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數字安全屏障(專家觀點)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提出“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wan) 億(yi) 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數字安全問題不容小覷。非法獲取個(ge) 人信息、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侵害個(ge) 人財產(chan) 和隱私安全;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等行為(wei) ,給社會(hui) 治理、國家安全帶來挑戰。
專(zhuan) 家介紹,數字安全是指保護計算機係統、網絡及其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竊取、破壞、篡改和泄露。數字安全涵蓋了多個(ge) 方麵,包括計算機安全、網絡安全、移動設備安全、數據安全等等。科學平衡數據安全保護和數據有序流動之間的關(guan) 係,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前提。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wei) ,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安全的關(guan) 係,應堅持“用”字當頭。“既要重視數據產(chan) 權保護不力、數據不安全等問題,也要堅持用足用好各類數據資源,在數據產(chan) 權保護和安全上守住底線。”劉世錦說。
數據是一種新型生產(chan) 要素,具有非競爭(zheng) 性、無限供給、易複製、邊際成本極低等屬性。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xing) 看來,當前,數據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不動程序動、分享價(jia) 值不分享數據等新的數據安全理念,有助於(yu) 破解數據要素流動與(yu) 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
方濱興(xing) 說,以可信計算為(wei) 例,“數據不動程序動”指的是把數據集中在固定的可信計算平台上,在對數據進行價(jia) 值“挖掘”時,在可信計算平台上運行程序,最終隻能將結果帶走,個(ge) 人數據等仍存留在平台上。數據使用權交易時則強調“可用不可見”——數據共享匯聚到可信計算平台後再進行數據交易,平台交易的是數據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人工智能的發展,激發數字安全應用潛力。國家信息中心黨(dang) 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吳文化表示,從(cong) 發展機遇看,人工智能給數字安全帶來了三個(ge) 轉變:一是網絡安全防禦由被動變主動,有助於(yu) 提升網絡安全防禦能力;二是網絡安全運維從(cong) 高成本變高效率,有助於(yu) 提高網絡安全運維的整體(ti) 保障水平;三是網絡安全人才由長周期培養(yang) 變短時間勝任,有助於(yu) 緩解人才短缺問題。
當前,數字安全的理念、體(ti) 係、技術等也在逐步發生新變化。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範淵認為(wei) ,在產(chan) 業(ye) 數字化過程中,數字安全要實現政府、社會(hui) 、企業(ye) 等多方麵協同,築牢數字安全屏障,在考慮產(chan) 品功能同時,也要重視數字安全的能力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9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