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蘇北首個“中國文學之鄉”,緣何花落沛縣?

發布時間:2023-07-05 15:3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張老師,您的小說創作的素材來自哪裏?”江蘇沛縣圖書(shu) 館一樓“沐風”書(shu) 房,一場小型文學沙龍正在進行,一位文學愛好者向作家張國誌討教小說創作的技巧。

  張國誌的回答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基礎都是現實生活,我寫(xie) 小說也不例外,來源於(yu) 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曆和體(ti) 驗,隻是進行了藝術化的提煉和加工。”張國誌是中國作協會(hui) 員,筆名白丁,先後發表小說、散文200萬(wan) 字,他也是沛縣作協的常務理事。

  這是沛縣重視文化事業(ye) 、培育文學風氣的尋常一幕。沛縣文脈綿長,自古至今名家輩出。不久前,沛縣被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hui) 授予“中國文學之鄉(xiang) ”稱號。蘇北首個(ge) 文學之鄉(xiang) ,緣何花落這裏?

  一群人深情吟唱

  在當地作家眼裏,家鄉(xiang) 的一草一木、父老鄉(xiang) 親(qin) ,皆可成詩成文,哪怕一座村莊都有寫(xie) 不完的四季流轉。

  “詩人的筆隻要一伸進滋養(yang) 他成長的母地,就獲得了靈氣、生命和力量。家鄉(xiang) 低矮的草屋、蛙聲處處的溪塘……”這是中國作協會(hui) 員宋傳(chuan) 恩散文裏的文字。他自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文字裏氤氳著濃濃的鄉(xiang) 情。

  近日,回到沛縣的詩人黑馬,逐一給丁可、張裕亮等詩友打電話,邀大家一起飲酒賦詩。46歲的詩人黑馬,原名馬亭華,在中國煤炭地質總局147勘探隊工作,他是中國作家協會(hui) 的會(hui) 員,也是中國詩歌學會(hui) 的會(hui) 員。

  爺爺是黑馬文學道路的啟蒙老師。小時候,爺爺教他寫(xie) 字,告訴他“文字是有靈魂的”,他記在了心裏。小學四年級時,班主任帶學生去小樹林采風,看雪景寫(xie) 作文,偏偏遺漏了他。沒想到,他偷偷跑去觀察,竟然寫(xie) 出了滿分作文。

  54歲的張裕亮,是沛縣魏廟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這位教師隊伍裏的“詩人”,在工作之餘(yu) 將所思所感用詩歌和散文抒發出來,迄今已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數百篇。有段時間,張裕亮晚上睡覺不關(guan) 燈,看書(shu) 累了便和衣而睡,有了感觸抓起紙筆就寫(xie) 。有時,半夜醒來,索性不睡,樂(le) 於(yu) 筆耕。

  無論白丁、黑馬,還是宋傳(chuan) 恩、張裕亮的文字,都能讓讀者感受到他們(men) 對生活和家鄉(xiang) 的熱愛。

  “文學沙龍”伴夢成長

  2017年,沛縣縣委縣政府設立了“歌風文藝獎”,每兩(liang) 年一屆,鼓勵扶持文藝創作。縣內(nei) 有《大風歌》《歌風台》《歌風詩刊》等文藝雜誌6種,創作、選稿、編輯、校對……在這塊文學園地裏,當地一些作家無償(chang) 付出、樂(le) 此不疲。

  “除了沛縣作協,我們(men) 還有文學創作團、詩詞協會(hui) 、煤礦作家協會(hui) ,以及微山湖詩社等民間文學組織。”沛縣文聯黨(dang) 組成員曹西蘭(lan) 說,這些文學組織及刊物平台增進了大家的學習(xi) 交流,為(wei) 作家成長進步提供了廣闊空間。

  伴隨茶坊交流、周末采風的舉(ju) 辦,文友圈子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加入沛縣“文學沙龍”。“每次聚會(hui) 後,我都有收獲,常常在淩晨五六點鍾發朋友圈,一發為(wei) 快。”文學愛好者章愛君這樣說。

