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家精神引領創新風尚(創新談)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於(yu) 在全社會(hui) 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創新創造成為(wei) 時代風尚
“恐龍滅絕的答案是什麽(me) ?”“微積分有什麽(me) 用?”……由北京市科協聯合北京廣播電視台等共同製作的科學文化教育類節目《大先生》播出後,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效果。這檔節目邀請青少年科技愛好者,在院士、專(zhuan) 家等“大先生”指導下,近距離接觸科學知識、沉浸式探訪科技場景,對於(yu) 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很有意義(yi) 。
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的曆史性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長期的創新實踐,鑄就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wei) 內(nei) 涵的科學家精神。從(cong) 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南仁東(dong) ,他們(men) 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既感召著科技工作者奮勇攀登,也激勵著千千萬(wan) 萬(wan) 懷揣夢想的普通人開拓進取,成為(wei) 支撐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
科技創新是充滿艱辛和曲折的探索,離不開強大精神的支撐。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於(yu) 在全社會(hui) 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創新創造成為(wei) 時代風尚。近年來,相關(guan) 部門和地方都組織開展了弘揚科學家精神係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hui) 效果。在新時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既需要不斷創新,也需要廣泛參與(yu) 、長期堅持、形成合力。
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不斷創新。以《大先生》節目為(wei) 例,它打破了科普節目演播室內(nei) 演講、訪談的傳(chuan) 統方式,突出互動性、趣味性,有效激發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也形成了科學與(yu) 文化的深度融合,豐(feng) 富了科學傳(chuan) 播的形態。
弘揚科學家精神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在一些地方,弘揚科學家精神被認為(wei) 隻是科技部門的事情,有些部門參與(yu) 度不夠。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要求下,弘揚科學家精神尤其需要社會(hui) 各界的參與(yu) 、協同,推動科學家精神進課堂、進企業(ye) 、進鄉(xiang) 村,在全社會(hui) 營造崇尚科學、尊重人才、勇於(yu) 創新的良好氛圍。
弘揚科學家精神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久久為(wei) 功。弘揚科學家精神不像其他工作,短期內(nei) 就能看到效果。要建立完善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體(ti) 製機製,特別是加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陣地、平台和載體(ti) 建設,形成製度化、常態化的工作機製,推動科學家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迫切需要更多“從(cong) 0到1”的原創突破,需要科技人員提出新理論、開辟新賽道。期待社會(hui) 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zheng) 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為(wei)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再立新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