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通海門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水土保持率達99.99%

發布時間:2023-06-16 16:54:00來源: 南通日報

 

  臨(lin) 近夏至,走進海門區餘(yu) 東(dong) 鎮餘(yu) 南村,村裏的餘(yu) 包河魚翔淺底,河坡綠草如茵,每隔一兩(liang) 百米便有親(qin) 水台階。10組村民孫誌中說:“這條河以前不怎麽(me) 幹淨,河灘坑坑窪窪,現在經過整治後煥然一新,大家晚上都喜歡在河道邊散步。”餘(yu) 包河整治工程是2020年海門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餘(yu) 東(dong) 鎮木樁港小流域整治工程之一,通過整治,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9.2平方公裏,有效改善了環境,修複了生態。

  近兩(liang) 年來,海門區高標準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全區水土流失麵積逐年減少,全域消除中度侵蝕現象,全區水土保持率高達99.99%,連續四年獲南通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製考核第一。

  頂層設計協同推進

  水土保持率高位運行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近年來,海門區努力探索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水土保持作為(wei) 生態建設之本,並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綱要,高水平爭(zheng) 創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一個(ge) 集特色鮮明、生態良好、功能互補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發展新格局已然形成。

  海門區製定並出台了《海門區水土保持規劃(2018-2030年)》,多措並舉(ju) 推進水土保持工作落地見效。去年底,海門區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進創建工作,發布了《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創建目標和工作重點。在今年初發布的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中,又將其列入重點工程。作為(wei) 南通市唯一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的區縣,海門區始終堅持“全方位布局、多部門協調,點線結合、覆蓋全區”的理念,統籌多部門協同推進,形成了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ti) 係,從(cong) 而使全區水土保持率高位運行。

  係統治理綜合防治

  牢牢端好“生態碗”

  走進海門港新區河南村,在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前麵的河道上,施工人員在做河道護坡的最後掃尾工作。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錢進告訴記者,這次整治的是包場鎮木樁小流域東(dong) 片的河道之一,是海門區202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5平方公裏。通過前期的拆除違章建築以及河道整治,接下來將在河道護坡上種上草坪以及紫薇、海桐球、女貞等植株,預計本月底工程將提前結束。

  木樁小流域東(dong) 片是海門區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海門區先後投入資金5億(yi) 多元,理順了海門河網和水係布局,使海門河、滸通河、黃家港等骨幹河道重啟近30年未暢通的活水渠道。按“一河一景、一岸一綠”的標準提高河湖品質,融綠入城,打造了圩角河風光帶,獲評江蘇省幸福河道建設示範工程,海門街道兄弟小流域獲評省清潔小流域。

  與(yu) 此同時,海門大力推進生態河道建設,截至2022年底,該區獲省認定的縣鄉(xiang) 生態河道長度402.4千米,覆蓋率達50.86%,位列省市第一等次,預計今年末將達60%,全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此外,海門還大力推進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做好長江沿岸水土保持工作,啟動青龍港老鎮區及青龍河兩(liang) 側(ce) 沿線複綠工程,重塑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完成成片造林709.77公頃,在平原水鄉(xiang) 形成了一道濱水防護綠化帶。

  加強監管鞏固成效

  打造“水韻海門”品牌

  水土保持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ye) ,是實現生態立區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參與(yu) 。

  海門將水土保持理念融入企業(ye) 、項目的生產(chan) 建設全過程,嚴(yan) 把審批關(guan) 、檢查關(guan) 、驗收關(guan) ,全麵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製度。利用現代化的執法手段,全麵開展天地一體(ti) 化水土保持監管,實現在建生產(chan) 建設項目遙感監管全覆蓋。三年以來,該區共審批生產(chan) 建設項目256個(ge) ,累計出動監督檢查441人次。深化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改革,推動流程改造“少跑腿”,將新建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由法定結辦時限20個(ge) 工作日轉變為(wei) 承諾結辦時限7個(ge) 工作日,審批效率大幅提高。

  與(yu) 此同時,海門還將水土保持與(yu)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相融合,每年投入約5億(yi) 元用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已建成高效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30萬(wan) 畝(mu) ,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水平全省領先。(陸新華 朱星俞 黃天玲)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