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南京浦口實踐
夏日雨後,老山水汽氤氳,青山如黛。作為(wei) 南京市“我們(men) 的節日·端午”文化傳(chuan) 承基地,山腳下的浦口響堂村芬芳四溢,一年一度的響堂梔子花大會(hui) 剛剛在這裏如期舉(ju) 辦。梔子花開,文化味濃,這個(ge) 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山村,是南京市浦口區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代表。在浦口區,農(nong) 村麵積占到全區總麵積的近8成,當地正在嚐試以文化藝術的方式喚醒鄉(xiang) 土發展的潛力。
響堂民宿。受訪者供圖
響堂來了“新村民”
6月21日下午,姚江波驅車從(cong) 浙江莫幹山趕往南京浦口。自從(cong) 決(jue) 定在響堂開民宿,他便開始了兩(liang) 城生活。
響堂村位於(yu) 老山腳下,三麵環山一麵抱水,山穀裏分布著80多座村屋。沿著蜿蜒的山路往高處走,能看到幾棟歐式風格的建築,這就是姚江波經營的民宿。淺色牆體(ti) 與(yu) 橘色屋頂,在青山的映襯下仿若一幅風景畫。
一年前,這裏還是老舊的民房。變化源自2020年,浦口區引進專(zhuan) 業(ye) 團隊啟動了以“藝術重構鄉(xiang) 村”為(wei) 主題的“響堂計劃”。這一計劃致力於(yu) 讓小山村成為(wei) 一個(ge) 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生活中心,從(cong) 都市性和鄉(xiang) 村性兩(liang) 個(ge) 維度上表達鄉(xiang) 愁。
2022年11月,第十批次江蘇特色田園鄉(xiang) 村名單公布,響堂位列其中。這座盛產(chan) 梔子花的傳(chuan) 統山村,正吸引著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的駐足,他們(men) 以“新村民”的身份加入“響堂計劃”。
最近這段時間,響堂“新村民”、花跡主理人胡守連正在為(wei) 即將開業(ye) 的餐飲店做準備,他想用鮮豔的色彩呈現餐廳的公共空間。畫家魏全儒拿起畫筆,用色彩的魔法實現著他的構想。
姚江波來這裏前已經在莫幹山經營民宿多年。“兩(liang) 年前我第一次到響堂,村民們(men) 過著原生態的山村生活,當地對鄉(xiang) 村整體(ti) 規劃的理念吸引了我。”在姚江波看來,在莫幹山開民宿大多是經營者的自發行為(wei) ,而響堂有頂層設計、政府投資建設和專(zhuan) 業(ye) 人士運營,其本質是一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用政府資源優(you) 勢激活鄉(xiang) 村,在這裏發展會(hui) 有更多的可能性。
南京老山特有的自然風光也給了姚江波新的靈感。百裏老山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他正準備勘察線路,設計山穀定向越野親(qin) 子活動。“帶著城市裏的大人小孩,在這裏看萬(wan) 木蔥蘢,聞芬芳梔子花,聽蟲鳴唧唧。”他這樣設想。
在草聖書(shu) 鄉(xiang) ,本土書(shu) 法老師正在指導青少年學習(xi) 書(shu) 法。林瑛攝
激發鄉(xiang) 土文化味兒(er)
當代草聖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位於(yu) 烏(wu) 江鎮林蒲村。“林先生的故居距離我家就200多米,我小時候和村裏的小夥(huo) 伴常去草堂玩耍。老爺子寫(xie) 字,我們(men) 就在旁邊站著看,有時還幫他洗毛筆、磨硯台。”耳濡目染間,村民饒禮祥自幼就愛上了書(shu) 法,如今工作之餘(yu) 也常去村裏的書(shu) 法工作室寫(xie) 字。
“我們(men) 這裏愛好書(shu) 法的村民很多,大家空閑時聚在一起寫(xie) 字、評字,不亦樂(le) 乎。”饒禮祥說,他的孩子今年高考後這些天,在家也經常拿起毛筆,體(ti) 驗筆墨紙硯間的樂(le) 趣。
受鄉(xiang) 賢大家的影響,書(shu) 法文化在當地鄉(xiang) 村得到了較好的傳(chuan) 承。“不僅(jin) 學校設有林散之書(shu) 法班,我們(men) 還在林蒲社區和烏(wu) 江社區開了書(shu) 法免費培訓課堂。”橋林街道黨(dang) 工委宣傳(chuan) (統戰)委員沈利萍介紹,街道還規劃以生態農(nong) 田為(wei) 底色、以詩書(shu) 畫文化展示為(wei) 主題,構築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生態旅遊,打造具有傳(chuan) 統文化底蘊“一詩一景一畫”的“詩書(shu) 畫之村”。
