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淮安: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

發布時間:2023-06-16 16:5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當春風悄悄染綠枝頭,當春雨滋潤萬(wan) 物的時候,從(cong) 北京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現場傳(chuan) 來了一聲親(qin) 切的問候:‘給孩子們(men) 問好啊!’……”

  “六一”前夕,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小好漢劇場,一場青少年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在同學們(men) 演出的《春天的問候》中拉開。這聲問候來自今年3月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

  作為(wei) 新安旅行團的母校,新安小學是一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記掛的學校。兩(liang) 年前,他在給新安小學少先隊員的回信中殷切寄語:“希望你們(men) 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dang) 史,以英雄模範人物為(wei) 榜樣,從(cong) 小堅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決(jue) 心”。

  新安小學校長、新旅紀念館館長張大冬說,兩(liang) 年來,學校發生了兩(liang) 個(ge) 顯著的變化:一個(ge) 是孩子們(men) “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信念更加堅定,一個(ge) 是教師們(men) “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更加強烈。

  在這裏,“小好漢”講解員活躍在新旅紀念館,“小先生”有模有樣站上三尺講台。他們(men) 到工廠進行社會(hui) 調查,進社區開展誌願服務,去田園鄉(xiang) 村看禾苗生長,新旅精神悄悄融進了他們(men) 校內(nei) 校外的“課堂”。

  這是淮安市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著力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的縮影。

  “一核多點”皆課堂

  淮安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厚土。這裏不僅(jin) 是周恩來總理家鄉(xiang) 、新安旅行團出發地,也是淮陰侯韓信、《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裏,還是明清時期的漕運中心。僅(jin) 就紅色資源點而言,就有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黃花塘新四軍(jun) 軍(jun) 部紀念館、新四軍(jun) 劉老莊連紀念園等革命遺址遺跡176處。

  “從(cong) 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裏汲取真理的力量,從(cong) 五千年中華文明中汲取傳(chuan) 統的營養(yang) ,這些都是我們(men) 開展大思政教育的寶貴教材。”淮安市教育局局長皇甫立同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創新紅色教育模式,逐步構建了以新旅紀念館為(wei) 突出代表的“一核多點”青少年思政教育資源網絡。

  “1935年10月10日,新安小學15名革命師生從(cong) 淮安出發,踏上了宣傳(chuan) 抗日救亡的征途……”新旅紀念館就坐落在新安小學院內(nei) ,10歲的夏添同學是這裏的一名“小好漢”講解員,新旅的故事她早已熟稔在心,每每講起來總是感情充沛、行雲(yun) 流水。

  “我們(men) 每年從(cong) 二到六年級學生中選拔培養(yang) 六七十名‘小好漢’講解員。”張大冬說,這也是新旅紀念館一處特別的風景。夏添的媽媽告訴記者,兩(liang) 年多的講解曆練讓原本性格就活躍的女兒(er) 更加自信自強,“她會(hui) 把新旅故事中的主人公當偶像,無形中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走進周恩來紅軍(jun) 小學,長征園內(nei) ,一堂社團課正在進行。同學們(men) 身著“紅軍(jun) 服”,一組同學沿著鐵索匍匐前進體(ti) 驗“飛奪瀘定橋”,另一組同學現場演繹著“遵義(yi) 會(hui) 議”的場景。在徐子軒同學看來,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境課堂讓他對這場在曆史關(guan) 頭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重要會(hui) 議有了更為(wei) 深刻的認識。

  “我們(men) 把紅軍(jun) 元素融入校園環境中,在校內(nei) 開設了‘長征園’‘國防園’等八大園,讓學生可以身臨(lin) 其境地學習(xi) ,進而成為(wei) 紅色文化的傳(chuan) 播者和踐行者。”該校校長管曉蓉說。

  道德和法治課上聽講紅色故事,音樂(le) 課上學唱革命歌曲,體(ti) 育課上跟著教官學習(xi) 隊列動作……不僅(jin) 如此,劉老莊連紅軍(jun) 小學的同學們(men) 還時常變身“紅色小導遊”到新四軍(jun) 劉老莊連紀念園講解八十二烈士英勇戰鬥的故事。六年級的許夢妍同學說:“以前是爺爺奶奶給我講故事,現在我是小導遊,對革命曆史有了更多了解,反過來可以給他們(men) 講故事了。”

 

兒(er) 童劇《新安旅行團》演出場景。 淮安市教育局供圖

  “學思踐悟”全鏈條

  2022年3月,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hui) 發起了一項主題研討會(hui) 征文活動,有一篇入選論文竟出自江蘇省淮陰中學當時正讀高一的陳佳宜之手。這篇研究“周恩來與(yu) 共產(chan) 黨(dang) 精神譜係形成”的文章,正是她堅持“學思踐悟”的成果。

  問她是怎麽(me) 寫(xie) 出來的?陳佳宜不假思索:“從(cong) 小聽著周總理的故事長大,課內(nei) 學著革命曆史,課外參加紅色研學活動,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不知去過多少趟、看了多少遍。”

  “學習(xi) 研究的過程也是接受精神洗禮的過程。”陳佳宜說,縱覽周總理的一生,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各個(ge) 階段,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zheng) ,對黨(dang) 忠誠、不負人民”為(wei) 內(nei) 核的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在他身上都有集中突出的體(ti) 現。