  近年來,沛縣作家出版散文集、小說集、詩歌集、報告文學集、傳(chuan) 記等各類文學作品數十部,獲獎者眾(zhong) 多。詩人丁可是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中國星星跨世紀詩歌獎等多個(ge) 獎項的獲得者。電視劇《人民的名義(yi) 》裏,就引用了丁可的詩作《一般化的女孩》《母親(qin) 的專(zhuan) 列》《流動的國土》,一度引發圈內(nei) 熱議。

  作為(wei) 江蘇省重要的煤炭產(chan) 業(ye) 基地,沛縣有一個(ge) 礦區作家群體(ti) ,他們(men) 以礦區和礦工生產(chan) 生活為(wei) 主要創作內(nei) 容,其中白丁、黑馬同時獲得第四屆全國煤礦文學烏(wu) 金獎。

  “近年來,沛縣作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xi) 培訓、創作交流活動,各級各地隻要有相關(guan) 征文和采風活動,我們(men) 都鼓勵大家去參加。”沛縣作協常務副主席吳允鋒說,“與(yu) 外地名家的交流,進一步激發了我們(men) 本土作家的創作熱情。他們(men) 甘於(yu) 寂寞,執著追逐文學夢想,讓人感動。”

  “‘中國文學之鄉(xiang) ’選上沛縣,不僅(jin) 僅(jin) 因為(wei) 這裏是劉邦故裏和漢文化的發源地,也因為(wei) 這裏有非常優(you) 秀的作家群體(ti) ,更在於(yu) 沛縣對文化事業(ye) 的重視和支持。”江蘇省作協聯絡部主任、一級調研員吳正峻說。

  文風沛然水到渠成

  常言道:詩書(shu) 傳(chuan) 家久。每逢周末,文學愛好者李魁常常帶孩子來到附近的“歌風書(shu) 房”看書(shu) 。“從(cong) 我家到這裏隻要幾分鍾。”李魁說,平時工作忙碌,周末能選一本喜歡的書(shu) 看,對他來說是最愜意的事,對孩子閱讀習(xi) 慣的養(yang) 成也大有裨益。

  閱讀,在沛縣蔚然成風。這得益於(yu) 沛縣打造的城區10分鍾“閱讀圈”和鎮區30分鍾“閱讀圈”,用家門口的一座座書(shu) 房為(wei) 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增添詩情畫意。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34所遍及城鄉(xiang) 的“歌風書(shu) 房”,新增紙質圖書(shu) 60萬(wan) 冊(ce) 、電子圖書(shu) 25萬(wan) 冊(ce) ,並配有自助辦證、自助借還、24小時自助微型圖書(shu) 館等通借通還設備。此外,沛縣投資4億(yi) 元建設縣文化中心,融文化館、圖書(shu) 館、博物館、影劇院等於(yu) 一體(ti) ,常年免費開辦40多個(ge) 門類的文藝培訓班。

  沛縣縣委宣傳(chuan) 部、縣文聯、縣作協組織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家先行”、“文明創建,我在現場”、作家走基層“三進三送”等主題活動,作品發表、出版、展演、獲獎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沛縣作家協會(hui) (包括青少年分會(hui) )擁有會(hui) 員2100餘(yu) 人,其中國家級會(hui) 員17名,數量在縣級層麵遙遙領先。

  2022年8月,“中國文學之鄉(xiang) ”考察組到沛縣考察指導,認為(wei) 沛縣文學事業(ye) 發展總體(ti) 水平居蘇北前列,全省有名、全國有影響,打造了蘇北文學“沛縣高地”,形成了徐州領先的文學創作“沛縣現象”。

  “‘中國文學之鄉(xiang) ’花落沛縣,來之不易,值得自豪。”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hui) 理事長徐貴祥表示,浩浩大風裏,詩意沛縣又多了一份浪漫的注腳,書(shu) 香沛縣又多了一種生動的詮釋,禮樂(le) 沛縣又多了一段文明的篇章。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