求民族複興(xing) 的曆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曆史。
中國胸懷天下。
綠色發展,中國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範”。著眼的,不僅(jin) 是美麗(li) 中國,還有人類共同的家園,期待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中國在開放合作中以創新引領發展,既造福自身,又惠及世界。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ye) ,一次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通往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0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