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2022年初,浦口區啟動鄉(xiang) 村規劃師工作。當年5月,19名鄉(xiang) 村規劃師正式上崗,來自江蘇省規劃設計院的黃龍輝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規劃建設一個(ge) 既“留得住鄉(xiang) 愁”又有著良好產(chan) 業(ye) 結構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走進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浦口區湯泉街道孫壟子村的茶壺店遺址,一片片靜臥的茶壺陶片散發著西周先民遺留的生活氣息。經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黃龍輝提議,村莊活化利用茶壺店遺址的文化資源,打造“陶鄉(xiang) ”文化符號,激發“陶鄉(xiang) ”產(chan) 業(ye) 動能。如今的孫壟子村,屋舍牆壁上用舊磚廢瓦、閑置陶罐器皿等製作的鄉(xiang) 土景觀,格外引人注目。
傳(chuan) 統文化是一種紐帶,它不僅(jin) 連接了本地文化和鄉(xiang) 村生態,還以親(qin) 子研學、民俗體(ti) 驗等方式,讓更多人走進鄉(xiang) 村、了解鄉(xiang) 村。去年,浦口區還聯合南京藝術學院打造“浦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南藝文化人才工作室”,圍繞人才培養(yang) 和精品創作在鄉(xiang) 村進行數字化轉化,並以此為(wei) “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和創作活動,培養(yang) 鄉(xiang) 村匠人。
浦口西埂蓮鄉(xiang) 。浦口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山村裏的現代範兒(er)
如今,在“新村民”、鄉(xiang) 村規劃師這群“尋寶者”的探索下,浦口鄉(xiang) 村的美正在逐漸“出圈”。響堂的梔咖啡成為(wei) 城裏人熱衷打卡的網紅店、老山北麓的水墨大墊時常迎來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佛手湖畔24座由中外藝術家設計的建築集群為(wei) 公眾(zhong) 呈現了獨特的藝術人文景觀。
響堂這個(ge) 曾經的偏僻山村,交通已然便利,還有了民宿、餐飲、老物件博物館等新業(ye) 態,現代鄉(xiang) 村的魅力得到釋放。
在村口點一杯梔咖啡,看著晶瑩剔透的冰梔子花一點點融化,拿起手機記錄下美好的瞬間。在梔咖啡工作的單丹常常遇到慕名而來的遊客,每到節假日,來喝咖啡的人特別多。一年多前,單丹辭去城裏的工作回到家鄉(xiang) ,她表示,這裏除了好風景,也有現代化的設施,生活很愜意。
三年前,響堂村村民孫娟並不理解“文藝賦能鄉(xiang) 村”的意義(yi) 。如今,她嚐到了甜頭,每天清晨進山摘梔子花,白天在村裏當導遊。“過去,梔子花需要連夜采摘,再送到城裏售賣;現在借助電商,加上‘新村民’設計的聯名梔子花花盒,我們(men) 的梔子花成了熱銷品。”孫娟說。
盛夏將至,西埂蓮鄉(xiang) 的荷花次第開放。這片2000餘(yu) 畝(mu) 的園區內(nei) ,栽培了800餘(yu) 種荷花、睡蓮。南京市民秦偉(wei) 帶著一家人來此賞花,5歲的女兒(er) 興(xing) 奮地拿起蓮花形狀的雪糕時,全家人都被逗樂(le) 了。“之前在其他景區看到造型獨特的雪糕,沒想到浦口的鄉(xiang) 村也有。”秦偉(wei) 說,在這裏能品到蓮藕汁、荷花茶,還能帶些蓮花主題的文創產(chan) 品回去。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cong) 誌強認為(wei) ,以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各地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產(chan) 業(ye) 特點,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激發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活力,培育鄉(xiang) 村發展新動能。
當然,文化賦能隻是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路徑之一。在2022年度全省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績考核中,浦口區在全省76個(ge) 縣(市、涉農(nong) 區)綜合排名中獲第一等次第一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