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吉林:長春湧動雙擁暖流
5月的長春,蓮花山上漫山梨花,浸香十裏。
蓮花山同心村老兵郭誌民一大早便守在家門口,翹首盼望著老戰友的到來。今天是幾位抗美援朝老兵時隔一年再次相聚的日子。
9點不到,郭誌民家已經開始熱鬧起來。小院裏,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帶來了慰問禮包;客廳裏,老兵們(men) 互相緊握著手,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嗑;廚房裏,誌願者們(men) 忙著和麵、剁餡、包餃子……
這是一片紅色熱土。解放戰爭(zheng) 時期,這裏是東(dong) 北人民解放軍(jun) 第一前線指揮所所在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期間,吉林作為(wei) 重要後援地,長春青年踴躍參軍(jun) ;進入新時代,發生在這裏的一個(ge) 個(ge) 擁軍(jun) 故事,猶如盛放的梨花,把芳香沁入老兵的心田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長春市連續10年開展“情係駐長官兵、關(guan) 愛革命功臣”擁軍(jun) 活動,用心用情傾(qing) 聽老兵的心願心聲,積極為(wei) 駐長官兵辦實事解難題,帶動社會(hui) 化擁軍(jun) 服務全麵開花,在全社會(hui) 營造尊崇軍(jun) 人的濃厚氛圍。
“你們(men) 對待老兵就像親(qin) 人,把關(guan) 懷送到了我們(men) 心坎上”
告別的家門口,緊緊拉住的雙手,說什麽(me) 也不願意放開;走出幾十米後回頭,依然能看見老人趴在窗邊不舍的眼神;後視鏡裏,拄著拐杖的身影漸漸縮小,直至車子轉彎,再也看不見……
這是柏合暖兵服務隊隊長李桂梅最常見又最不忍心看到的畫麵。李桂梅是中華誌願者協會(hui) 的一名誌願者,2014年成立了柏合暖兵服務隊,定期組織誌願者前往吉林省榮軍(jun) 院看望傷(shang) 殘老兵。
在長期走訪慰問老兵工作中,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發現,全市健在的參戰老兵數量眾(zhong) 多,他們(men) 當中有許多人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
為(wei) 關(guan) 愛革命功臣,2020年開始,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聯合吉林省慈善總會(hui) 、長春柏合暖兵服務隊啟動慰問高齡老兵的“暖兵行動”,帶動社會(hui) 各界一同加入關(guan) 心關(guan) 愛退役軍(jun) 人的隊伍。
沒想到,“暖兵行動”團隊第一次前往抗美援朝老兵於(yu) 顯庭的家,卻差點吃了閉門羹。看見老人跛著腳出來開了門,李桂梅趕忙說起來意:“我們(men) 是尋訪老兵足跡的暖兵誌願者,找到您家是想聽聽您的英雄故事。”
於(yu) 老隻是淡淡地說:“我不是什麽(me) 英雄,沒啥說的。”大家輪番溝通不僅(jin) 無果,於(yu) 老還下了“逐客令”:“這麽(me) 遠來看我,你們(men) 也累了,就請回吧。”
見於(yu) 老不願講起當年的故事,李桂梅轉移話題關(guan) 心起老人的腿腳:“於(yu) 爸爸,是不是腿腳不舒服啊?”一邊親(qin) 切叫著“於(yu) 爸爸”,一邊捧起老人的腿按摩起來。於(yu) 老不好意思地說:“這是老毛病了,一到下雨天就痛。孩子,你不嫌我老頭子腳髒嗎?”