  在淮安,周恩來這個(ge) 光榮的名字早已走進了廣大青少年的心靈。當地深耕“周恩來班”創建活動20餘(yu) 年,開發《周恩來故事選編》等80多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累計創成省市級“周恩來班”2562個(ge) ,形成了引領全省、影響全國的“周恩來班”建班育人的江蘇樣本。

  從(cong) 2003年開始,每年秋季,淮陰中學都會(hui) 安排高一新生步行30公裏奔赴周恩來紀念館瞻仰學習(xi) 。“感悟先輩創業(ye) 之艱辛,品味挑戰自我之甘甜,弘揚團結互助之精神,這是知行合一的弘毅之旅。”淮陰中學德育處主任高新民說,高二年級的學生去年因故沒去成,今年春天又在大家的呼聲中補上了。

  高新民認為(wei) ,培育擁有“四個(ge) 自信”的青少年,不能僅(jin) 限於(yu) 認知,更要在體(ti) 驗中感悟,感悟之後有行動。為(wei) 此,他總結了“觀中感”“感中悟”“悟中行”9個(ge) 字。“許多畢業(ye) 生把在學校‘周恩來班’的學習(xi) 方法帶到大學校園,並融進了以後的工作生活中。”高新民說。

  張大冬也認為(wei) ,學思踐悟環環相扣,教育的目的在於(yu) “學以致用”。為(wei) 此,借鑒新旅成功的育人方式,新安小學以“敢為(wei) 小先生、能做小主人、爭(zheng) 當小好漢”的“三小”育人體(ti) 係為(wei) 基礎,探索形成了“紅色認知—紅色體(ti) 驗—紅色踐行”三位一體(ti) 的紅色育人路徑。

  去年年初,王思懿同學參加了兒(er) 童劇《新安旅行團》3個(ge) 月的封閉排練,角色是童年時期的新旅成員“盛盈盈”。“有戲份的時候正常排練,沒有戲份時就看書(shu) 學習(xi) ,一旁改作業(ye) 的老師時不時把我們(men) 叫過去講解錯題。”這段經曆讓她就像當年在宣傳(chuan) 抗日的路上“身兼多職”的新旅成員一樣,邊排練、邊學習(xi) 、邊照顧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正是新旅團員成才的密碼,這也是當下的孩子在成長路上亟須補上的重要一課。”張大冬說,新安小學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引導學生勤於(yu) 學習(xi) 、善於(yu) 思考、勇於(yu) 實踐的能力,引導他們(men) 像新旅前輩那樣學習(xi) 生活、做人做事,努力成長為(wei)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新時代“小好漢”。

  貫穿全程“大思政”

  “青少年紅色教育是一項長期、係統的鑄魂工程,需要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貫穿全程,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hui) 齊心協力、同頻共振。”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中共黨(dang) 史學會(hui) 黨(dang) 建史專(zhuan) 委會(hui) 秘書(shu) 長陳堅認為(wei) ,這其中需要突出一個(ge) “融”字,推動德育與(yu) 其他課程間的融合。

  在淮安,從(cong) 多彩課堂到廣闊天地,融學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實施多年,當下還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處處用心皆思政,融思政於(yu) 教學全程,才能培根鑄魂於(yu) 無形。”張大冬舉(ju) 例說,音樂(le) 課上教唱國歌,可以講述熱血青年田漢、聶耳等創作《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的故事,數學課講到圓周率時,可以講述我國數學家祖衝(chong) 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後七位,這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

  在融學課程的研發上,淮安市也在積極探索聯動共享機製。最近,新安小學的語文教師劉蘭(lan) 蘭(lan) 去了一趟博裏鎮中心小學,為(wei) 的是讓《趙州橋》這堂課“融”起來。博裏農(nong) 民畫是當地非遺,學校也在開展“我是小小傳(chuan) 承人”的主題活動。為(wei) 此,她建議把博裏農(nong) 民畫的元素融進《趙州橋》的教學中,加入了畫一畫趙州橋、說一說農(nong) 民畫等互動環節。“以這樣的形式上課,學生的參與(yu) 度有了,課堂氣氛活躍了,相信會(hui) 有不錯的教學效果。”她說。

  作為(wei) 大運河文化帶重要標誌性城市,運河是淮安的文脈所在。4年前,淮陰中學初中部曆時半年,近30名教師參與(yu) ,推出了《遇見最美運河》文科與(yu) 社會(hui) 能力STEAM融學課目。在此過程中,同學們(men) 通過遊學收集文人詩篇、感受運河風姿;實踐課上動手設計製作橋梁、船隻,繪製“盛世運河”圖景;學生唱主角,編創運河歌謠……

  如今,淮陰中學高中部正計劃將這個(ge) 項目嫁接過來,並尋求與(yu) 高校合作,將其打造成“大中小一體(ti) 化”的德育示範課程。淮安市教學研究室教研員康泉介紹,除了部分學校在謀求破題,淮安市亦在去年9月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聯盟教研中心,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同題異構”上開展課程開發研究。

  當下,淮安市堅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新安小學少先隊員重要回信精神為(wei) 指引,聚焦“四個(ge) 自信”開展思政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呈現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局麵。思政教育在路上,淮安實踐提供了一個(ge) 樣本。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