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湖南丨中小學生科學學業表現整體良好
人民日報。截圖
國家義(yi) 務教育質量監測顯示,中小學生科學學業(ye) 表現整體(ti) 良好
科學教育引航科學夢想
核心閱讀
近日,教育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係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ti) 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小學科學教育總體(ti) 進展如何?如何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yu) 學校的“雙向奔赴”?如何確保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在科學教育中“一個(ge) 都不能少”?
在植物園科普基地研學實踐,近距離觀察植物的根、莖、葉;氣象局裏觀測風雲(yun) ,變身成為(wei) “小小減災官”;走進“九號宇宙”太空科技館,觀看火箭發射、空間站對接等模擬表演……日前,在陝西省第三十一屆“科技之春”宣傳(chuan) 月係列活動中,西安小學生們(men) 走進科學世界,在有趣的互動中探索未知。
據介紹,目前,全國千餘(yu) 個(ge) 實體(ti) 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以及近萬(wan) 個(ge) 鄉(xiang) 村少年宮全麵向中小學生開放,與(yu) 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設的140餘(yu) 所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620餘(yu) 所研學基地和營地,共同開辟了科學教育社會(hui) 大課堂的廣闊天地。同時,打造出“天宮課堂”、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一至九年級均開設科學課
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得到全麵加強
最新一次國家義(yi) 務教育質量監測顯示,我國中小學生科學學業(ye) 表現整體(ti) 良好,約八成學生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在最近一次舉(ju) 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我國參測的四省份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成績在所有參測國家(地區)中均名列第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得到全麵加強。”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以下簡稱“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介紹,目前,一至九年級均已開設科學課,獨立設置信息科技、勞動課程,同時,廣泛開展科技節和社團活動,加強實驗條件建設。數據顯示,2022年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實驗儀(yi) 器達標學校比例較2012年分別增長45.41%、22.36%、9.8%。
近日,教育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係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ti) 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科學教育有助於(yu) 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質,選育拔尖創新人才,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有力保障與(yu) 強力支撐。”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衛體(ti) 委員會(hui) 委員劉林認為(wei) ,《意見》有助於(yu) 全麵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引導孩子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推動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麵發展和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
“我們(men) 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學教育還存在著基礎總體(ti) 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科學教育資源尚未有效整合、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實施程度較低、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yang) 機製仍需突破等問題和不足,亟待加強和改進。”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表示,《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
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yu) 學校“雙向奔赴”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的創客中心,七年級學生劉子奇正拿著尺子為(wei) 智能補光燈下的一盆綠豆芽“量身高”,他的夥(huo) 伴戴鈺衍在一旁記錄實驗數據。
“課堂上,通過長期觀察,學生發現室內(nei) 植物會(hui) 因為(wei) 光照不足影響生長。”科技輔導員龍小華說,他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對比實驗,觀察植株生長高度和葉片顏色,探究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基礎教育階段是“孵化”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素質的決(jue) 定性階段,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yang) 學生科學素質至關(guan) 重要。從(cong) 課程教材、實驗教學、師資培養(yang) 、實踐活動、條件保障等方麵,《意見》強化頂層設計,充分整合校內(nei) 外資源,推進學校主陣地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有機銜接,為(wei) 中小學生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科學教育。
如何做實學校科學教育?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介紹,《意見》聚焦改進學校教學與(yu) 服務,實施“校內(nei) 科學教育提質計劃”重點項目,建立工作台賬,開展排查指導。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和實驗課規定動作,並拓展科學實踐活動;特別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cong) 源頭上加強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科學類課程教師供給,加強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實驗員等隊伍建設。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小學專(zhuan) 任科學教師總量比2012年增長了35.3%,初高中理科類教師穩中有增。“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體(ti) 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cong) 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ang) 。”陝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學初中物理特級教師劉文娟說。
如何做寬校外科學教育資源?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說,校外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nei) 教育的有益補充與(yu) 延伸。針對資源分布散亂(luan) 、質量良莠不齊、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意見》著重從(cong) 3個(ge) 方麵發力:一是盤點、精選、補充資源,全麵動員相關(guan) 單位,加強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chan) 線等資源的建設與(yu) 開放,為(wei) 校外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二是強化供需雙方對接,明確開展科學教育的時間和次數要求,讓參與(yu) 方式變“短期”為(wei) “常態”,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yu) 學校的“雙向奔赴”。三是加強宣傳(chuan) 介紹,加大對科學教育資源的宣傳(chuan) 推介力度,讓科學教育資源獲取方式家喻戶曉,相關(guan) 資源唾手可得,讓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成為(wei) 社會(hui) 風尚。
確保增效不增負
科學教育項目和有形資源向薄弱地區傾(qing) 斜
在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yu) 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學生近距離感受科學觀測,在重點實驗室聽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
河南信陽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小學操場上,孩子們(men) 為(wei) 自製水火箭成功升空歡呼雀躍。水火箭製作者張老師表示,作為(wei) 鄉(xiang) 村小學的科學老師,自己經常帶著孩子們(men) 做一些有趣的科學實驗,幫助孩子們(men) 了解更大的世界。
科學教育中,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er) 童群體(ti) “一個(ge) 都不能少”。《意見》明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原則之一是“重在全納,幫扶指導”,要強化宏觀調控,將科學教育項目和有形資源重點向中西部地區、農(nong) 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及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傾(qing) 斜,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er) 童群體(ti) 進行關(guan) 心幫扶指導。
具體(ti) 來說,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設“中西部地區科學教育場所援建工程”等項目。在資源供給上,明確探索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er) 童群體(ti) 擁有優(you) 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在社會(hui) 動員上,積極引導社會(hui) 組織對口援建,尤其是與(yu) 高精尖技術密切相關(guan) 的企業(ye) ,為(wei) 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提供設備、器材、圖書(shu) 、軟件等,培訓專(zhuan) 業(ye) 人員。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是一項係統工程,要與(yu) 相關(guan) 工作同向同行,有機銜接。”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介紹,一是與(yu) 規範校外培訓工作協同,引導科技類非學科培訓機構,既要傳(chuan) 授知識,又要立德樹人,培養(yang) 學生科學精神;二是與(yu) 科技類競賽同向,引導孩子們(men) 不僅(jin) 要參加競賽,而且要培育“獻身科學”精神,不斷增強家國情懷;三是與(yu) “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高校科學營”等各類英才計劃統籌;四是與(yu) 中高考改革同頻,完善學業(ye) 水平考試命題,加強實驗考查,注重培養(yang) 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既要統籌增效,又不能增負。”教育部監管司負責人說,不能借科學和創新之名“一窩蜂”上項目,要明確側(ce) 重,相互配合,共同服務於(yu) 學生成長。
(曾譯萱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