李桂梅邊按邊說:“很多跟您一樣上過朝鮮戰場的,都因為(wei) 當年挨凍落下病根,你們(men) 作出了這麽(me) 多貢獻,我們(men) 得感謝你們(men) 才是。”
看著一臉真誠的李桂梅,於(yu) 老的眼裏泛起了淚光,終於(yu) 打開了話匣子。1951年,於(yu) 顯庭參加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作為(wei) 炮排排長,他有一本隨時記錄上級指令的戰地本夾子,收藏了70來年,上麵還模糊可見“保衛和平”四個(ge) 字。
臨(lin) 走的時候,於(yu) 顯庭把本夾子送給了李桂梅,他說:“孩子,你們(men) 能來看我,陪我聊天,給我按摩,我沒啥可表示感謝的,就把這個(ge) 送給你留個(ge) 紀念吧。”
在走訪的過程中,有許多老兵都像於(yu) 顯庭一樣,他們(men) 的苦難與(yu) 輝煌不常對人講,但內(nei) 心渴望理解與(yu) 陪伴。團隊成員細心觀察和傾(qing) 聽,李桂梅把老兵們(men) 的“心願清單”夾在這個(ge) 本夾子裏:王爸爸需要助聽器、郭爸爸需要常去外麵曬曬太陽、李爸爸提到了小時候的橘瓣糖……
“暖兵行動”團隊在前方尋訪慰問,了解到老兵們(men) 的需要後立馬傳(chuan) 回後方,由愛心企業(ye) 和個(ge) 人認領老兵心願,前後緊密配合,幫助老兵們(men) 一一圓夢,更給予了老兵精神上的慰藉。
在縣(市、區)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暖兵行動”用了不到2個(ge) 月時間,行程4500多公裏,尋訪慰問了130多名高齡老兵。為(wei) 了能多陪伴老兵,柏合暖兵服務隊的誌願者們(men) 在每個(ge) 月的26日,走進老兵和軍(jun) 烈屬的家裏,陪他們(men) 聊天、給老人剪指甲、理發、表演節目。老兵宋恩波說:“你們(men) 對待老兵就像親(qin) 人,把關(guan) 懷送到了我們(men) 心坎上。”
每當聽說團隊要來看望時,許多老兵總是早早守在家門口等候,每到告別的時刻,步履蹣跚的老兵總是執意要送大家離開。他們(men) 的小小心願,團隊成員用心傾(qing) 聽,盡心實現。“行”“能”“沒問題”,一聲聲響亮的回應,換來了一句句“謝謝你們(men) ”“常來看看”“很知足了”真摯的道謝。
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雙擁工作處處長孫久興(xing) 說:“實踐中我們(men) 感受到,開展社會(hui) 化擁軍(jun) 服務,既要靠黨(dang) 委政府和雙擁部門主導,也要靠社會(hui) 各界對國防事業(ye) 的熱愛。”目前,長春擁有社區誌願者服務隊、巾幗擁軍(jun) 服務隊、愛民醫療小組等群眾(zhong) 性雙擁服務組織100多個(ge) ,有近10萬(wan) 人活躍在基層雙擁第一線。
“老兵不怕犧牲,還望發揮餘(yu) 熱”
“史老走了。”
今年年初,正在準備春節慰問的社區工作人員收到了這條令人難過的消息。
走在長春的大街小巷,人們(men) 常能看到這位老兵敬禮的照片。他叫史保東(dong) ,2015年應邀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已90歲高齡的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受閱部隊全程行軍(jun) 禮,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敬禮老兵”。
2020年,吉林省退役軍(jun) 人事務廳聯合省委宣傳(chuan) 部、省軍(jun) 區政治工作局、省文聯,共同開展“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chuan) 承紅色精神”主題活動。文藝工作者們(men) 走進史老家,為(wei) 他創作畫像。捧著自己的肖像畫,史老難掩激動之情:“我活了90多歲,還是第一次有人給我畫像,謝謝你們(men) 惦記我。”
從(cong) 戰火硝煙中走來,每一位參戰老兵,都是紅色曆史的鮮活教材。隨著時間流逝,健在的參戰老兵越來越少,做好老兵曆史的“搶救”工作,是在與(yu) 時間賽跑,迫在眉睫。
在蓮花山,記者見到了抗美援朝老兵羅文革。“我沒什麽(me) 事跡,我隻是個(ge) 軍(jun) 醫,不是前線的戰士,怕是要讓你們(men) 失望了。”羅老以這樣的話開頭,但講出的故事卻可歌可泣。
“我們(men) 包紮的戰士大多是被飛機炸傷(shang) 的,當時醫療物資特別匱乏,沒有麻醉藥的時候,隻能讓戰士自己忍著了……”回憶起戰場的故事,羅老數次哽咽,卻不願意停下來,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老兵不怕犧牲,還望發揮餘(yu) 熱”,在走訪中,許多老兵道出了心聲。
參戰老兵的親(qin) 口講述是對紅色曆史有力的支撐與(yu) 補充,深藏於(yu) 他們(men) 記憶中的戰鬥細節,常常直抵人心、動人心魄。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與(yu) 部隊、學校、社區等聯合組建紅色老兵宣講團,為(wei) 學生們(men) 講述革命曆史。在尋訪老兵的同時,開展老兵“口述曆史”係列活動,深入挖掘、記錄老兵的英雄故事。
把老兵的故事記在心裏,更要把老兵的需要放在心裏。長春市二道區東(dong) 站街道十委社區裏老年人居多,其中優(you) 撫對象17人。今年95歲的老兵曲廣興(xing) 經常自己搬個(ge) 椅子坐在樓門口曬太陽,腿腳不方便的他,總是一點一點把椅子挪出去,回家時再慢慢挪進樓。
十委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林靜看見後默默記在心裏,趁老人不在的時候在樓門口安裝了一個(ge) 有靠背的固定休閑椅。第二天,老人看到休閑椅高興(xing) 得合不攏嘴,還讓老伴給他做了個(ge) 坐墊放上去,別提有多喜歡。
