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城鄉手拉手 共享好資源(解碼·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28 15:21: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為(wei) 做好城鄉(xiang) 教育均衡發展,去年起,湖北省宜都市推行教聯體(ti) 模式探索,將全市71所中小學、幼兒(er) 園全部劃入12個(ge) 教聯體(ti) ,一所城區學校牽頭,與(yu) 多個(ge) 鄉(xiang) 村學校結對共建。一年多來,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以一所城區學校牽頭、與(yu) 多個(ge) 鄉(xiang) 村學校結對共建的方式,將全市71所中小學、幼兒(er) 園全部劃入12個(ge) 教聯體(ti) ,每個(ge) 教聯體(ti) 內(nei) 城鄉(xiang) 學校人事管理、經費管理、教學管理、資源配置、考核評價(jia) 全部統一——這是去年起,湖北省宜都市推行的教聯體(ti) 模式探索。

  教聯體(ti) 內(nei) 的教育資源如何打通共享?鄉(xiang) 村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盤活資源,留住鄉(xiang) 村學校生源

  清脆的上課鈴聲響起,宜都市高壩洲鎮中心小學安靜了下來。教學樓一層二年級的教室裏,34名學生在向雪梅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數學實踐活動。

  一個(ge) 年級隻有一個(ge) 班,每班30多名學生——這是高壩洲鎮中心小學的現狀。“學校離城區隻有十幾分鍾車程,有條件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上學了。”高壩洲鎮中心小學校長楊五洲說,新生不想進來,老生還往外轉。

  高壩洲鎮中心小學麵臨(lin) 的窘境也是許多鄉(xiang) 村中小學共同的難題。由於(yu) 生源減少,去年起,潘家灣土家族鄉(xiang) 的小學和初中合並,成立九年一貫製的宜都市潘家灣中小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辦好鄉(xiang) 村學校,給當地教育部門提出了挑戰。

  宜都市教育局局長張祖華說:“必須縮小教育的城鄉(xiang) 、區域、校際、群體(ti) 差距,努力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zhong) 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需要。”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提出,推進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教聯體(ti) 建設。2022年9月開學前,宜都市以城區高中階段學校、義(yi) 務教育學校和教育集團、學前教育集團為(wei) “牽頭學校”,農(nong) 村學校為(wei) 教聯體(ti) 學校,實行“1+N”形式結對共建,按學段“合並同類項”,綜合考慮地理位置遠近組建了12個(ge) 教聯體(ti) ,城鄉(xiang) 覆蓋率達100%。

  高壩洲鎮中心小學加入了宜都市陸城第一小學牽頭的教聯體(ti) 。陸城第一小學教學和管理骨幹楊五洲被派往高壩洲鎮中心小學任校長。他的到來,攪活了一池春水。

  高壩洲鎮中心小學是國家級非遺青林寺謎語的非遺傳(chuan) 承基地,楊五洲抓住這一特色,編排了歌舞節目《青林娃娃愛猜謎》,並入選2023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士氣鼓起來了,楊五洲乘勢而上,把陸城第一小學的優(you) 秀教師請進來、傳(chuan) 幫帶,把本校的年輕教師送出去,到陸城第一小學跟崗學習(xi) 。

  跟崗學習(xi) ,提高鄉(xiang) 村教師水平

  去年,九年一貫製的宜都市陸遜中小學與(yu) 宜都市潘家灣中小學等3所鄉(xiang) 村同類型中小學組成了教聯體(ti) 。按照要求,陸遜中小學每年需按計劃互派教師交流輪崗,其中,農(nong) 村學校派出跟崗的年輕教師不得少於(yu) 派出教師總數的50%。

  潘家灣中小學六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段昱,被派到陸遜中小學,同樣擔任六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周曉蓉成了她的“導師”。有了傳(chuan) 幫帶,段昱的教學、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先補齊學生的短板,然後在班級內(nei) 組織“結對子”,讓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並特別注重表揚學生的進步。漸漸地,學生的學習(xi) 積極性、自主性被激發出來了。今年上學期的考試中,多數學生能考到80分左右,有部分學生成績穩定在90分以上。

  教聯體(ti) 建設,最關(guan) 鍵的就是提高鄉(xiang) 村學校的教師水平。今年,宜都市各教聯體(ti) 校級幹部、教師交流輪崗115人,占比20%以上,其中城區有45名骨幹教師到農(nong) 村支教。

  今年4月,宜都市教育局又出台了深化教聯體(ti) 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教聯體(ti) 在教研、備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交流、教學資源等方麵,均要做到統一標準,同步進行。

  “我們(men) 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在線上建立了五大課程的研修團隊,讓所有課程的教師加入,教聯體(ti) 內(nei) 的教師互相評議,一起教研。”陸城第一小學校長何玉美說。

  共測共評,激勵城鄉(xiang) 共同發展

  “作為(wei) 牽頭校,要帶動鄉(xiang) 村薄弱學校把教育水平提起來,其實壓力也不小。我有不少擔心:學生基礎不同,教學能同步嗎?城裏教師願不願意下去交流?鄉(xiang) 村教師願不願意來跟崗?”去年9月,剛接手教聯體(ti) 建設任務時,宜都市外國語學校副校長楊清萍心裏直打鼓。

  教聯體(ti) 能不能建好,牽頭校是關(guan) 鍵。宜都市教育局“放權”“減負”,並給予政策支持。“放權”意味著把教聯體(ti) 內(nei) 部的人事權和財權適當下放給牽頭校校長。“減負”則是由教育局及當地鄉(xiang) 鎮主要承擔鄉(xiang) 村學校硬件提質升級的經費投入責任。2023年,宜都市教育局對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投入1800萬(wan) 元用於(yu) 改善辦學條件,其中1500萬(wan) 元投入鄉(xiang) 村學校。政策支持則包括,城區教師到農(nong) 村支教,不僅(jin) 每個(ge) 月能獲得1200至1400元的鄉(xiang) 鎮工作補貼,在職稱評定、評獎評優(you) 、提拔任用等方麵均能享受一定傾(qing) 斜。

  漸漸地,城鄉(xiang) 教師交流從(cong) 被動變主動。鄉(xiang) 村學校也有許多特色教學資源可以與(yu) 牽頭校共享。比如枝城中學內(nei) 有烈士陵園,是很好的紅色教育基地,王家畈中學裏有農(nong) 田,補齊了城市學校缺乏勞動教育場所的短板。

  “牽頭校一家好不是真的好,教聯體(ti) 一起好才是真的好。”楊清萍說,“一年來,宜都市外國語學校已通過建立三校的語文、數學、物理、書(shu) 法等名師工作室,帶動了兩(liang) 所農(nong) 村學校教師各方麵素質的提升,各學科的優(you) 秀率和及格率都上升了5%—8%。”

  根據宜都市教聯體(ti) 深化考核評價(jia) 共測共進機製,教聯體(ti) 建設情況和各成員學校發展情況納入年度綠色質量評價(jia) 考核,實行捆綁式增值評價(jia) 。考核既包括牽頭校與(yu) 鄉(xiang) 村學校領導互訪、教師交流人次、共同教研次數等過程評價(jia) ,也包括結果評價(jia) ,即每年按照教聯體(ti) 牽頭學校、所有成員學校各占50%的比重,計算教聯體(ti) 評價(jia) 考核得分增值。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