林靜說,在十委社區,從(cong) 社區各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到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都有包保慰問的老兵,針對年老體(ti) 弱的老兵,他們(men) 還提供“上門服務”“代跑代辦”服務。
一路走來,同行者漸多,讓林靜備受鼓舞。有熱心居民看到林書(shu) 記安裝的休閑椅,主動提出要在夏天前給曲老再安裝一個(ge) 遮陽棚。依托社會(hui) 組織,社區還辦起了“幸福食堂”,參戰老兵可以免費就餐,退役軍(jun) 人享受最低折扣。
“自2013年起,長春在全市範圍內(nei) 探索推進社區擁軍(jun) 服務工作,各社區對服務對象進行普遍走訪,詳實掌握擁軍(jun) 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登記在冊(ce) 、分類建檔。”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副局長曲春蕾介紹,各社區還積極整合服務資源,充分發動誌願者、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站等服務設施,從(cong) 生活照顧、急難救助等多方麵為(wei) 擁軍(jun) 服務對象提供個(ge) 性化服務。
“曆史要牢記,傳(chuan) 統要發揚”
2022年8月26日,雨霽雲(yun) 開,空軍(jun) 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在長春開幕。
空軍(jun) 航空大學“天之翼”飛行表演隊飛機低空通場,嘯鳴聲起,人群瞬間沸騰起來。在如潮的觀眾(zhong) 中,抗美援朝老兵樊金良坐在輪椅上,抬頭仰望著飛過的一架架飛機,眼眶噙著熱淚,雙手顫顫巍巍舉(ju) 起,久久不願放下。
家人說,91歲的樊老淩晨4點多起床,穿上老式軍(jun) 裝,胸前綴滿勳章,是空軍(jun) 航空開放活動的忠實觀眾(zhong) ,次次必到場。“看,這些飛機,如今是盛世啊!”老人年事已高,難掩內(nei) 心激動,他一字一句地說,“當年誌願軍(jun) 空軍(jun) ‘空中拚刺刀’,曆史要牢記,傳(chuan) 統要發揚!”
93313部隊鍾山同誌告訴記者:“為(wei) 助力傳(chuan) 承基因,我們(men) 團作為(wei) 空軍(jun) 航空開放活動的具體(ti) 承辦地,‘紅鷹’飛行表演隊連續9次在春城上空華美綻放,離不開駐地的大力支持。”
“長春是新中國航空事業(ye) 的搖籃,是空軍(jun) 飛行員的第二故鄉(xiang) ,是雄鷹起飛的地方。”長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雙擁工作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擦亮“航空城”名片,航空開放活動期間,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活動周邊驅鳥工作,對300餘(yu) 家的養(yang) 鴿戶進行政策宣講、定期排查、限時管控。針對環境整治、交通管理等矛盾問題,協調解決(jue) 涉及20多個(ge) 部門共160餘(yu) 項困難問題,確保了9屆空軍(jun) 航空開放活動順利舉(ju) 辦。
軍(jun) 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航校辦起來靠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一代代航校人的團結奮鬥、艱苦創業(ye) ,更有賴於(yu) 駐地老百姓對航校的大力支持、默默奉獻。”空軍(jun) 航空大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在空軍(jun) 航空大學航空館,講解員把那段曆史娓娓道來:老航校在戰爭(zheng) 廢墟中建校,需要解決(jue) 飛機和航材問題,籌建人員發動群眾(zhong) 在深山裏尋挖航空器材;東(dong) 北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天氣裏,籌建人員就擠在老百姓家中;老航校從(cong) 吉林通化遷至黑龍江牡丹江,又轉移到東(dong) 安的千裏大搬遷過程中,許多物資靠老百姓的馬車運輸……
幾十年來,駐長官兵視人民如父母,把駐地當成第二故鄉(xiang) 。
漫步在北湖公園、南溪濕地公園等地,隨處可見武警吉林省總隊官兵義(yi) 務種植的樹木;65370部隊在各幫扶村開展巡診工作,診療800餘(yu) 人次;陸軍(jun) 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助推二道區英俊鎮胡家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人民把軍(jun) 人當親(qin) 人,以真心真情對待子弟兵。
行走在長春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擁軍(jun) 街”“擁軍(jun) 車站”,如今,長春有擁軍(jun) 商圈20多處、擁軍(jun) 企業(ye) 1000多家、擁軍(jun) 門店3000餘(yu) 家、擁軍(jun) 窗口5000餘(yu) 個(ge) ……讓駐軍(jun) 時時處處感受到深情。
軍(jun) 民攜手並肩,北國春城的大地上正處處湧動著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的暖流,繪就一幅幅動人的雙擁畫卷。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1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